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先爬還是先走?如何鍛煉寶寶爬行?

文:花時間

圖:網路

爬行是不是真的那麼重要? 關於感統失調

不少家長聽說過一個詞叫做“感統失調”。 百度百科上對這個詞的定義如下:

感統全稱感覺統合失調, 感覺統合是大腦的功能, 感覺統合失調即為大腦功能失調的一種, 也可稱為學習能力障礙。 1972年, 美國南加州大學臨床心理學專家愛爾絲博士(Ayresa.J)創導了感覺統合(Sensory Integrafion Theory)——即“感統”理論。
“感統”是指將人體器官各部分感覺資訊輸入組合起來, 經大腦統合作用, 完成對身體外的知覺做出反應。 只有經過感覺統合, 神經系統的不同部分才能協調整體作用使個體與環境順利接觸;沒有感覺統合,
Advertisiment
大腦和身體就不能協調發展。

“感統失調”並不是疾病, 說白了, 就是人體五感要和大腦協同運作, 但有“感統失調”的孩子, 身體和大腦的配合差。 在“感統失調”這個理論提出之前, 許多有這方面表現的孩子是被診斷為智力障礙的。

搜索一下感統失調的表現, 會發現從運動和學習能力滯後、膽小、多動、分離焦慮、脾氣暴躁, 到惡作劇, 邏輯思維差、方向感缺失等方方面面都有包括。 造成的原因也多種多樣, 從胎位不正、剖腹產這些迫不得已的選擇, 到對孩子過度保護、孕期過量飲酒、濃茶、咖啡等細枝末節的生活方式。

雖然“感統失調”只是一個理論, 近年來也有人質疑其正確性和嚴謹性, 但目前依然是一個被醫學界普遍接受的理論。

Advertisiment
我們不是科學家, 在這裡我們不去爭論這個理論究竟如何, 而是作為家長的立場, 來看看採取什麼措施對孩子有好處。

為什麼提倡爬行

“感統失調”的康復訓練中, 最容易在家操作的就是觸覺訓練和爬行訓練。 而從出生就開始給寶寶做撫觸、不讓寶寶錯過爬行期, 也都是避免孩子“感統失調”的最重要方式。 有調查發現, 感覺統合失調的兒童90%不會爬行或爬行時間很短。 爬行是目前國際公認的預防“感統失調”的最佳手段。

爬行是孩子出生到這個世界後, 第一次需要身體各個部分綜合協調使用。 大腦就像個指揮官, 一方面要調度視覺、聽覺、觸覺, 一方面要處理四肢的協調運作, 並在此期間培養孩子的空間感和距離感……等等,

Advertisiment
要完成一步爬行雖然只是一瞬間的事情, 但大腦要飛速運轉來操作的工作可是非常繁瑣, 而這對孩子的發育來說至關重要。 這就是為什麼, 家長會經常聽到一個說法“先爬的寶寶會比先走的聰明”。 雖然不能一概而論, 但充分爬行的寶寶, 其肢體協調性往往會比沒能充分爬行的寶寶好許多。

為什麼孩子會先走?
是否過早扶站

我們經常會聽到一些家長說“孩子就是先會走的, 他就是不爬, 非要走, 天生這樣我沒辦法”。 我們來看看是不是這樣?大家仔細想一想, 在孩子本應該學習爬行的月份, 或者在此之前更早, 如果家長從來沒有將孩子抱起扶站, 孩子會知道“站”是什麼東西嗎?

Advertisiment

看嬰兒的發育是一間非常有意思的事情, 會經常讓人和“進化論”聯繫在一起:先是在“水”中, 魚一樣有尾, 不呼吸空氣, 慢慢尾巴褪去, 出生, 四肢著地, 匍匐, 爬行, 再漸漸學會扶站, 直立行走——看人類的嬰兒從懷胎到長大, 仿佛是在重複這個物種的進化過程一般。 這是一個很自然的過程。 如果說, 有什麼原因造成這個過程被打亂、被妨礙, 毫無疑問是來自家長的外力——我們沒有尊重人的自然發展規律。

所以, 在孩子不會站的時候, 我們不應該過早地、頻繁地將孩子扶站。 有的家長說, 這是不可能完全避免的。 當然, 哪怕醫生查體都會有相關專案, 所以我們也強調“頻繁”這個詞。 小嬰兒在6個月以前的記憶力是有限的, 雖然會有對個別事件“深刻記憶”的可能,

Advertisiment
但大部分情況下的記憶力都比較短。 那些四五個月就記住如何踮著腳站立的寶寶, 往往是家長頻繁“抱”出來的——抱著孩子, 讓孩子站在自己腿上或床和沙發上。

大家要知道, 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 家長的引導是多麼重要, 父母的錯誤意識和觀念可能會不知不覺影響到孩子, 甚至造成傷害。

有一次我在早教班看到一個9個月的寶寶, 推著學步車滿屋子快速走, 成了活動室裡的一道移動風景, 所有的人都在看這個孩子, 他的幾位家長非常得意洋洋地站在一邊, 覺得孩子這麼早走得這麼好特別拉風。 但他們不知道的是, 其他家長都在看這個孩子的腳。 這個男寶寶的直立程度和行走速度比許多一歲以上的孩子都要更強, 但他的腳自始至終都呈現芭蕾舞者的樣子——孩子只會用腳尖走路。看著家長得意的樣子,不知道他們是否知道這對孩子會造成怎樣的傷害,又會如何影響孩子未來的發育。

是否忽視了體重管理

還有一部分寶寶,之所以先會走而跳過了爬行期,是因為在學習爬行的月份運動不起來——太胖了。過胖的寶寶比較容易有這個困擾,即是身體過於沉重,學習爬行的時候,對於臂力和腿力的要求也就更高。所以家長應該要注意對寶寶進行體重管理(這個話題我們之前討論過了,不再贅述),不要讓孩子過胖,不僅會造成寶寶成年的未來長成個胖子,罹患相關疾病的風險,還會影響孩子的運動發育過程。

是否感統失調

一些孩子並不胖,家長也沒有經常扶站,這部分孩子到了該爬的月份,爬行不會,站著也不會,排除疾病後,家長要考慮我們之前提及的“感統失調”問題。造成這個問題的原因有可能是家長對孩子的過度保護,例如抱著過多怕孩子累著、不讓孩子去嘗試怕有危險,要改善就要幫助孩子進行一些訓練,讓孩子更快掌握爬行的技巧,培養肢體協調性,以後再慢慢讓孩子自己向站立過渡。

如何鍛煉寶寶爬行? 從多趴著開始

後臺經常會有家長提問:我的孩子X個月了,還不會抬頭怎麼辦?我家孩子X個月了,還不會爬怎麼辦?我們的回答基本都是從一句話開始的:排除疾病的情況下,多趴著就行。

孩子醒著的時候,沒事兒就可以趴著。家長怕孩子累的話,可以每趴20分鐘就讓寶寶休息一會兒。多趴著可以鍛煉孩子的上肢力量,幫助頸椎形成正常的生理曲度,可以避免枕禿,還可以減少孩子把頭睡偏的幾率。所以不要再問什麼枕頭對糾正偏頭好了,多趴著就是最好的良方。

多趴著對於預防和改善偏頭有一定好處

如何引誘匍匐

我家寶寶是在5個多月開始匍匐前進,滿6個月學會手膝爬行的。事實上8至10個月學會手膝爬都是正常的。孩子爬行的時間有早晚,家長不用特別介意,重要的是不要人為讓孩子錯過爬行階段。

通常孩子在5至6個月大的時候就為爬行做準備了。家長會發現孩子四肢著地趴著的時候開始有挪蹭,他們往往以腹部為中心,有的寶寶會倒著挪蹭,有的寶寶原地打轉,有的是匍匐向前,這都是正常的。家長可以在這個基礎上幫助寶寶,教孩子如何行動。

可以用毛巾、床單卷成滾筒放在孩子身下,孩子可以騰出雙手來玩玩具,就更願意趴著

我家寶寶最早是原地打轉,像秒針一樣,有時候順時針180度,有時候逆時針180度,一會兒就轉一圈。這就是孩子開始能有所行動的表現,但因為肢體不協調,力量也不夠,就沒有方向性,無法向前。家長可以開始用他喜歡的東西放在前方一定距離引誘他,讓孩子更有前進和努力的動力。

【Tip 1】細節方面的小建議:
一是早點準備爬行墊。個人不建議讓孩子在床上練習爬行。雖然孩子剛開始學爬的時候,家長可能會覺得沒有那麼危險,但問題是床墊過軟,無法提供較好的支撐力。學過初中物理,大家都知道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對吧?孩子要爬行,勢必要給地面一個力量,形成的反作用力才能推動孩子向前。但是床墊比較軟,就會讓這個力量減弱。
二是在家練習爬行時,室溫足夠的情況下,不建議穿襪子。一方面有襪子容易打滑,影響孩子的抓地力和對地面的感受。另一方面,孩子剛開始學習運用下肢蹬地的時候,是那些小腳趾在用力摳住地面的,襪子會增加阻礙,不方便使力。

腳趾內曲摳地的寶寶

我個人對孩子比較放養,兩個月還允許孩子在床或者沙發上趴著練習翻身,三個月會翻身以後就放到地墊上去了——只要有本事,你就摸爬滾打吧!——讓孩子充分感受地面,在後面孩子學習行走的時候也是很重要的。其實上面給大家提出的建議,還是我們說過的道理:尊重人類發育的自然規律。

家長的引導示範

六七個月以後,孩子的上肢和腿部力量都加強了,有些孩子就可以肚子脫離地面了。這期間即使不會爬行的寶寶,也可以伸開四肢,讓軀體和地面平行,前後晃動身體了。在孩子這麼做的時候,家長不要在旁邊一直說話碎碎念,只要保證孩子的安全,默默在旁邊看就行了,以免分散孩子注意力。家長要讓孩子充分感受這種對肢體協調的試探,孩子正在學著如何用大腦控制他的四肢。

如果孩子出現想要向前,卻總在後退的情況,家長可以採取一些引導措施。例如肢體擺位,將孩子的左手向前牽引,然後在後面推動右腳,牽引右手,再推動左腳,教孩子肢體配合的交叉爬行。也可以用家裡的被單卷成筒狀,放在孩子腹下,推動滾筒,讓孩子感受向前的感覺,這個方式也可以增加內耳前庭刺激,對平衡感的發育有好處。

多重不同的體驗

大部分孩子在9至10個月都可以自己掌握手膝爬行的要點了,會在爬行和坐著之間切換。如果對於交叉爬行還不熟練的情況,可以用我們上述方法來引導訓練。這個時候主要靠多爬來熟練了。

家裡沒有樓梯,孩子可以爬沙發,但要注意安全

家長要給孩子提供充足的爬行空間,如果家裡條件允許的話,多種不同的爬行場景會更好,例如爬樓梯、翻越障礙物的不同地形條件,爬地板、地毯等不同地面材質,前者對孩子的肢體協調能力有好處,後者對孩子的觸覺發育很有好處。(家裡沒有樓梯和障礙物也沒關係,家裡都有沙發、靠墊,大不了還可以爬過爸爸媽媽——是的,孩子會這麼做的)

自然而然過渡到走路

會爬行的孩子會自己爬到有較高物體的地方,並嘗試自己扶著站起來,能夠扶站、挪步的孩子,離學會走路就不遠了。所以就像我們反復強調的那樣,家長無需過多干涉,重要的是給孩子提供安全、良好的環境,讓孩子按照自然規律發育。

說到在這裡,特別提及一下運動能力發育較早的寶寶家長有什麼需要注意的。

我個人遇到的問題就是孩子運動能力還不錯,行動發育都挺靠前,結果剛滿7個月就自己爬到沙發邊上,扶著沙發站起來挪步走動了。因為擔心過早走路對腿部發育不好,另一方面也希望他不要這麼快結束爬行期,因此採取了分散注意力、引導爬行的措施,刻意沒有讓孩子繼續走路。方法是,發現孩子自己扶站,家長就到有一定距離的另一端,用玩具引誘,孩子為了快速移動就會爬過來,坐著玩玩具的時候,也會暫時忘記“想站立”這件事。

所以,過早和過晚都不見得是好事,家長們還是要調整好自己的心態。

【Tip 2】其他小要點

1、寶寶爬行期建議著裝是連體哈衣,分體衣褲在孩子爬行時容易讓腹部裸☆禁☆露,並不方便。由於膝蓋經常摩擦,家長也可以給寶寶準備護膝襪套,可以保護膝蓋,但注意要讓小腳丫露出來哦。

2、要注意安全,包括地面不應該有尖銳物體,或者任何寶寶可以撿起、吞咽的小東西。有的家長會選擇安全護欄,有的家長為了讓寶寶多一些空間體驗不選擇護欄,也是有道理的,但要注意電源、傢俱邊緣等可能造成磕碰的東西。

3、爬行初期,左右不協調、用力不同,或者踮腳爬、拖著一條腿爬,都是正常的,隨著孩子熟練慢慢就會得到改善,如果長時間沒有改善的跡象,要就醫檢查。

4、在孩子學習爬行期間,穿插進行一些內耳前庭刺激的訓練,會大有益處。具體可以參考我們提供的早教訓練方案。在微信中回復“方案”即可獲得。

5、對於孩子已經1歲左右、當初跳過了爬行期的寶寶家長,也不要太緊張,糾結是沒有用的,我們應該思考如何改善孩子的感覺系統發育。例如可以讓寶寶嘗試爬樓梯,或者兒童遊樂園中一些可攀登的道具,總之讓孩子手腳協調去攀爬,對於鍛煉肢體協調還是很有好處的。

但他的腳自始至終都呈現芭蕾舞者的樣子——孩子只會用腳尖走路。看著家長得意的樣子,不知道他們是否知道這對孩子會造成怎樣的傷害,又會如何影響孩子未來的發育。

是否忽視了體重管理

還有一部分寶寶,之所以先會走而跳過了爬行期,是因為在學習爬行的月份運動不起來——太胖了。過胖的寶寶比較容易有這個困擾,即是身體過於沉重,學習爬行的時候,對於臂力和腿力的要求也就更高。所以家長應該要注意對寶寶進行體重管理(這個話題我們之前討論過了,不再贅述),不要讓孩子過胖,不僅會造成寶寶成年的未來長成個胖子,罹患相關疾病的風險,還會影響孩子的運動發育過程。

是否感統失調

一些孩子並不胖,家長也沒有經常扶站,這部分孩子到了該爬的月份,爬行不會,站著也不會,排除疾病後,家長要考慮我們之前提及的“感統失調”問題。造成這個問題的原因有可能是家長對孩子的過度保護,例如抱著過多怕孩子累著、不讓孩子去嘗試怕有危險,要改善就要幫助孩子進行一些訓練,讓孩子更快掌握爬行的技巧,培養肢體協調性,以後再慢慢讓孩子自己向站立過渡。

如何鍛煉寶寶爬行? 從多趴著開始

後臺經常會有家長提問:我的孩子X個月了,還不會抬頭怎麼辦?我家孩子X個月了,還不會爬怎麼辦?我們的回答基本都是從一句話開始的:排除疾病的情況下,多趴著就行。

孩子醒著的時候,沒事兒就可以趴著。家長怕孩子累的話,可以每趴20分鐘就讓寶寶休息一會兒。多趴著可以鍛煉孩子的上肢力量,幫助頸椎形成正常的生理曲度,可以避免枕禿,還可以減少孩子把頭睡偏的幾率。所以不要再問什麼枕頭對糾正偏頭好了,多趴著就是最好的良方。

多趴著對於預防和改善偏頭有一定好處

如何引誘匍匐

我家寶寶是在5個多月開始匍匐前進,滿6個月學會手膝爬行的。事實上8至10個月學會手膝爬都是正常的。孩子爬行的時間有早晚,家長不用特別介意,重要的是不要人為讓孩子錯過爬行階段。

通常孩子在5至6個月大的時候就為爬行做準備了。家長會發現孩子四肢著地趴著的時候開始有挪蹭,他們往往以腹部為中心,有的寶寶會倒著挪蹭,有的寶寶原地打轉,有的是匍匐向前,這都是正常的。家長可以在這個基礎上幫助寶寶,教孩子如何行動。

可以用毛巾、床單卷成滾筒放在孩子身下,孩子可以騰出雙手來玩玩具,就更願意趴著

我家寶寶最早是原地打轉,像秒針一樣,有時候順時針180度,有時候逆時針180度,一會兒就轉一圈。這就是孩子開始能有所行動的表現,但因為肢體不協調,力量也不夠,就沒有方向性,無法向前。家長可以開始用他喜歡的東西放在前方一定距離引誘他,讓孩子更有前進和努力的動力。

【Tip 1】細節方面的小建議:
一是早點準備爬行墊。個人不建議讓孩子在床上練習爬行。雖然孩子剛開始學爬的時候,家長可能會覺得沒有那麼危險,但問題是床墊過軟,無法提供較好的支撐力。學過初中物理,大家都知道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對吧?孩子要爬行,勢必要給地面一個力量,形成的反作用力才能推動孩子向前。但是床墊比較軟,就會讓這個力量減弱。
二是在家練習爬行時,室溫足夠的情況下,不建議穿襪子。一方面有襪子容易打滑,影響孩子的抓地力和對地面的感受。另一方面,孩子剛開始學習運用下肢蹬地的時候,是那些小腳趾在用力摳住地面的,襪子會增加阻礙,不方便使力。

腳趾內曲摳地的寶寶

我個人對孩子比較放養,兩個月還允許孩子在床或者沙發上趴著練習翻身,三個月會翻身以後就放到地墊上去了——只要有本事,你就摸爬滾打吧!——讓孩子充分感受地面,在後面孩子學習行走的時候也是很重要的。其實上面給大家提出的建議,還是我們說過的道理:尊重人類發育的自然規律。

家長的引導示範

六七個月以後,孩子的上肢和腿部力量都加強了,有些孩子就可以肚子脫離地面了。這期間即使不會爬行的寶寶,也可以伸開四肢,讓軀體和地面平行,前後晃動身體了。在孩子這麼做的時候,家長不要在旁邊一直說話碎碎念,只要保證孩子的安全,默默在旁邊看就行了,以免分散孩子注意力。家長要讓孩子充分感受這種對肢體協調的試探,孩子正在學著如何用大腦控制他的四肢。

如果孩子出現想要向前,卻總在後退的情況,家長可以採取一些引導措施。例如肢體擺位,將孩子的左手向前牽引,然後在後面推動右腳,牽引右手,再推動左腳,教孩子肢體配合的交叉爬行。也可以用家裡的被單卷成筒狀,放在孩子腹下,推動滾筒,讓孩子感受向前的感覺,這個方式也可以增加內耳前庭刺激,對平衡感的發育有好處。

多重不同的體驗

大部分孩子在9至10個月都可以自己掌握手膝爬行的要點了,會在爬行和坐著之間切換。如果對於交叉爬行還不熟練的情況,可以用我們上述方法來引導訓練。這個時候主要靠多爬來熟練了。

家裡沒有樓梯,孩子可以爬沙發,但要注意安全

家長要給孩子提供充足的爬行空間,如果家裡條件允許的話,多種不同的爬行場景會更好,例如爬樓梯、翻越障礙物的不同地形條件,爬地板、地毯等不同地面材質,前者對孩子的肢體協調能力有好處,後者對孩子的觸覺發育很有好處。(家裡沒有樓梯和障礙物也沒關係,家裡都有沙發、靠墊,大不了還可以爬過爸爸媽媽——是的,孩子會這麼做的)

自然而然過渡到走路

會爬行的孩子會自己爬到有較高物體的地方,並嘗試自己扶著站起來,能夠扶站、挪步的孩子,離學會走路就不遠了。所以就像我們反復強調的那樣,家長無需過多干涉,重要的是給孩子提供安全、良好的環境,讓孩子按照自然規律發育。

說到在這裡,特別提及一下運動能力發育較早的寶寶家長有什麼需要注意的。

我個人遇到的問題就是孩子運動能力還不錯,行動發育都挺靠前,結果剛滿7個月就自己爬到沙發邊上,扶著沙發站起來挪步走動了。因為擔心過早走路對腿部發育不好,另一方面也希望他不要這麼快結束爬行期,因此採取了分散注意力、引導爬行的措施,刻意沒有讓孩子繼續走路。方法是,發現孩子自己扶站,家長就到有一定距離的另一端,用玩具引誘,孩子為了快速移動就會爬過來,坐著玩玩具的時候,也會暫時忘記“想站立”這件事。

所以,過早和過晚都不見得是好事,家長們還是要調整好自己的心態。

【Tip 2】其他小要點

1、寶寶爬行期建議著裝是連體哈衣,分體衣褲在孩子爬行時容易讓腹部裸☆禁☆露,並不方便。由於膝蓋經常摩擦,家長也可以給寶寶準備護膝襪套,可以保護膝蓋,但注意要讓小腳丫露出來哦。

2、要注意安全,包括地面不應該有尖銳物體,或者任何寶寶可以撿起、吞咽的小東西。有的家長會選擇安全護欄,有的家長為了讓寶寶多一些空間體驗不選擇護欄,也是有道理的,但要注意電源、傢俱邊緣等可能造成磕碰的東西。

3、爬行初期,左右不協調、用力不同,或者踮腳爬、拖著一條腿爬,都是正常的,隨著孩子熟練慢慢就會得到改善,如果長時間沒有改善的跡象,要就醫檢查。

4、在孩子學習爬行期間,穿插進行一些內耳前庭刺激的訓練,會大有益處。具體可以參考我們提供的早教訓練方案。在微信中回復“方案”即可獲得。

5、對於孩子已經1歲左右、當初跳過了爬行期的寶寶家長,也不要太緊張,糾結是沒有用的,我們應該思考如何改善孩子的感覺系統發育。例如可以讓寶寶嘗試爬樓梯,或者兒童遊樂園中一些可攀登的道具,總之讓孩子手腳協調去攀爬,對於鍛煉肢體協調還是很有好處的。

相關用戶問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