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你的好心維護,可能傷到孩子自尊

1 “他畫得真難看”

在一堂藝術試講課上, 新來的老師給小朋友們講了一個故事, 然後請大家創作一個故事中的形象。 在將孩子們的作品收上來之後, 老師一張一張給孩子們做展示。 當展示到某個小朋友的畫時, 下面有個孩子突然發話了:“老師, 我覺得他畫得真難看!”

老師立刻對這個孩子的評價做出了反應:“不能這麼說別人的畫, 別人聽了會很傷心的。 ”

“就是很難看!”那個孩子繼續堅持自己的觀點, 同時引發了更多的共鳴, 越來越多的孩子參與進來:“是啊, 老師, 確實太難看了!”

“我覺得他畫得挺漂亮的!”老師擔心那幅畫的作者因為受到其他小朋友的“奚落”而難過,

Advertisiment
立刻挺身維護。

可是, 孩子們對這副畫的“奚落”並沒有停止, 而那個被“奚落”的孩子顯得越來越委屈, 幾乎就要哭出聲來了。

“不能這麼說小朋友, 小朋友之間要友好!一定要尊重別人!”老師情急之下脫口而出。 結果, 那個率先說畫難看的孩子臉上立刻蒙上了一層陰影, 而那副畫的小作者也沒有因此而開心起來。

“好了好了!大家安靜!今天的課就上到這裡。 我們去洗洗手, 準備吃飯了!”老師沒了主張, 借著吃飯來轉移孩子們的注意力。 一聽說要吃飯了, 孩子們才把畫的事件拋到一邊, 搬開椅子往外走。 離開教室之後, 小朋友們立刻嘰嘰喳喳說起話來, 仿佛剛才的事情從來就沒發生過。

Advertisiment

2 他們真的在奚落他嗎

實際上, 每個孩子在觀察事物的時候, 都會根據自己的經驗和喜好看到一些特別的東西, 那是他們內心深處最真實的感受, 並沒有什麼惡意。 因此, 無論他們的看法是否符合成人心目中的那些原則, 這個看法本身是沒有什麼錯的。 只有當我們用成人的眼光來看待這個事情時, 才會覺得它存在某些問題。

在上面的事例中, 那個率先評價畫“難看”的孩子其實並沒有惡意。 也許他心目中的“難看”就是那個樣子, 也許他只是突然發現這副畫的某個缺點, 又或者他僅僅是覺得好玩。 總之, 孩子很難隱瞞自己的想法, 他怎麼想, 通常就會怎樣表達出來, 一般不會考慮這個表達會帶來什麼樣的後果。

Advertisiment
除非這個孩子在成長過程中習得了太多相關的察言觀色的經驗, 那樣才會對自己的想法遮遮掩掩, 或者學著拐彎抹角地表達自己的看法。

至於那些跟著起哄的孩子, 就更沒有惡意了。 對孩子們來說, 起哄是很好玩的一種遊戲, 這就是為什麼孩子們都會“人來瘋”。 只要有人發起“不太尋常”的事情, 他們通常都會很熱烈地響應。

3 孩子的爭端無處不在

這起畫畫事件發生在幼稚園, 看起來似乎與家庭沒有太大的關係, 但事實上, 即便在家裡, 只要2個以上的孩子湊到一起, 類似的衝突就會不斷發生, 而且往往都是雞毛蒜皮的小事, “他把餅乾扔地上了!”“他又抓了小狗的尾巴了!”“他穿著鞋爬沙發上去了!”“他不應該這麼看書,

Advertisiment
應該按順序翻書!”“他沒把垃圾扔到垃圾桶裡!”類似的小事都是爭端發生的導火索, 一旦導火索點燃, 接著響起的可能就是無休止的哭鬧聲。

孩子們之間之所以經常發生這類的衝突, 主要源於他們彼此感受不同、習得的規則有差異、互相嫉妒、爭奪父母的愛、獲得他人的認同、吸引他人注意、不懂恰當的溝通方式等。 只要有其中的一項誘因存在, 即便他們剛剛還玩得好好的, 也可能在突然之間就爆發衝突。

4 錯誤的維護導致更多傷害

當孩子們之間發生矛盾時, 總會有一方顯得比較弱勢。 於是, 我們就不由自主想去維護弱勢的一方。 當某個孩子“欺負”另一個孩子時, 我們會想當然地認定要嚴肅處理, 讓孩子學會尊重他人,

Advertisiment
以為這樣就可以糾正那個“欺負人”的孩子的行為, 同時也能保護那個“受欺負”的孩子的心靈。 但是, 這樣的方式不見得能達到我們預期的結果。 大量的事實表明, 如果沒有成人的參與, 即便孩子們在遊戲時發生了爭執, 在打鬧過之後, 他們自己很快就可以恢復過來, 並重新進入下一輪的遊戲。 而成人不恰當的參與, 反而可能引導孩子的遊戲走偏。

另外, 在孩子成長的過程中, 小夥伴們之間發生爭端原本就很正常, 正是在處理這些爭端的過程中, 他們才習得了社會交往的原則, 學會了以不同的方式與不同的人相處。 不管孩子的方式是怎樣的, 那都是最適合他們的方式, 我們沒有必要以成人的價值觀來衡量這一切。 即便成人不參與他們的爭端,他們也會懂得以更好的方式去調整自己,讓自己更好地融入環境、適應環境。

因此,當孩子們出現爭端的時候,成人最好不要輕易下什麼結論。就拿前面提到的畫畫事件來說,實際上孩子們並沒有惡意,既然沒有惡意,老師以那樣的方式去制止他們就毫無必要了,反而還導致了更多的問題。

首先,老師以那樣的方式制止大家起哄,否定了那個說“畫得難看”的孩子的感受,如果這個孩子總是處在這樣的否定之中,他以後就會對自己的感受產生懷疑,不敢再大膽地表達自己。

其次,老師的批評給起哄的孩子們貼上了一個“不尊重別人”的標籤,這個標籤將這些孩子歸到了“壞孩子”的行列,久而久之,這些孩子就會認可“自己是壞孩子”的身份,

再次,老師的制止讓那個被評價的孩子意識到自己確實受到了奚落,反而加重了他的挫敗感。如果沒有老師對其他孩子的批評,也許他只會覺得“畫得難看”是件很好玩的事,或者即便他覺得這件事情給自己帶來了傷害,但是如果老師不肯定這種傷害,而是想辦法以別的方式來引導,那麼他的受傷心理就可能減弱甚至消失。

5 恰當處理孩子的爭端

依然以上述畫畫事件為例,如果老師能換一種方式來處理孩子們之間的爭端,那就可能皆大歡喜了:

在聽到孩子說“我覺得他畫得真難看”之後,老師並不批評說這句話的孩子,反而平靜地給出了回應:“是嗎?你覺得難看嗎?我覺得這副畫得很有意思,如果讓我畫,我可畫不出來,你們能畫出這樣有意思的畫嗎?”

如果老師這樣來回應,也許小朋友們就會爭相去畫“難看”的畫了。於是,他們關注的重心就會被轉移,那個被評價為“畫得難看”的孩子也因為老師的恰當處理而找回面子,自然就不會因為被“奚落”而沮喪,相反,他還會因為畫出被關注的畫而覺得很開心。另外,那個首先評價“畫得難看”的孩子同樣得到了認可,也不會有受傷的感覺,這不就是一舉多得的好事了嗎?

即便老師的上述回應沒有調動起孩子們的積極性,也可以根據孩子們的反應繼續評價這幅畫或者做些其他引導:“你們看,這副畫主要是用紅色、綠色(停頓一下,等孩子們自己觀察,讓他們自己說出更多的顏色)畫出來的,紅色比較少,只是點綴了一下,綠色比較(再停頓一下,等孩子們來判斷是多還是少)多,紫色和黃色不多不少,剛剛好,我覺得顏色搭配很不錯呢!”

在經過老師這樣一番回應之後,孩子們之間的爭端自然就消除了。並且,他們還會因為這樣一個小事件而引發出更多的遊戲活動,以後在類似這樣的活動中,他們也會明白可以通過更好的方式來評價小夥伴的行為。

當孩子們之間出現爭端時,父母最需要做的就是認真琢磨雙方的真實想法,把他們彼此的情緒都表達出來。只要孩子們的情緒表達出來了,他們的內心就會因為獲得了父母的理解而平靜很多。如果我們能夠不偏不倚,放棄那些成人既有的價值觀,充分理解孩子們的情緒,然後根據他們的想法順勢進行一些引導,教育的意義就能以更加豐富的方式得以呈現。

即便成人不參與他們的爭端,他們也會懂得以更好的方式去調整自己,讓自己更好地融入環境、適應環境。

因此,當孩子們出現爭端的時候,成人最好不要輕易下什麼結論。就拿前面提到的畫畫事件來說,實際上孩子們並沒有惡意,既然沒有惡意,老師以那樣的方式去制止他們就毫無必要了,反而還導致了更多的問題。

首先,老師以那樣的方式制止大家起哄,否定了那個說“畫得難看”的孩子的感受,如果這個孩子總是處在這樣的否定之中,他以後就會對自己的感受產生懷疑,不敢再大膽地表達自己。

其次,老師的批評給起哄的孩子們貼上了一個“不尊重別人”的標籤,這個標籤將這些孩子歸到了“壞孩子”的行列,久而久之,這些孩子就會認可“自己是壞孩子”的身份,

再次,老師的制止讓那個被評價的孩子意識到自己確實受到了奚落,反而加重了他的挫敗感。如果沒有老師對其他孩子的批評,也許他只會覺得“畫得難看”是件很好玩的事,或者即便他覺得這件事情給自己帶來了傷害,但是如果老師不肯定這種傷害,而是想辦法以別的方式來引導,那麼他的受傷心理就可能減弱甚至消失。

5 恰當處理孩子的爭端

依然以上述畫畫事件為例,如果老師能換一種方式來處理孩子們之間的爭端,那就可能皆大歡喜了:

在聽到孩子說“我覺得他畫得真難看”之後,老師並不批評說這句話的孩子,反而平靜地給出了回應:“是嗎?你覺得難看嗎?我覺得這副畫得很有意思,如果讓我畫,我可畫不出來,你們能畫出這樣有意思的畫嗎?”

如果老師這樣來回應,也許小朋友們就會爭相去畫“難看”的畫了。於是,他們關注的重心就會被轉移,那個被評價為“畫得難看”的孩子也因為老師的恰當處理而找回面子,自然就不會因為被“奚落”而沮喪,相反,他還會因為畫出被關注的畫而覺得很開心。另外,那個首先評價“畫得難看”的孩子同樣得到了認可,也不會有受傷的感覺,這不就是一舉多得的好事了嗎?

即便老師的上述回應沒有調動起孩子們的積極性,也可以根據孩子們的反應繼續評價這幅畫或者做些其他引導:“你們看,這副畫主要是用紅色、綠色(停頓一下,等孩子們自己觀察,讓他們自己說出更多的顏色)畫出來的,紅色比較少,只是點綴了一下,綠色比較(再停頓一下,等孩子們來判斷是多還是少)多,紫色和黃色不多不少,剛剛好,我覺得顏色搭配很不錯呢!”

在經過老師這樣一番回應之後,孩子們之間的爭端自然就消除了。並且,他們還會因為這樣一個小事件而引發出更多的遊戲活動,以後在類似這樣的活動中,他們也會明白可以通過更好的方式來評價小夥伴的行為。

當孩子們之間出現爭端時,父母最需要做的就是認真琢磨雙方的真實想法,把他們彼此的情緒都表達出來。只要孩子們的情緒表達出來了,他們的內心就會因為獲得了父母的理解而平靜很多。如果我們能夠不偏不倚,放棄那些成人既有的價值觀,充分理解孩子們的情緒,然後根據他們的想法順勢進行一些引導,教育的意義就能以更加豐富的方式得以呈現。

相關用戶問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