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你瞭解寶寶的語言發展能力嗎?

寶寶的語言能力是在幾個階段慢慢形成的。 一開始寶寶的咿呀學語讓人很難聽明白, 但從中卻可以看出寶寶的情緒如何。 如果你用眼睛正視著寶寶, 對他說話, 他會很高興, 會更努力的想要說什麼。

有一次我給大女兒借來了幾本兒童詩歌集, 當我在朗誦《我的家人》時, 剛滿11個月的二女兒突然咯咯地笑了起來。 我開始反復朗誦這首詩, “姐姐, 咩咩;我, 咯咯, 爸爸, 嘰嘰;首爾阿姨家的寶寶也嘰嘰, 媽媽屬龍, 龍龍……”寶寶一直咯咯地笑, 可能是覺得我朗誦的語調很有意思吧。

還有一次是二女兒快滿兩周歲時,

Advertisiment
有一天我跟她說:“我把電視關了行嗎?”孩子猛然站起來說:“放下關閉!”她把不要關電視的意思用如此奇怪的語言表達出來。 由此可以知道, 孩子在能以大人理解的方式流暢地說話之前, 已經形成了很多概念, 並能做出相應的反應。

最近, 心理學家愛馬斯研究了新生嬰兒的語言能力, 這是一個有關新生兒能不能分辨出“巴(ba)”音和“怕(pa)”音的實驗。 很多大人都無法很清楚地分辨出這兩個音節, 紀實是英語說得很流暢的人有時候也會混淆。 但實驗結果表明, 出生四周的嬰兒已能夠區分這兩個發音。

實驗是這樣進行的。 愛馬斯把出生四周的嬰兒分成兩組, 並在這些嬰兒的奶嘴裡接上擴音器, 然後給一組孩子聽“巴(ba)”音, 給另一組孩子聽“怕(pa)”音。

Advertisiment

一按開始聽到“巴(ba)”音的孩子, 為了聽到這個音就使勁吸奶嘴, 但聽了一段時間以後就不感興趣了, 就停止了吸奶嘴。 當給他們聽“怕(pa)”音時, 寶寶又開始有興趣了, 為了聽到這個聲音他們又開始使勁吸奶嘴了。 對另一組寶寶, 愛馬斯也做了同樣的實驗, 結果得到的反應, 和第一組寶寶一樣。

這就證明了寶寶能很好地區分這兩個很近的音節, 甚至可以自己學習語言。 大人理應在這方面做孩子的楷模, 說正確的、規範化的語言, 説明寶寶提高語言能力。 為了讓孩子的天賦得到充分的發揮, 大人還應該以非權威的、引導的心態對待孩子。

寶寶的語言能力是在幾個階段慢慢形成的。 一開始寶寶的咿呀學語讓人很難聽明白,

Advertisiment
但從中卻可以看出寶寶的情緒如何。 如果你用眼睛正視著寶寶, 對他說話, 他會很高興, 會更努力的想要說什麼。 不知道這是因為寶寶覺得對方聽懂了自己的意思而高興呢, 還是因為有人陪他說話而感到興奮呢。

過了這個咿呀學語的階段, 寶寶就開始使用單個詞語說話了。 而這時候的“媽媽”可能是指所有女人。 小時候在美國時, 我的大女兒看到美國男人就叫“爸爸”, 看到韓國女人就叫“媽媽”。

我家的三女兒剛會使用單個詞語說話時, 有一次我帶著三個孩子坐計程車, 三女兒坐進車裡一看到司機就開口叫他“爸爸”。 不僅是計程車司機, 三女兒把抄電錶的男人、送奶的男人、送煤氣的男人都叫“爸爸”。 她這是把成年男子統稱為“爸爸”了,

Advertisiment
也就是說, 她這時候已經知道爸爸和別的男人是同一類人, 但還沒能把“男人”和“爸爸”這兩個詞的意思區分開來。

寶寶每學會一句話後就很喜歡到處用, 慢慢地他們就會明白媽媽以外的女子應該叫“阿姨”, 爸爸以外的男人應該叫“叔叔”。

過了兩周歲以後, 孩子可以把兩個詞語組合起來使用, 比如“媽媽, 好吃的”“爸爸, 鼻子”“媽媽, 疼”“姑姑, 漂亮”等。 孩子自己用兩個詞語組合成語句有時候很好笑, 但寶寶卻樂此不疲, 也不管別人聽不聽得懂, 也不管別人笑不笑, 慢慢地他們的語言會越來越豐富。 如果大人能像孩子這樣不看別人的臉色, 不講究體面, 不怕說錯話, 外語一定會學的很棒。

三周歲以後, 寶寶可以用三個片語成一句話,

Advertisiment
這時的寶寶喜歡用益權學過的詞語, 如“我不幹”會發展成“我的不是褲子”“我傻瓜不是”“我的不是叔叔”等, 他們喜歡用“不”字。

觀察學說話的寶寶, 我們可以發現, 強迫寶寶學東西或讓他們熟練地背誦並不能達到學習的目的。 而他們自己聽了以後學會的話, 即使剛開始不熟練, 經過反復練習也可以說得很好。

大人應該使用正確的語言, 儘量給哈子提供豐富而正確的語言環境, 因為大人使用的詞彙或者說話的態度會在不知不覺中影響孩子的語言習慣。

相關用戶問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