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充滿儀式感的養育,才是對孩子真正的富養!家長必看

為什麼說, 充滿儀式感的養育, 才是對孩子真正的富養。 因為儀式感的本質, 就是愛和珍視:獨一無二的愛, 只給全世界獨一無二的你。

前幾天, 參加了兒子的第一場音樂會。

到場之後, 老師提出一個要求:“家長和孩子要分開坐, 孩子們坐前面, 家長坐後面。 ”

我聽了馬上提出疑問:“沒家長在旁管著, 不得亂成一鍋粥啊?”

老師笑笑, “放心吧, 他們穿著西裝和禮服裙呢。 ”

當時並沒有明白那句話的意思, 只是看著老師信心滿滿的臉, 將信將疑地遵從了安排。

出人意料的是, 整場音樂會, 秩序簡直不能再好。

孩子們大到十幾歲,

Advertisiment
小到三四歲, 個個正襟危坐, 認真地觀看表演, 沒有一個在開小差, 更別說聊天、玩鬧。 輪到自己表演時, 也都在老師的指揮下有序上場、表演、退場。

平時習慣了雞飛狗跳的家長們, 竟也安靜優雅地欣賞了一場演奏會。

要知道, 在教室彩排時, 氣氛可是截然兩樣。 老師在臺上聲嘶力竭地大聲強調秩序, 家長也在身邊不斷低聲提醒, 可孩子們還是毫不顧忌地聊天、打鬧, 年齡小點的孩子, 甚至站在椅子上跳了起來。

彩排和正式演出時截然不同的狀態, 讓我不得不去深思其中的原因。

而答案, 就藏在老師的那句話裡, “他們穿著西裝和禮服裙呢”。

凝練起來就是一個詞:儀式感。

演奏會那天, 小朋友們都穿了西裝和禮服裙, 小男生抓出酷酷的髮型,

Advertisiment
小女生塗上漂亮的彩妝。 盛裝出席。

進入到燈光氤氳、氣氛唯美的音樂廳裡, 連平時最歡脫的孩子, 臉上也帶著明星走紅毯一般的莊重。

小王子的狐狸說, 儀式就是使某一天與其他日子不同, 使某一時刻與其他時刻不同。

而對於孩子來說, 儀式感也讓他們與平時的自己不同。

正式的服裝和場合, 隆重的儀式, 能夠激發孩子心中對事情、對自己、對他人的尊重, 然後主動提升自己的專注力, 認真對待這件事情。

我的朋友小敏, 她的微信簽名是:晚上八到十點別找我, 因為我在陪孩子。

一次有急事找她, 發微信一直不回, 只好打電話, 可手機裡只有語音提示:您撥打的用戶正在通話中。

後來才知道, 她每天晚上陪孩子時,

Advertisiment
手機都會調到勿擾模式。

小敏說, 她每天都會當著孩子的面, 把手機調到勿擾模式, 然後鄭重其事地放進電視櫃的抽屜裡。

每次她關上抽屜的瞬間, 孩子都會大聲尖叫, “開始玩嘍。 ”

小敏說, 她很享受那一聲尖叫, 因為裡面蘊藏著孩子由衷的快樂, 開啟的是她和孩子之間毫無干擾的高效情感交流。

其實許多父母所謂的陪伴孩子, 不過是在陪著。 看似人在孩子身邊, 心卻總是牽繫著手機裡的工作、社交, 還有娛樂。

小敏之前也是如此, 和孩子玩的時候, 手機響一聲就忍不住去看一看, 看完之後, 又不知不覺點入了下一個連結。

孩子在旁邊, 從等待變成催促, 從催促變成憤怒, 又從憤怒變成失望, 有時就會說出“你做手機的媽媽吧”這樣的話。

Advertisiment

看著孩子失落或者暴躁的樣子, 小敏反思了很久, 做出陪孩子前把手機隔離的決定。

起初, 她把手機調成勿擾模式放入抽屜, 只不過是一種強制性的自我約束。 可孩子對這個行為很感興趣, 也特別期待。

於是, 這就變成他們家的一個儀式, 不論誰要陪孩子玩, 都先把手機隔離起來, 然後全心全意地投入到親子時間。

這個小小的儀式, 對於孩子來說, 意味著“現在就是我們的玩耍時間, 任何人都不能打擾我們。 ”

這是專屬於孩子的儀式, 是安全感, 也是被愛和被珍視的幸福感。

我有一位朋友, 孩子的每一個生日, 她都會熬夜佈置家裡。

等孩子睡著, 趕快拿出事先準備好的氣球、氣筒、彩帶、禮物, 開始張羅。 好幾個小時的忙碌之後,

Advertisiment
家裡有了節日的氣氛, 只為了在孩子起床時, 給他一個大大的驚喜。

另一個朋友, 每年孩子生日當天, 都會驅車帶著家人去前門的照相館拍一張全家福, 然後整理成冊。

這不僅僅是他們給孩子的儀式感, 也是她父母家裡傳承下來的儀式感。

還有一個朋友, 每天都會在睡前親吻孩子, 風雨不改。 哪怕他回來孩子已經入睡, 也一定不會省略這一儀式。

有時他回來, 孩子已經睡了, 他出發時, 孩子還沒起床。 可孩子起床之後, 會知道爸爸回來過了, 因為“他親我的時候又紮疼了我。 ”

提到儀式感, 許多人會聯想到有酒店有翻糖蛋糕有小丑的生日聚會, 然後聯想到高昂的費用, 然後望而卻步。

其實, 所謂儀式感, 真的不必總是大費周章, 也並不一定意味著昂貴和繁瑣,它就藏在日常當中,並且無處不在。

早上的第一句“早安”,接孩子放學時的一句“今天好嗎”,回家後的一個擁抱,睡前的“晚安”和親吻。

每一件小事堅持下來,變成一種習慣,就能成為儀式感。

只是,儀式感並不等同於形式感,如果不能為之賦予更好的精神屬性和個性化價值,不能讓周圍的人感受到重視,並參與進來,那麼就不是儀式感,而只是形式。

用心灌注的形式,才能變成儀式。

充滿儀式感的養育,才是我們給孩子真正的富養。

所謂儀式感,不是生活的必需品。它通過一些非必要的動作和形式,賦予某個時刻、某件事情以特殊的意義,以表達它的重要性。

我們知道,記憶大師們總是把需要記憶的物件,關聯到特別的場景當中,以增強記憶。而儀式感,正是通過增加場景的特別性,給孩子留下深刻的美好記憶。

更重要的,儀式感的本質,其實就是愛和珍視。

寶貝,我愛你,愛著全世界獨一無二的你。

因為你是獨一無二的你,所以我想給你獨一無二的愛。因此,我願意付出時間、精力、金錢,為你營造這些特別的儀式感。

孩子都是從被愛中學會愛人的。當他們感受到被愛和被珍視,自然也會給予別人以同樣的愛和珍視。有足夠的愛和珍視,人生必定充盈。

畢淑敏說,人生是沒有意義的,但你要為之確立一個意義。

育兒中的儀式感,正是給與“育兒”以意義,並且讓孩子在耳濡目染中,培養自己尋找人生意義的能力。

當我們忙碌著奔波著焦慮著,唯有儀式感,能讓我們莊重認真地對待生活。而儀式感本身,就是對生活極大的熱愛。

儀式感,才是一代又一代傳承的富養。

世界紛紛擾擾,日子平淡無奇,而儀式感,就是平淡生活中主動建立的小確幸。

正是這些小確幸,讓我們能更好地感知生命、熱愛生活。

也並不一定意味著昂貴和繁瑣,它就藏在日常當中,並且無處不在。

早上的第一句“早安”,接孩子放學時的一句“今天好嗎”,回家後的一個擁抱,睡前的“晚安”和親吻。

每一件小事堅持下來,變成一種習慣,就能成為儀式感。

只是,儀式感並不等同於形式感,如果不能為之賦予更好的精神屬性和個性化價值,不能讓周圍的人感受到重視,並參與進來,那麼就不是儀式感,而只是形式。

用心灌注的形式,才能變成儀式。

充滿儀式感的養育,才是我們給孩子真正的富養。

所謂儀式感,不是生活的必需品。它通過一些非必要的動作和形式,賦予某個時刻、某件事情以特殊的意義,以表達它的重要性。

我們知道,記憶大師們總是把需要記憶的物件,關聯到特別的場景當中,以增強記憶。而儀式感,正是通過增加場景的特別性,給孩子留下深刻的美好記憶。

更重要的,儀式感的本質,其實就是愛和珍視。

寶貝,我愛你,愛著全世界獨一無二的你。

因為你是獨一無二的你,所以我想給你獨一無二的愛。因此,我願意付出時間、精力、金錢,為你營造這些特別的儀式感。

孩子都是從被愛中學會愛人的。當他們感受到被愛和被珍視,自然也會給予別人以同樣的愛和珍視。有足夠的愛和珍視,人生必定充盈。

畢淑敏說,人生是沒有意義的,但你要為之確立一個意義。

育兒中的儀式感,正是給與“育兒”以意義,並且讓孩子在耳濡目染中,培養自己尋找人生意義的能力。

當我們忙碌著奔波著焦慮著,唯有儀式感,能讓我們莊重認真地對待生活。而儀式感本身,就是對生活極大的熱愛。

儀式感,才是一代又一代傳承的富養。

世界紛紛擾擾,日子平淡無奇,而儀式感,就是平淡生活中主動建立的小確幸。

正是這些小確幸,讓我們能更好地感知生命、熱愛生活。

相關用戶問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