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內很多家長都是“替孩子拿主意”,
而國外很多家長更重視的是讓孩子作出自己的選擇。
在美國出生的小托尼從小就對汽車著迷,
父母為了讓他保持這個愛好,
總是盡力滿足他的收藏需求,
經常給他買回各種各樣的玩具車,
他們認為這個愛好對他的成長十分有利,
因此堅決地支持他,
並和孩子一起分享著這種快樂。
一天,
托尼和媽媽逛街,
媽媽又為他買了一輛藍色的新“車”。
托尼拿著車興沖沖地和媽媽往家走,
剛到家門口,
鄰居鮑伯、米麗等小朋友約他去玩兒,
媽媽叮囑他千萬別把小車弄丟了。
Advertisiment
當孩子興高采烈地回到家時,
手中的汽車果然不見了,
變成了一張小卡通畫片。
媽媽十分生氣,
真想立即責問孩子,
但她迫使自己忍住了,
並平靜地向孩子瞭解小汽車的去向。
原來,
托尼見一塊玩的小朋友都有一張同樣的卡通畫片,
心裡也想要一張,
他經不住另一孩子的勸說,
將手中的小汽車與別人交換了一張卡片,
回家時,
他正為自己有一張與別的孩子一樣的卡片而高興呢。
媽媽沒有責備孩子,
而是不動聲色地說:“這小卡片真精緻!”
過了幾天,
當托尼以將自己心愛的小車排成幾排來欣賞時,
媽媽在一旁說道:“要是那輛藍色的小車也排在它們一起,
該多好呀!”直到這時,
媽媽才向兒子說明卡通畫片與小車的不同價值,
Advertisiment
該不該用車換卡片的問題便由孩子自己去思考了。
在這裡,
媽媽雖然十分心疼孩子丟失的那輛車,
但她尊重了
孩子的選擇。
她沒有去責駡孩子,
為避免讓孩子難堪,
更沒有逼迫孩子將汽車換回來,
當孩子明白了汽車與卡片的不同價值和兩種東西對自己而言哪種更重要時,
也許他會將汽車換回來,
也許他不會再幹這種“傻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