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個性發展 讓孩子自主選擇

一位學者去一所中學調查中學生的自主性狀況, 在被調查的150名學生中, 當被問到學習和生活中遇到難題, 一時解決不了時, 怎麼辦?

150名學生幾乎是異口同聲地回答:有困難當然是找父母解決。 沒有一名學生回答自己先想辦法解決, 實在解決不了, 再找父母幫助;當被問到今後準備從事什麼職業時, 竟有90%的學生說要等回家問過父母才能回答。

這位學者事後在總結他的調查結果時, 不無憂慮地說, 缺乏自主性, 對自我意識在選擇中重要性的麻木, 時下, 孩子生活在由祖父母和父母構建的沒有風雨的“溫室”裡,

Advertisiment
是“抱大的一代”。

在孩子的生活中, 不需要承擔任何義務, 吃什麼、什麼時候吃;穿什麼、穿幾件;上學有人送, 放學有人接……等等, 全由父母安排得好好的, 孩子只是被動地接受。

有的父母對孩子從小就有一種按自己的人生理想、價值觀念和行為方式塑造的傾向, 而不考慮孩子本身的素質、興趣, 對孩子像捏泥人似的強行塑造。

有的父母不懂孩子的心理特點, 不能體驗更不能進入孩子的心理世界, 武斷地用自己的思維方式代替孩子的思維方式。

當孩子對父母的包辦和安排不滿意或有抵觸情緒時, 父母總是說:“我們不會害你的, 我們比你懂, 你按我說的做, 准沒錯。 ”。 就這樣, 在愛的光環下, 孩子猶如父母的木偶, 選擇權被無情地剝奪了。

Advertisiment
同時, 也失去了獨立思考和承擔責任的機會, 久而久之, 在這樣的環境下生活的孩子, 當被問到自己的職業取向時, 自然只能是回去向父母討答案, 遇到困難時, 也只能依靠父母來解決。

這樣的孩子在未來競爭激烈的社會環境中能否立得住腳, 是很讓人擔心的。

孩子的社會知識和生活經驗不足, 在自主選擇時, 出現偏差是難免的。 但是, 並不能因此就不讓他們選擇, 選擇和責任是一對孿生姐妹, 人的責任感是在自我選擇中形成的, 一個人沒有選擇的權利, 只有被選擇權, 也就不會承擔什麼責任。

因此, 多給孩子一些自主選擇的權利, 讓孩子對自己的事做主, 是培養孩子責任心的需要。 同時, 在選擇過程中,

Advertisiment
又能培養孩子克服困難、戰勝困難的頑強意志, 形成遇事冷靜、有主見的良好心理素質。

孩子終歸要走出父母的視線, 開拓比父輩更廣闊的發展空間。 如果孩子自小沒有選擇的權利, 沒有體驗選擇的滋味, 他今後又怎麼能選擇適合自己的發展道路, 迎接各方面的挑戰和競爭呢?

相關用戶問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