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傷害寶寶牙齒的10大壞習慣

寶寶的牙齒從幾個月就開始需要寶媽精心護理了, 想要一口好牙就要做到認真刷牙, 保持良好的生活習慣, 那麼到底應該如何護理呢?下面就一起來看看吧。  

十大毀牙習慣

1.吮指:大概每個孩子在小的時候都有過吮指的習慣, 如果到五六歲仍不改正的話, 會造成牙齒明顯的錯合畸形。 吮指時, 如果是把拇指放在正在萌出的上下前牙之間, 會阻擋前牙的正常萌出。

2.亂舔舌頭:孩子在換牙期間最容易出現的問題是常用舌頭舔鬆動的乳牙或新長出的恒牙, 從而形成吐舌頭或是伸舌頭的壞習慣。

Advertisiment
舌頭常在上下牙之間形成局部開合, 牙齒之間會出現縫隙。

3.咬嘴唇:如果經常咬上嘴唇可能造成前牙反合, 下頜向前突出。 咬下嘴唇則會導致上前牙突出, 下頜後縮, 上嘴唇會變得厚而短, 呈張開狀態, 牙齒外露。

4.偏側咀嚼:孩子在乳牙發展的後期容易出現偏側咀嚼習慣, 由於乳牙脫落, 一側牙齒正常的咀嚼功能受到影響, 所以只能用另外一側咀嚼。 這會造成面部左右發育的不對稱, 而不常咀嚼的一側因為缺少食物的沖刷更容易堆積牙垢, 出現齲齒和其他牙周疾病。

5.咬東西:很多孩子喜歡啃手指甲或者咬衣角、袖口、被角、枕角及吮吸奶嘴等, 因為在咬這些物體的時候一般總固定在牙齒的某一個部位, 因而容易形成牙齒局部的小開合畸形。

Advertisiment

6.不良睡眠習慣:有的寶寶習慣在睡覺時把手肘、手掌、拳頭等枕在一側臉的下方, 或是喜歡經常用手托著一邊的腮部, 這些習慣對於孩子對頜面部的正常發育及面部的對稱性都有影響。

7.睡前吃糖:糖分在細菌的新陳代謝過程中不斷產生乳酸, 腐蝕牙齒形成蛀洞。 晚上睡覺的時候很少喝水, 人體各個器官大多也休息了, 唾液分泌減少, 睡前吃糖就很容易發生齲齒。

8.亂剔牙:孩子如果形成了剔牙習慣, 牙縫會慢慢變寬, 食物容易嵌進牙縫裡。 另外, 剔牙的牙籤如果不衛生, 在剔牙時牙齦的黏膜被剔破後細菌進入, 可能會形成感染。

9.隨意服藥:懷孕4個月後至孩子7歲前服用四環素類藥物, 會使牙齒顏色變黑,

Advertisiment
牙齒表面缺損凹凸不平。 抗癲癇藥、鈣通道阻滯劑類降壓藥、免疫抑制劑, 長期服用容易引起牙齦增生。

10.刷牙用力過大:刷牙用力過大會造成牙齒表面釉質與牙本質間的薄弱部分過分磨耗, 形成楔狀缺損, 引起牙齒過敏, 繼發齲齒, 甚至牙髓暴露或出現牙齦損傷、萎縮。

另外, 麻疹、水痘、猩紅熱等傳染病, 使形成牙齒的組織發育受損, 影響將來牙齒的形態;消化不良、胃腸炎、結核病、小兒麻痹症等疾病, 嚴重破壞機體的營養狀況, 妨礙上下頜骨的生長發育, 造成牙骨的錯合畸形;佝僂病易造成頜骨的畸形。

正確的刷牙方法

正確的刷牙方法為Bass刷牙法, 其要點是保持牙刷毛與牙齒表面呈45度角斜放, 並輕放於牙齒與牙齦的交界處,

Advertisiment
順著牙縫豎刷, 旋轉刷頭, 上牙從上往下刷, 下牙從下往上刷, 刷牙齒內外面方法相同, 但刷前牙內側時, 要將牙刷豎起來, 刷後牙咬合面時, 要前後來回用力刷, 每個牙面反復刷8次-10次, 每日早晚各一次, 每次不少於3分鐘。

給3歲前寶寶清潔牙齒的時候, 最好不要使用牙膏, 因為牙膏的泡沫會讓孩子感覺不舒服, 容易使他們對刷牙產生抵觸情緒。 而且牙膏中所含的氟化物, 有可能被寶寶吞到肚子裡, 長期這樣有可能產生危險。

乳牙不良恒牙遭殃

乳牙一經萌出就可患齲齒, 並隨著年齡增長齲齒數和嚴重程度有所增加, 6歲-8歲達到高峰。 兒童所以發病率較高, 與嬰幼兒的不良飲食習慣、乳牙的鈣化程度低、牙釉質發育不全、免疫系統尚未成熟以及嬰幼兒年齡小不會刷牙、習慣叼奶瓶睡覺等因素有關。

Advertisiment
除此之外, 也與家長對齲齒的認識有關, 認為替換恒牙後自然就會好, 即使孩子查出有齲齒, 一般也不會及時治療。 其實, 乳牙的一個重要作用是引導新牙正確發育, 一旦蛀牙形成, 牙齒生長不健康, 旁邊的牙齒就會傾斜, 造成後來發育的新牙排列不齊。

人工餵養一定要注意保持正確的姿勢, 橡皮乳☆禁☆頭的小孔要適中, 不要仰臥餵奶, 以免上頜受壓影響發育, 長時間就會形成“地包天”。 最好寶寶身體側著喂, 不但對口腔發育有益, 而且寶寶吞咽時不容易被嗆著。 另外, 要及時糾正各種口腔不良習慣和其他影響頜面部發育的不良習慣性姿勢, 如吐舌咬舌、吮指、咬唇、偏側咀嚼、口呼吸、咬物等。

零歲護牙行動

在嬰兒的牙齒萌出前,最好在哺乳後或每天晚上,用手指纏上紗布,放在白開水或生理鹽水中浸濕後擦洗牙齦和齶部,進食後給孩子喂開水或漱口。

清除牙菌斑應從第一顆乳牙萌出時開始。寶寶出生後的第一年做好最基本的口腔保健非常重要,嬰幼兒期主要的口腔疾病是齲齒,主要是由牙菌斑引起。

第一顆牙齒萌出時要做口腔檢查,最遲要在寶寶滿12個月之前進行。醫生會針對寶寶的餵養習慣,提供健康諮詢,指出哪些不良餵養習慣可能導致嬰幼兒齲齒,同時還會告訴你健康科學的餵養和飲食。臨床發現,大多數因齲齒而就診的嬰幼兒,均有不良的餵養習慣。可見,有關餵養和飲食的建議,在寶寶第一次口腔檢查中進行諮詢是非常重要的。

兩歲以後的兒童要自己刷牙,掌握刷牙方法,有效地刷牙,父母最好與兒童一起做好早晚餐後的刷牙與漱口。6歲左右的兒童乳牙開始脫落,恒牙逐漸萌出,此時可發生疼痛、牙齦紅腫、不舒服等症狀,應及時找醫生檢查處理,以保護好新萌出的恒牙。

照顧出牙寶寶的7個準則

1、出牙一般是不疼的,但有些寶寶會感到不舒服和煩躁。你可以用乾淨的手指或濕潤的紗布,放入孩子的口中磨擦牙齦,這樣會對他有所幫助;涼涼的出牙環也可以用來緩解孩子出牙時的牙齦不適。

2、要謹慎使用牙膠,過多地使用牙膠對孩子沒有好處。

3、出牙不會引起發燒。如果孩子發燒,應該帶他去看醫生,可能另有原因。

4、母乳餵養對寶寶的牙齒發育是有利的。

5、寶寶6個月大時就可以使用水杯,這些有利於他的牙齒發育。

6、在兩餐飯之間只要添加些水或普通純牛奶即可,不要讓孩子喝果汁或其他飲料。如果您想給寶寶喝些果汁或加了甜味劑的牛奶,可以直接讓孩子在用餐時飲用。

7、寶寶出第一顆牙時,就應該幫他刷牙了,一天兩次,最重要的一次是在晚上就寢前。

如吐舌咬舌、吮指、咬唇、偏側咀嚼、口呼吸、咬物等。

零歲護牙行動

在嬰兒的牙齒萌出前,最好在哺乳後或每天晚上,用手指纏上紗布,放在白開水或生理鹽水中浸濕後擦洗牙齦和齶部,進食後給孩子喂開水或漱口。

清除牙菌斑應從第一顆乳牙萌出時開始。寶寶出生後的第一年做好最基本的口腔保健非常重要,嬰幼兒期主要的口腔疾病是齲齒,主要是由牙菌斑引起。

第一顆牙齒萌出時要做口腔檢查,最遲要在寶寶滿12個月之前進行。醫生會針對寶寶的餵養習慣,提供健康諮詢,指出哪些不良餵養習慣可能導致嬰幼兒齲齒,同時還會告訴你健康科學的餵養和飲食。臨床發現,大多數因齲齒而就診的嬰幼兒,均有不良的餵養習慣。可見,有關餵養和飲食的建議,在寶寶第一次口腔檢查中進行諮詢是非常重要的。

兩歲以後的兒童要自己刷牙,掌握刷牙方法,有效地刷牙,父母最好與兒童一起做好早晚餐後的刷牙與漱口。6歲左右的兒童乳牙開始脫落,恒牙逐漸萌出,此時可發生疼痛、牙齦紅腫、不舒服等症狀,應及時找醫生檢查處理,以保護好新萌出的恒牙。

照顧出牙寶寶的7個準則

1、出牙一般是不疼的,但有些寶寶會感到不舒服和煩躁。你可以用乾淨的手指或濕潤的紗布,放入孩子的口中磨擦牙齦,這樣會對他有所幫助;涼涼的出牙環也可以用來緩解孩子出牙時的牙齦不適。

2、要謹慎使用牙膠,過多地使用牙膠對孩子沒有好處。

3、出牙不會引起發燒。如果孩子發燒,應該帶他去看醫生,可能另有原因。

4、母乳餵養對寶寶的牙齒發育是有利的。

5、寶寶6個月大時就可以使用水杯,這些有利於他的牙齒發育。

6、在兩餐飯之間只要添加些水或普通純牛奶即可,不要讓孩子喝果汁或其他飲料。如果您想給寶寶喝些果汁或加了甜味劑的牛奶,可以直接讓孩子在用餐時飲用。

7、寶寶出第一顆牙時,就應該幫他刷牙了,一天兩次,最重要的一次是在晚上就寢前。

相關用戶問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