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傾聽,與孩子交流想法的第一步

我參加的一次成長大本營中, 有天是一個小女孩的生日, 按照成長營的慣例, 當天晚上, 大家為這個小女孩舉行了生日Party, 氣氛非常好。 可是, 第二天早上晨讀會結束的時候, 昨天的小壽星卻說:到底給誰過生日呀, 她們吃的蛋糕比我還多!

問:假如這是你的女兒, 你會怎麼回答?

當孩子說到父母們不贊成的做法或者想法, 父母們會有一種直覺地排斥, “你怎麼會這麼想?你怎麼可以這樣做?我平時是怎麼和你說的”, 假如父母們忍不住把這些說出來, 那麼, 談話立刻變成我們對孩子的“訓導”, 真正的溝通則就此夭折。

Advertisiment

我的看法是, 無論孩子說了什麼, 他的感受是無辜的、中性的, 我們應該首先接納他的感受。

用說出孩子的感受代替否定孩子的感受

人, 不管是成年人還是孩子, 都非常渴望被理解, 也就是被知心。 這種感受格外難得, 這種渴望非常強烈, “士為知己者死, 女為悅己者容”“人生得一知己足矣”就是寫照。 假如能夠準確說出孩子的感受, 意味著我們能非常好地理解孩子。

假如我們不能夠準確地說出孩子的感受, 怎麼辦呢?一、這其實也是一種能力, 我們要不斷地提升自己;二、即便不能一下子說准, 但如果我們有這種真誠, 孩子也會買帳, 而且孩子通常會主動糾正我們。

閉上嘴, 先問問孩子的理由

比如孩子說“我討厭外婆”,

Advertisiment
我們該怎麼辦呢?我會說:“嗯, 我知道討厭一個人是什麼感覺。 ”然後會接著說:“討厭一個人肯定有它的理由, 你的理由是什麼?”

這時有兩種可能:一種可能就是孩子直接說明自己討厭外婆的原因。 那麼, 這就是我們瞭解孩子和外婆關係的機會, 更是我們瞭解孩子好惡如何形成的機會, 也是我們糾偏的機會。 當然, 我們要讓孩子先把話說完, 才能真誠地提出恰當的建議。

還有一種可能, 孩子不願意說。 這樣我們當時也不要打破砂鍋問到底。 我們先結束這個話題, 之後用我們的眼睛和耳朵觀察就好了。 等到我們瞭解一些情況後, 再找孩子聊, 通常那個時候, 孩子就願意開口了。

如何回應孩子的解釋

回應孩子的語言和方式多種多樣,

Advertisiment
比如, “然後呢”“請繼續, 我很想知道……”“所以你才……”等等, 只要你在一個專注的傾聽狀態, 只要你真渴望瞭解孩子, 一切都會自然而然。

這個環節難在克制住表達的欲望, 僅僅去聽。

當孩子對我們說什麼而不是問什麼的時候, 他最大的渴望是我們瞭解他們, 最好是完全地瞭解。 但是, 作為聽眾的父母, 常常在孩子開口不久就覺得自己已經知道了孩子的心思, 並隨口說出自己的判斷:不就是啥啥嘛, 有什麼了不起的!或者說:好了, 我知道了, 你……然後……這就會讓任何訴說者掃興, 不管他是孩子還是大人。

我曾經對父母朋友們說:今天沒有傾聽的耐心, 明天將失去傾聽的機會。 但是, 我後來發現, 這不僅僅是耐心的問題, 還涉及到允許的界限和彈性,

Advertisiment
以及父母們是否沉得住氣。

面對接二連三丟東西的孩子, 媽媽要想做一個全然的聽者, 首先需要克制對這個現狀的不滿。 事實上, 即便我們的確需要“糾正”什麼, 我們也不妨讓孩子先痛快地說完, 如果能另選一個時間來表達我們的看法就更好。 這不僅僅可以讓孩子感情上更舒服, 也更有利於孩子的改變, 如果在我們和他談之前, 他自己想到了辦法或者認識到了自己的不妥, 豈不更好。

古語說:善威者不輕怒, 善恩者不輕施。 如果我們遷移一下, 那就是, 善教者不輕言。 可說可不說的, 就不要說, 非說不可的, 想好想透了遇到合適的時機再說。

技巧的背後

是否能夠全神貫注地傾聽, 取決於這件事情對聽者的重要性以及聽者的個人修為。

Advertisiment

對於自己十分重要的事情, 每個人都能恭聽。 但是, 通常並不是所有的事情都很容易分辨是否重要, 只有聽者認為對方值得傾聽時, 他才會去專注地傾聽。 比如, 爸爸正在看電視, 孩子走過來說在學校有人打了他。 如果爸爸認為小孩打架稀鬆平常, 並不需要介入和瞭解, 那麼即便是電視內容沒有多大吸引力或者他根本就沒看電視, 他也不會用心聽, 這涉及到“值不值得聽”的判斷, 判斷的背後則隱藏著爸爸的“教育觀”。

另一方面, 傾聽也是一種能力。 修為越高的人, 傾聽的能力越強, 其表現為:更有耐心聽別人講話, 更能讓對方產生信任並願意講話, 更習慣讓對方把話說完, 也更善於聽出話外之音, 更能理解和包容說者的所思所感。

全神貫注的心理基礎,是真正在乎,是內心覺得這很重要,並把你的注意力真正放在孩子身上。在這樣的前提下,“全神貫注傾聽”就是我們內心真誠的自然展現,而不是某種技巧或者標準化的動作。特工們通常都是邊做工作邊偷聽別人談話的,細心的媽媽即便是在廚房做飯,客廳裡女兒和男友的談話也落不了幾句。

這種出於關愛和尊重的傾聽的累積,會讓親子之間產生很大的信任和默契,良性的親子關係必然由此開始。一旦這種情況實現,即便你沒有停下手裡的事,即便你沒有馬上轉過身來直視孩子的眼睛,孩子也會認為你是在傾聽,因為它已經太多次證明了這一點,他深知他自己以及他的問題對你很重要。

理論與現實不同

通常生活中,父母與孩子的溝通分為以下幾種情況:

A 讓喋喋不休的孩子閉嘴

B 對孩子所言不予理睬

C裝作傾聽,不斷回應,但實際上心思不在孩子身上

D有選擇的傾聽,試圖用有限的時間獲得最多關於孩子的資訊

E認真傾聽孩子的每一句話

請問一下,你會選擇哪一種,你會選E嗎?

坦率地說,根據我們做選擇題的慣性以及我們對於教育理想狀況的嚮往,98%的人會這樣選。問題是,現實生活根本就不是選擇題,E類情況是不可能實現的,因為我們的精力、時間和耐心都是有限的;另一方面,並非所有孩子的話都值得聽。兩者綜合,有選擇的傾聽是必須的,在無關緊要的時候,我們可以對孩子的話不予理睬,在必要的時候,我們也應該讓孩子閉嘴。

裝作傾聽這種方式在孩子有實質問題需要你瞭解和説明的時候,肯定會讓孩子大失所望;可是當孩子沒有什麼實質問題,只是想體驗一下被關注、被傾聽的感覺,而你恰恰很忙,這時假裝一下要遠遠好於直接拒絕,孩子雖心知肚明,但依然會為此知足。

簡而言之,“生旦淨末醜”的生活現實,就需要我們“神仙老虎狗”的教育應對。我們需要學習和提高的是洞察力,知道我們的孩子是一個什麼狀態,然後決定我們如何應對。我們不必擔心自己是否總能在“聽與不聽”以及“如何聽”之間做出準確無誤地判斷,也不用為做錯過什麼而自責,因為每個人的能力都是一點點提高的,每個人都只能做他能力範圍內的事。另一方面,孩子也經得起父母犯些小錯。

更能理解和包容說者的所思所感。

全神貫注的心理基礎,是真正在乎,是內心覺得這很重要,並把你的注意力真正放在孩子身上。在這樣的前提下,“全神貫注傾聽”就是我們內心真誠的自然展現,而不是某種技巧或者標準化的動作。特工們通常都是邊做工作邊偷聽別人談話的,細心的媽媽即便是在廚房做飯,客廳裡女兒和男友的談話也落不了幾句。

這種出於關愛和尊重的傾聽的累積,會讓親子之間產生很大的信任和默契,良性的親子關係必然由此開始。一旦這種情況實現,即便你沒有停下手裡的事,即便你沒有馬上轉過身來直視孩子的眼睛,孩子也會認為你是在傾聽,因為它已經太多次證明了這一點,他深知他自己以及他的問題對你很重要。

理論與現實不同

通常生活中,父母與孩子的溝通分為以下幾種情況:

A 讓喋喋不休的孩子閉嘴

B 對孩子所言不予理睬

C裝作傾聽,不斷回應,但實際上心思不在孩子身上

D有選擇的傾聽,試圖用有限的時間獲得最多關於孩子的資訊

E認真傾聽孩子的每一句話

請問一下,你會選擇哪一種,你會選E嗎?

坦率地說,根據我們做選擇題的慣性以及我們對於教育理想狀況的嚮往,98%的人會這樣選。問題是,現實生活根本就不是選擇題,E類情況是不可能實現的,因為我們的精力、時間和耐心都是有限的;另一方面,並非所有孩子的話都值得聽。兩者綜合,有選擇的傾聽是必須的,在無關緊要的時候,我們可以對孩子的話不予理睬,在必要的時候,我們也應該讓孩子閉嘴。

裝作傾聽這種方式在孩子有實質問題需要你瞭解和説明的時候,肯定會讓孩子大失所望;可是當孩子沒有什麼實質問題,只是想體驗一下被關注、被傾聽的感覺,而你恰恰很忙,這時假裝一下要遠遠好於直接拒絕,孩子雖心知肚明,但依然會為此知足。

簡而言之,“生旦淨末醜”的生活現實,就需要我們“神仙老虎狗”的教育應對。我們需要學習和提高的是洞察力,知道我們的孩子是一個什麼狀態,然後決定我們如何應對。我們不必擔心自己是否總能在“聽與不聽”以及“如何聽”之間做出準確無誤地判斷,也不用為做錯過什麼而自責,因為每個人的能力都是一點點提高的,每個人都只能做他能力範圍內的事。另一方面,孩子也經得起父母犯些小錯。

相關用戶問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