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你的信任,是孩子勇氣的來源

正面的鼓勵可以讓孩子充滿自信, 所以父母應該要常常對孩子說:“我相信你, 你一定可以做得到。 ”

除了前面提到的“做孩子的榜樣”以及“擁抱孩子”之外, 接下來我們要談的是信任。 即使是剛出生的孩子, 也是需要被信任的, 而所謂的信任, 就是相信他可以。 不過, 信任的前提是孩子的能力真的可以負荷。

然而, 很多家長, 一直都認為孩子的年紀還小, 希望等他聽得懂再鼓勵他。 這一等, 可能就錯過了關鍵的學習時機, 父母一旦讓孩子習慣被支配, 習慣被認為自己沒能力, 那麼他就真的會失去能力了。

被信任為什麼是培養挫折忍受力的關鍵呢?舉例來說,

Advertisiment
當你被信任的時候, 是否願意克服即將或可能面臨的困難, 而不會一開始就退縮?。 心理學家發現孩子在遭遇失敗時, 大部分會有兩種反應:第一、是因為自己能力不足所以才會失敗。 第二、都是別人的錯。

這兩種類型的孩子, 一個是過於自責、沒有信心, 另一個則是過於自信、太過強勢, 兩種類型都有進步的空間。 一般來說, 父母會希望孩子可以先冷靜下來, 然後思考失敗的原因, 修正行為, 避免再次失敗, 這是比較健康的處理方法。 如果家長一直告訴孩子, 你可以的, 並且在孩子遭遇挫折時, 陪他渡度過, 告訴他:“盡力就好, 即使失敗了, 還是可以獲得經驗。 ”孩子就不會覺得有什麼困難是不能克服的,

Advertisiment
也會用比較正面、積極的態度去面對困難了。

嬰兒期

父母可能會想, 我們可以給予剛出生沒多久的寶寶什麼信任感呢?從我的角度來看, 其實, 孩子可以告訴父母的訊息很多, 端看父母有沒有用心觀察罷了。 雖然, 這個年齡層的孩子沒有行動力, 可是, 當他饑餓的時候, 他會告訴我們, 當他不舒服的時候, 也會告訴我們。 這個時期所謂的信任感, 就是父母要相信孩子表達出來的訊息, 當孩子餓哭了, 儘快提供他所需要的食物, 當他表示不吃了, 也不需要強迫他。

然而, 孩子哭泣的原因千百種, 父母要怎麼知道孩子是因為餓了, 還是其他的原因所致?基本上, 讓孩子的飲食定時定量是很重要的習慣, 若是從小就開始規律地餵食,

Advertisiment
並且在固定的時間幫他換尿布, 就不難猜孩子哭泣的原因。

有些孩子的腸胃比較不好, 或許不適合一次吃太多, 所以, 父母可以縮短餵食的時間, 減少每次餵食的分量。 當孩子表示他已經吃飽了, 不想再吃的時候, 只要剩下的量不會太多, 父母就要相信他已經滿足, 不需要再繼續餵食;如果分量還剩下很多, 家長可能要思考為什麼, 孩子是否有特殊狀況, 導致今天吃得特別少, 並且觀察孩子的生理狀況是否出現異狀, 如果一切都很正常, 那就可以相信孩子的表現。 如此一來, 當我們相信孩子釋放出來的訊息, 那麼他就會有被信任的感覺。

嬰幼兒期

這個階段的孩子, 年紀稍微長一些, 行動能力也較強,

Advertisiment
同時, 也因為他正處於一個尷尬的年齡層, 所以很多事情, 爸媽都會認定他還不會, 所以沒有給他嘗試練習的機會。

就以孩子會不會動手吃飯為例吧。 身為媽媽的我, 當然知道讓孩子自己吃飯是一件辛苦的事情, 當他自己吃完那一餐之後, 我們可能要花兩倍的時間替他清理環境。 所以但是很多家長會貪圖自己的方便, 為避免孩子吃飯的時候飯菜掉滿地而, 所以親自喂孩子吃飯。

其實, 如果我們從小就讓孩子自己用“練習湯匙”吃部分的稀飯(飯要稍微黏稠一點, 太稀的飯比較難舀), 你可以發現, 當孩子第一次將食物送進嘴巴裡, 他的表情一定很開心。

一般而言, 我會建議剛開始練習吃飯的時候, 大約把五分之一的分量,

Advertisiment
留給孩子自己吃, 五分之四的分量還是由家長餵食, 這是練習的關鍵。 一方面, 讓孩子有機會照顧自己, 另一方面, 也可以避免孩子養成依賴的習慣。

等孩子年紀稍長, 也不要害怕讓孩子自己用湯匙舀飯吃, 雖然孩子會吃得的到處都是, 但是他已經具備自行吃飯的能力, 所以不要局限他。 當孩子開始會照顧自己, 隨著年紀以及能力的提升, 他可以獨自完成的事情也會越來越多!

等孩子已經具備自己的想法時(很多孩子在幼稚園就有自己的想法), 父母在作做決定之前, 可以詢問他們的意見。 例如, 你今天想吃面還是米飯?不過, 詢問意見並不是讓孩子天馬行空地的自由選擇, 而是給他一個範圍, 讓他在這個範圍裡作做選擇。 父母最好可以再分析這兩樣東西的差異,提供他選擇的參考。

曾經有家長對我抱怨,他們家的孩子都不愛走路,走兩步路就說要抱抱,我問的第一個問題是:“會不會是他的鞋子不合適啊?”因為鞋子不合適,穿了腳會痛,孩子當然不想走路。

自從家裡的兒子可以表達自己的意願開始,每次帶他去買鞋子,我會挑幾雙認為不錯的鞋子讓他挑,也給他試穿,再問他要選哪一雙。

基本上,我相信孩子已經具備作做決定的能力,他知道哪一雙鞋比較好穿,只是他不知道如何表達,給他機會,讓他自己作做最正確的選擇。兒子從小就不會排斥走路,我猜想,這跟他的鞋子可能有關係,因為他試穿過的鞋子,腳不會因為走路疼痛,自然願意多走路。

如果父母認為孩子不行,那他也會認為自己不行;假如我們相信孩子可以,並且用盡方法激勵他,那麼他一定可以達成目標。父母必須知道,孩子不會到了十三歲,就能自行累積解決問題的能力,這一切都是父母從小開始培養而成。而當孩子受挫時,能感覺到周圍的人都在支持他,他就會增強擺脫困境的力量。

溫暖小貼士

其實孩子的用餐習慣,要從他吃第一口副食品開始培養,父母要讓孩子從小在固定的位置吃飯(給孩子一個專屬於他的高腳餐椅,若是沒有家長協助,他也無法自行下來),離開那個位置,就代表用餐時間已經結束。如果孩子堅持不吃,一定要離開那個位置,父母要與孩子先說好,如果他真的不吃,就表示他已經飽了,所以到下一餐吃飯前,都不再提供任何食物,包括餅乾、糖果,或是任何零食。假如孩子向你要食物,千萬不能心軟,因為饑餓的感覺可以提醒他,下一次不能夠任性不吃飯。現今有很多孩子,吃飯都要家人追著喂,必須花費很多時間,這是需要改善的習慣,而好習慣的養成要按部就班,畢竟,教養是不可能一蹴而就的,與大家共勉之。

幼兒期

上了幼稚園之後,孩子開始會接觸到不一樣的課程,你相信中班的孩子會做炒蛋,大班的孩子會炒飯,甚至是切水果、削皮?我想大多數的父母可能沒有嘗試過讓孩子自行處理這些瑣事,其實,只要給孩子機會,他絕對可以做到。

我的兒子所就讀的幼稚園,每個星期三早上,他們要負責烹調自己的點心,所謂的烹飪課不只是塗果醬、烤麵包這麼簡單,他們要做黃金炒飯(玉米火腿蛋炒飯),或是章魚燒(用真的章魚燒烤盤,讓孩子做章魚燒),以及自己削皮、切水果,做水果沙拉。或許以孩子的年紀還無法自己完成所有的步驟,但是孩子可以跟著老師的腳步學習,再加上因為是自己完成的點心,孩子吃起來感覺特別好吃。

不過,為什麼老師敢放手讓孩子做這些家長認為危險的事情呢?因為老師會事先把該準備的安全措施都安排好,將發生危險的概率降到最低,並且事先教導孩子應該注意的事項,像是不專心聽講解時,可能會導致燙傷、流血等後果。而中、大班的孩子已經可以聽懂老師的指令,所以只要提供適當的工具,他們應該都能順利完成。

如果老師可以在學校執行,那麼家長可以讓孩子在家裡做什麼呢?至少可以讓孩子動手烤麵包,倒牛奶,自己盛飯,甚至讓孩子拿著小刀幫忙切菜,這些動作的重點不在於他的速度以及完成度,而是孩子能夠動手自己做。

兒子在學校養成烹飪的習慣與興趣,回到家會主動說要幫我煮飯,雖然有他的幫忙可能會更忙碌,一個小時可以煮好的晚餐,可能要花兩個小時才能煮好。可是根據我的觀察,他做得越來越好,不但可以幫我切三色蛋、皮蛋和鹹鴨蛋,還能夠幫我打蛋,甚至於自己醃制小黃瓜。這個學習動手做的過程中,孩子難免會遭遇挫折,可能把蛋打破了,或是不小心用刀劃破手,滲出血絲,但是,這一切都是孩子成長過程中必經的狀況。

父母必須讓孩子從小養成幫忙做家事的習慣,讓他對家裡的事務有參與感。不過,父母要切記,孩子自己完成的事情,不管成果好與壞,我們都要鼓勵他,千萬別再做一次他完成的事情,此舉將會打擊孩子的自信心,表示你不信任他。孩子會認為,既然父母還要再做一次,那麼下次他就不需要花時間幫忙了。我還是強調那句話:“相信孩子可以,他就一定可以做得到。”

兒童期

上小學之後,孩子開始自己搭公車上學或走路回家,不過,現在的社會太紊亂,父母要擔心的不只是孩子的能力,還包括孩子的生活環境是否安全,或許這也是導致現在的孩子越來越不能夠獨立的原因。

以前的小孩,在小學三、四年級就騎著單車到處跑,跟著同學去玩,現在這種景象已經不可能出現在都市里,鄉下地區也較為少見了。但是父母還是得想辦法,讓孩子自己面對一些生活中可能會遇到的情境,例如,自己去買東西。日本有一位知名的繪本作者筒井賴子與繪者林明子創作了一本書《第一次上街買東西》,裡面將孩子第一次上街買東西的情緒,描述得栩栩如生,那種既期待又怕受傷害的情緒,以及遇到問題不知道該怎麼辦的心情,幸好媽媽及時出現協助,解決了問題。

在兒子小學一年級的時候,我也曾經讓他“第一次上街買東西”。記得那是個週末的早上,他的爸爸正好出去剪頭髮,中午要回來吃午餐。當時正在煮飯的我,發現少了一顆檸檬,但是爐上的熱湯正在滾,我並不想熄火帶著孩子出門,於是,我試探性地問了兒子,可不可以幫媽媽到路口的水果店買一顆檸檬,他很快就答應我,拿了錢,興沖沖地一個人下了樓。

雖然只是來回三分鐘的路程,再加上水果店的老闆與我是熟悉的朋友,我並不需要擔心,但是他出門之後,我還是熄了爐火,偷偷跟在兒子後面。當他順利完成任務走出水果店的同時,我再以飛快的速度跑回家,表現得好像沒有出門似的。兒子回家以後,馬上跟我說買檸檬的過程,然後興奮地告訴我,他要去寫日記,把他第一次買東西的事件記錄下來,接下來的幾天,他看到朋友就告訴人家,他已經會自己去買東西了。

只是一件小小的事情,卻可以讓孩子有這麼高的成就感,為什麼父母不能信任孩子,放手讓他去做呢?只要你願意相信他,孩子一定能夠做到的。

青少年期

這個時期的孩子已經算是半個大人了,此時的他,更需要我們的信任。若是孩子習慣做任何事情之前,都先跟你商量,那是最好的溝通模式,你可以通透過討論,跟他說明你的想法,讓他知道父母會如何處理這些事情。相對地,如果孩子不想跟你商量、討論,那麼你只能做一件事,就是告訴他:“爸爸、媽媽都很相信你,所以,不管你做了什麼事,我們都相信你會保護、照顧自己,作做出對自己最好的決定。”萬一孩子真的犯了錯,父母千萬要記住,打罵不但沒有辦法改變已經發生的事情,還會導致孩子因為害怕處罰,而不敢把事情的真相說出來,甚至會選擇消極地面對他的人生。這時,父母只能接納孩子,陪著他,一起解決問題,用行動來表現我們具有協助他的能力,讓他相信我們是可以倚靠和信任的。由此可知,父母與孩子之間的溝通,對於培養孩子的挫折忍受力十分重要,那麼每一次與孩子的互動,都可以利用與孩子溝通,做他們的榜樣,增強他們的同理心、解決問題的能力、適應力、反省意識、自我尊重意識等特質。

通常,在青少年時期,功課好的孩子在主流價值上受到肯定,但是功課不好的孩子,在學業上不斷被否定,導致自我價值感低落,轉而尋求不同的支持。此時,如果爸媽可以引導孩子發展自己的優勢,並給予他支持與肯定,他一定會朝自己有興趣、有能力的方向成就他的人生,像是世界麵包冠軍吳寶春、世界女子高爾夫球選手曾雅妮都是這樣的例子。“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的觀念必須被打破,當父母看到孩子的優勢,他才會覺得自己優秀或成功。而孩子也才能知道,唯有倚靠自己的興趣發展,才能出人頭地,因為支持自己往前走的,不是外在的任何誘因,而是孩子的內在動機。

事實上,如果父母百分之百信任孩子,他就會表現出值得信任的行為。

父母最好可以再分析這兩樣東西的差異,提供他選擇的參考。

曾經有家長對我抱怨,他們家的孩子都不愛走路,走兩步路就說要抱抱,我問的第一個問題是:“會不會是他的鞋子不合適啊?”因為鞋子不合適,穿了腳會痛,孩子當然不想走路。

自從家裡的兒子可以表達自己的意願開始,每次帶他去買鞋子,我會挑幾雙認為不錯的鞋子讓他挑,也給他試穿,再問他要選哪一雙。

基本上,我相信孩子已經具備作做決定的能力,他知道哪一雙鞋比較好穿,只是他不知道如何表達,給他機會,讓他自己作做最正確的選擇。兒子從小就不會排斥走路,我猜想,這跟他的鞋子可能有關係,因為他試穿過的鞋子,腳不會因為走路疼痛,自然願意多走路。

如果父母認為孩子不行,那他也會認為自己不行;假如我們相信孩子可以,並且用盡方法激勵他,那麼他一定可以達成目標。父母必須知道,孩子不會到了十三歲,就能自行累積解決問題的能力,這一切都是父母從小開始培養而成。而當孩子受挫時,能感覺到周圍的人都在支持他,他就會增強擺脫困境的力量。

溫暖小貼士

其實孩子的用餐習慣,要從他吃第一口副食品開始培養,父母要讓孩子從小在固定的位置吃飯(給孩子一個專屬於他的高腳餐椅,若是沒有家長協助,他也無法自行下來),離開那個位置,就代表用餐時間已經結束。如果孩子堅持不吃,一定要離開那個位置,父母要與孩子先說好,如果他真的不吃,就表示他已經飽了,所以到下一餐吃飯前,都不再提供任何食物,包括餅乾、糖果,或是任何零食。假如孩子向你要食物,千萬不能心軟,因為饑餓的感覺可以提醒他,下一次不能夠任性不吃飯。現今有很多孩子,吃飯都要家人追著喂,必須花費很多時間,這是需要改善的習慣,而好習慣的養成要按部就班,畢竟,教養是不可能一蹴而就的,與大家共勉之。

幼兒期

上了幼稚園之後,孩子開始會接觸到不一樣的課程,你相信中班的孩子會做炒蛋,大班的孩子會炒飯,甚至是切水果、削皮?我想大多數的父母可能沒有嘗試過讓孩子自行處理這些瑣事,其實,只要給孩子機會,他絕對可以做到。

我的兒子所就讀的幼稚園,每個星期三早上,他們要負責烹調自己的點心,所謂的烹飪課不只是塗果醬、烤麵包這麼簡單,他們要做黃金炒飯(玉米火腿蛋炒飯),或是章魚燒(用真的章魚燒烤盤,讓孩子做章魚燒),以及自己削皮、切水果,做水果沙拉。或許以孩子的年紀還無法自己完成所有的步驟,但是孩子可以跟著老師的腳步學習,再加上因為是自己完成的點心,孩子吃起來感覺特別好吃。

不過,為什麼老師敢放手讓孩子做這些家長認為危險的事情呢?因為老師會事先把該準備的安全措施都安排好,將發生危險的概率降到最低,並且事先教導孩子應該注意的事項,像是不專心聽講解時,可能會導致燙傷、流血等後果。而中、大班的孩子已經可以聽懂老師的指令,所以只要提供適當的工具,他們應該都能順利完成。

如果老師可以在學校執行,那麼家長可以讓孩子在家裡做什麼呢?至少可以讓孩子動手烤麵包,倒牛奶,自己盛飯,甚至讓孩子拿著小刀幫忙切菜,這些動作的重點不在於他的速度以及完成度,而是孩子能夠動手自己做。

兒子在學校養成烹飪的習慣與興趣,回到家會主動說要幫我煮飯,雖然有他的幫忙可能會更忙碌,一個小時可以煮好的晚餐,可能要花兩個小時才能煮好。可是根據我的觀察,他做得越來越好,不但可以幫我切三色蛋、皮蛋和鹹鴨蛋,還能夠幫我打蛋,甚至於自己醃制小黃瓜。這個學習動手做的過程中,孩子難免會遭遇挫折,可能把蛋打破了,或是不小心用刀劃破手,滲出血絲,但是,這一切都是孩子成長過程中必經的狀況。

父母必須讓孩子從小養成幫忙做家事的習慣,讓他對家裡的事務有參與感。不過,父母要切記,孩子自己完成的事情,不管成果好與壞,我們都要鼓勵他,千萬別再做一次他完成的事情,此舉將會打擊孩子的自信心,表示你不信任他。孩子會認為,既然父母還要再做一次,那麼下次他就不需要花時間幫忙了。我還是強調那句話:“相信孩子可以,他就一定可以做得到。”

兒童期

上小學之後,孩子開始自己搭公車上學或走路回家,不過,現在的社會太紊亂,父母要擔心的不只是孩子的能力,還包括孩子的生活環境是否安全,或許這也是導致現在的孩子越來越不能夠獨立的原因。

以前的小孩,在小學三、四年級就騎著單車到處跑,跟著同學去玩,現在這種景象已經不可能出現在都市里,鄉下地區也較為少見了。但是父母還是得想辦法,讓孩子自己面對一些生活中可能會遇到的情境,例如,自己去買東西。日本有一位知名的繪本作者筒井賴子與繪者林明子創作了一本書《第一次上街買東西》,裡面將孩子第一次上街買東西的情緒,描述得栩栩如生,那種既期待又怕受傷害的情緒,以及遇到問題不知道該怎麼辦的心情,幸好媽媽及時出現協助,解決了問題。

在兒子小學一年級的時候,我也曾經讓他“第一次上街買東西”。記得那是個週末的早上,他的爸爸正好出去剪頭髮,中午要回來吃午餐。當時正在煮飯的我,發現少了一顆檸檬,但是爐上的熱湯正在滾,我並不想熄火帶著孩子出門,於是,我試探性地問了兒子,可不可以幫媽媽到路口的水果店買一顆檸檬,他很快就答應我,拿了錢,興沖沖地一個人下了樓。

雖然只是來回三分鐘的路程,再加上水果店的老闆與我是熟悉的朋友,我並不需要擔心,但是他出門之後,我還是熄了爐火,偷偷跟在兒子後面。當他順利完成任務走出水果店的同時,我再以飛快的速度跑回家,表現得好像沒有出門似的。兒子回家以後,馬上跟我說買檸檬的過程,然後興奮地告訴我,他要去寫日記,把他第一次買東西的事件記錄下來,接下來的幾天,他看到朋友就告訴人家,他已經會自己去買東西了。

只是一件小小的事情,卻可以讓孩子有這麼高的成就感,為什麼父母不能信任孩子,放手讓他去做呢?只要你願意相信他,孩子一定能夠做到的。

青少年期

這個時期的孩子已經算是半個大人了,此時的他,更需要我們的信任。若是孩子習慣做任何事情之前,都先跟你商量,那是最好的溝通模式,你可以通透過討論,跟他說明你的想法,讓他知道父母會如何處理這些事情。相對地,如果孩子不想跟你商量、討論,那麼你只能做一件事,就是告訴他:“爸爸、媽媽都很相信你,所以,不管你做了什麼事,我們都相信你會保護、照顧自己,作做出對自己最好的決定。”萬一孩子真的犯了錯,父母千萬要記住,打罵不但沒有辦法改變已經發生的事情,還會導致孩子因為害怕處罰,而不敢把事情的真相說出來,甚至會選擇消極地面對他的人生。這時,父母只能接納孩子,陪著他,一起解決問題,用行動來表現我們具有協助他的能力,讓他相信我們是可以倚靠和信任的。由此可知,父母與孩子之間的溝通,對於培養孩子的挫折忍受力十分重要,那麼每一次與孩子的互動,都可以利用與孩子溝通,做他們的榜樣,增強他們的同理心、解決問題的能力、適應力、反省意識、自我尊重意識等特質。

通常,在青少年時期,功課好的孩子在主流價值上受到肯定,但是功課不好的孩子,在學業上不斷被否定,導致自我價值感低落,轉而尋求不同的支持。此時,如果爸媽可以引導孩子發展自己的優勢,並給予他支持與肯定,他一定會朝自己有興趣、有能力的方向成就他的人生,像是世界麵包冠軍吳寶春、世界女子高爾夫球選手曾雅妮都是這樣的例子。“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的觀念必須被打破,當父母看到孩子的優勢,他才會覺得自己優秀或成功。而孩子也才能知道,唯有倚靠自己的興趣發展,才能出人頭地,因為支持自己往前走的,不是外在的任何誘因,而是孩子的內在動機。

事實上,如果父母百分之百信任孩子,他就會表現出值得信任的行為。

相關用戶問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