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媽媽熱點>正文

你的寡言正在傷害寶寶,你相信嗎?

週末出門乘車過程中, 遇見幾位帶寶寶出門的媽媽, 留心觀察了下, 媽媽和寶寶間的交流很少。 也許短暫的乘車時間說明不了什麼, 但這樣的寡言和沉默對寶寶毫無益處。

場景一:公交上的沉默

媽媽懷抱滿一歲的寶寶, 寶寶視線並沒有到處探索, 茫然看向我這邊, 而媽媽看向窗外或者前方。 雖然這麼大的寶寶還不會說話, 良好的言語溝通對寶寶的成長也是好的。

Advertisiment

場景二:地鐵上的乖寶寶

週末地鐵上遇到2-6歲的寶寶很正常, 多數是活潑甚至是調皮的。 這次看到一大約2歲左右的男寶寶, 手裡拿著玩具, 坐在座位上, 媽媽站在寶寶對面。 寶寶雖然拿著玩具卻沒有玩, 媽媽看了寶寶幾分鐘, 卻沒有說話, 一會媽媽拿出手機看手機, 寶寶低頭乖乖坐著。

場景三:公交上的調皮寶寶

愛心座上有一2-3歲寶寶, 坐在那裡不安分, 站起來轉過身對著窗外, 媽媽坐在身邊,

Advertisiment
只是在車發動時略帶責怪的對寶寶說了句“不要亂動, 坐好”, 直至下車, 再也沒有對話。

一些媽媽反映, 為什麼自家的寶寶1歲多了還不說話, 甚至2歲了只會叫爸爸媽媽;

還有的說, 寶寶認生的厲害, 不肯叫人, 也不敢和小朋友們一起玩……

適當的言語互動是親子關係的基石之一

寶寶在肚子裡的時候, 一些准爸爸和准媽媽喜歡向寶寶說話, 寶寶剛出生時也在不停向寶寶說, 反而是隨著寶寶長大, 話語中的溫柔不見了, 更多的是指責和命令, 更多是要求寶寶要回應。

與寶寶間的言語互動是良好親子關係的保障, 也是早教的主要內容。

0-6個月 邊說邊做

雖然寶寶不會說話, 偶爾發出咿呀學語的各種聲音, 媽媽們要給予反應,

Advertisiment
可以用同樣的言語回應寶寶。 當與寶寶有任何接觸, 比如給寶寶穿衣服時, 要給寶寶說話:今天穿藍色的, 伸一下胳膊, 拽拽袖子, 把手放出來……用言語表明這些互動內容。

6-12個月 指哪裡說哪裡

除了繼續邊做邊說外, 這個時候的寶寶開始會坐, 會爬, 也更瞭解媽媽的話語。 寶寶會指著一些物品, 要求媽媽拿過來, 這時候也可以和寶寶及時說“寶寶是要這個藍色的小海豚嗎”, “看, 這是蘋果, 紅色的蘋果”。 當寶寶發出任何語音類的回應, 都要表揚寶寶下。

12-24個月 一起學說話

寶寶先會偶爾冒出爸爸或者媽媽, 這是不斷強化的結果, 也開始了掌握詞彙的過程。 從單個詞到雙詞句, 多一點少一點都沒有關係, 而是要保持和寶寶間的互動。

Advertisiment
與寶寶互動要說簡單的話, 根據寶寶回應及時進行各種日常物品指認以及練習日常對話。

24-36個月 説明寶寶分辨情緒

寶寶打人或者摔東西, 一些時候是寶寶的情緒沒有得到辨別, 寶寶感到受挫或者難過, 卻又不知道如何用言語表達, 於是出現一些看似“淘氣”的行為, 要説明寶寶認識自己的情緒。 比如寶寶放一個玩具總是放不好, 會生氣仍玩具, 媽媽不妨說:媽媽知道你很生氣, 所以摔了東西。 生氣讓你不舒服, 媽媽可以幫你做點什麼嗎?

與寶寶說話的禁忌

1.不要說反話

“看看, 你幹的好事!”語氣是指責的, 但是卻說“好事”, 寶寶會覺得很困惑, 不知道自己到底做的對還是錯, 所以不要給寶寶說類似的話。

2.不要對2歲後的寶寶說兒語

Advertisiment

飯飯、車車、鞋鞋等都是兒語, 是寶寶初學說話時, 疊字便於寶寶發音, 但是當寶寶2歲後, 就不要和寶寶說這樣的話了, 直接說正常的話語, 來穿鞋子, 而不是穿鞋鞋。

3.不要嘮嘮叨叨

我們都不喜歡被父母嘮叨, 切忌不要嘮叨對寶寶嘮叨。 和寶寶多說話並不是嘮嘮叨叨, 而是有內容不重複。 心理學研究表明, 嘮叨是損害寶寶心理健康的。

親愛的M媽, 你在照顧寶寶的過程中寡言了嗎?

你通過言語向寶寶介紹這個世界了嗎?

你有沒有觸犯這幾項言語禁忌呢?

和寶寶多說話, 不僅促進寶寶言語發展, 更重要的是有利於建立良好親子關係哦!

相關用戶問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