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你是個合格的父母嗎?

世界上許多職業都需要經過考核, 就業者必須持證才能上崗, 比如司機、醫生、律師等。 可是你有沒有意識到, 當父母也是需要“持證上崗”的呢?兒童的早期教育, 是決定其一生發展的關鍵。 具備了相應的資格和能力, 父母才能圓滿地完成教子育人這一神聖的任務。

深愛著孩子的你, 一定希望自己的孩子在成長過程中不留遺憾。 就讓我們從現在做起, 從爭取“持證上崗”開始, 為當好父母做些“功課”吧。

你能做到“嚴於律己, 寬以待子”嗎?

沒有人生來就會做父母, 0歲孩子, 0歲父母。 父母培養孩子的過程其實是一個父母和孩子共同成長的過程。

Advertisiment
但是在這個過程中, 父母往往容易把目光聚焦在孩子身上, 對孩子“高標準、嚴要求”, 天天鞭策孩子努力上進, 然而自己的成長, 卻在不知不覺間完全停滯了。 其實, “嚴於律己, 寬以待子”才更有利於孩子的成長。

好父母首先要做好自己

孩子的身上總會留下父母的影子。 父母的心理狀態、思想觀念、行為方式, 直接影響著孩子, 父母的一切都有可能被孩子“拷貝”下來。 父母首先做好自己, 孩子就會耳濡目染, 潛移默化, 從中得到薰陶, 受到啟發。 父母不妨靜心思索一下:我有沒有盡心盡力地做好自己?我希望孩子做到的事, 自己有沒有首先做到?我是否能給孩子的成長帶來正面的、積極的影響?……

貼心提示

Advertisiment

把最好的自己呈現給孩子——也許你離自己期望的成功人生還有一段距離, 但一定不要氣餒, 更不要把你的失意、你的抱怨一覽無遺地呈現給孩子;也許你已經非常滿足於自己取得的成就, 這也並不能成為你裹足不前的理由。 如果你希望孩子比自己走得更遠, 那麼把最好的自己呈現給孩子, 讓孩子看到你樂觀向上、積極進取的言行吧。

給孩子一個寬鬆的成長環境

日本著名電視節目主持人、作家黑柳徹子剛上小學時, 因為好奇心太強, 常常違反課堂紀律, 被學校開除了。 媽媽沒有責怪她, 也沒有告訴她被學校開除的事, 而是把她送到了著名兒童教育家小林宗作創辦的“巴學園”。 那天, 小林校長把椅子拖到小豆豆(黑柳徹子的小名)面前,

Advertisiment
和她面對面坐下來說:“把你心裡想說的話, 全都講出來吧。 ”就這樣, 他耐心地聽小豆豆滔滔不絕地講了四個小時的話!後來, 小林校長每次見到她, 都會親切地說一句:“豆豆真是個好孩子呀!”一個“問題孩子”就在這樣充滿尊重、鼓勵的氛圍裡, 健康快樂地成長起來了。

小豆豆的母親和小林校長對孩子的理解、包容、尊重、鼓勵和無條件的愛, 不能不讓我們深深地感動。 孩子如同幼苗, 需要適宜的環境才能茁壯成長。

貼心提示

有條件的愛是愛的“贗品”——在人間, 愛的可貴就在於它的無條件性。 很多家長對孩子的愛卻是有條件的, 要求孩子做出相應的行為或取得相應的成績, 然後再給予孩子與之相適應的愛。

Advertisiment

而無條件地愛孩子, 是培養孩子安全感和自尊心的最重要的方法。 當一個人被無條件地愛著的時候, 他的心靈中會感受到自己生命的價值, 會產生強烈的自信心。

你能營造出和諧的家庭關係嗎?

家庭情感氛圍的好壞直接影響著孩子的人格和心理發展。 在營造家庭情感氛圍的過程中, 夫妻關係和親子關係是父母應處理好的兩個重要關係。

和諧幸福的夫妻關係是家庭教育的基石

如果父母能互敬互愛, 和睦相處, 表現得寬容、樂觀, 不僅能使孩子得到關心愛護, 獲得愛和尊重的體驗, 從而產生主動向上的積極情感, 而且也為孩子如何做人處事提供了榜樣, 對孩子產生潛移默化的影響。 孩子會把父母處理夫妻關係的方式內化於心,

Advertisiment
會在自己的人生中加以模仿。 如果父母之間經常爭吵, 家庭關係緊張, 孩子極易產生焦慮不安、自卑、恐懼等不良心理, 同時也會影響到他未來的人際關係和婚姻幸福。

貼心提示

“單親”未必不完美——不能武斷地認定單親家庭就沒有能力給孩子以完美的教育, 即使你不能給孩子一個完整的家庭, 你依然可以以良好的心態來盡力彌補單親帶來的缺憾, 爭取把家庭破碎給孩子帶來的傷害降到最小:

·不要因為沉溺於自己的痛苦而忽視孩子, 也不要因為歉疚心理而遷就、溺愛孩子;

·讓孩子與父母雙方都有接觸、交流的機會和時間, 感受父母雙方對他的愛;

·擴大孩子的交往面, 讓他有較多的機會接觸與單親家長不同性別的成年人;

·觀察孩子的言行,及時消除孩子的抑鬱、自卑等不良心理。

好的親子關係勝過一切教育

好的親子關係是一種彼此信任、理解和尊重的關係。當父母和孩子建立起這樣的關係的時候,孩子會無意識地朝著父母期待的方向去努力。那麼,怎樣才能建立良性的親子關係呢?

陪伴你的孩子

孩子的成長最需要的是父母的陪伴,尤其是在孩子幼小的時候,通過朝夕相處的陪伴、日復一日的交流,孩子與父母建立起親密的依戀,建立起安全感,這是孩子健康成長最重要的基礎。

孩子的童年只有一次,做父母的最好不要把孩子交給別人去撫養教育,比如交給祖父母、送全托幼稚園、上寄宿學校等。孩子是我們生命的延續,沒有什麼比塑造一個人更重要的事業。每天和孩子一起吃頓飯、認真聽孩子說會兒話、完全投入地和孩子玩一會兒吧,這比給孩子提供優越的物質條件更加重要。

貼心提示

“量”不足時更要重“質”——也許你確實沒有足夠的時間與孩子相處,但是你依然有機會與孩子建立親密的關係。比如在早出晚歸沒機會與孩子交談時用小紙條給孩子留言,出差在外時給孩子寫信、打電話,把陪孩子一起做某件他感興趣的事作為一個重要事項安排進自己的時間表,在孩子有問題時給他以關懷和指導……總之,要讓孩子感覺到你對他的重視和關心,感覺到你永遠是他堅強的後盾,這樣,你一樣可以成為孩子心目中最重要、最值得信賴的人。

不僅僅是做朋友

讓我們嘗試多換幾個視角來看待自己的角色吧,孩子是一個獨立的生命,是一個有獨立人格和思想,並終將獨立生存於社會的人。但是在這段親子共同前行的路程上,孩子的小手需要我們的大手去牽引,去扶持。有了這種認識,我們就可以扮演好生活教練、學習榜樣、知心朋友、人生導師和堅強後盾等有助於孩子健康成長的角色。

讓溝通的管道更順暢些

心理學家建議父母和孩子玩這樣的親子遊戲:讓孩子站在椅子上,父母坐在地面上,使你們之間的高度差別很大。然後隨意交談幾分鐘,時間到了就交換角色。完成後,談談彼此的感想。一位父親在經歷這種體驗後說:“和一個像塔一樣高的人講話是一種很奇怪的感覺。當你被人家由上往下看時,感覺處在一個不被重視的位置上,而且真的很難說服高高在上的人。”

想想看,這就是我們的孩子常常體驗的感覺!父母在與孩子的交流中往往下意識地把自己放在一個居高臨下的位置,隨時準備挑孩子的毛病,隨時準備給孩子以指導。如果父母能夠在與孩子的交流中放低自己的姿態,多從孩子的立場出發考慮問題,以寬容、接納之心多聽聽孩子的心聲,那麼親子間溝通的管道一定能更順暢。

你知道如何才能真正幫助孩子成長嗎?

希望孩子成人、成才、成功是父母的心願,那麼父母可以做些什麼來助孩子一臂之力,使孩子走上人生的快車道呢?

給孩子裝上幾個核心“精神軟體”

在競爭日趨激烈的社會中,要想使孩子擁有一份精彩的人生,需要具備能夠適應社會的多種品質和能力。自尊心、自信心、責任心、主動進取精神——這是孩子成長的幾個核心“精神軟體”,是孩子精神人格的脊樑,父母一定要把它們及早輸入孩子的生命程式之中。

貼心提示

讓孩子對自己的人生負責——如今有太多的家長在愛的名義下為孩子包辦一切,甚至孩子對自己人生的責任都由家長來承擔了。責任心建立不起來,一個孩子是不可能去積極進取的,孩子會變得被動,家長推一下,他才動一下。

培養孩子的責任心有一個簡單卻十分有效的方法,就是把他們真正作為家庭的一分子,讓他們承擔力所能及的家務勞動,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別人的事情幫著做。當孩子不再僅僅被動地接受父母的服務和安排,而開始主動地承擔起自己的任務,並把他人的痛苦和歡樂與自己的行為聯繫起來時,他的責任感就逐漸建立起來了。

培養好習慣是給孩子一筆不斷生息的“資本”

俄羅斯心理學家烏申斯基說:“好習慣是人在神經系統中存放的資本,這個資本會不斷地增長,一個人畢生都可以享用它的利息。”習慣的力量是巨大的,人一旦養成一個習慣,便會成為一種半自動化的潛意識行為,對人生、事業、生活起著永久性的作用,甚至可以決定一個人的命運。

家庭是培養習慣的學校,父母是培養習慣的老師。你現在多培養孩子一些好習慣,將來,這些習慣就會變成一筆不斷生息的“資本”,讓孩子永遠享有它的好處,幸福一生。

貼心提示

好習慣為什麼難培養?——雖然大家都知道養成好習慣對人生、對事業的好處,可是令父母們感到頭疼的是,好習慣總是那麼難以培養,而壞習慣卻怎麼也揮之不去。想想看,是不是在下面這些環節出了問題呢?

3-12歲最關鍵

這個年齡段的孩子具有很強的可塑性,大量的行為都會在這一階段固化為習慣,因而培養各種良好習慣最容易見效。

至少重複21次

有研究認為,要養成一個良好的習慣至少要重複21次才有可能鞏固,當然這只是一個大致的概念。一個習慣的形成,一定是一種行為能夠持續一段時間,時間越長習慣越牢。

你的身後站著孩子

有好習慣的父母才能培養出有良好習慣的孩子。大人們應該牢記一句話:“你的身後站著孩子。”你的任何行為都有可能落入他的眼底。

用發掘金礦的眼光來發現孩子的優勢潛能

美國著名心理學家加德納教授提出的“多元智慧理論”認為,在人的智慧框架中相對獨立地存在著8種智慧:語言、數理邏輯、音樂、視覺空間、身體運動、自省、人際交流、自然觀察等智能。人與人之間也許根本不存在智力水準上的差別,只有不同智力優勢、組合與發展速度上的差異,每個人都有相應的成功領域。

如果目前的學校教育還不能真正做到因材施教,父母卻可以用自己的慧眼發現孩子身上的閃光點。如果我們能樂觀地看待孩子,相信在孩子身上一定潛藏著智慧的種子,用發掘金礦的眼光來觀察孩子,就一定能發現孩子的優勢所在,並可以有意識地為他創設一些條件,最大限度地幫助孩子挖掘自己的優勢潛能,助孩子走上成功之路。

貼心提示

“副科”不副——我們往往片面地只重視孩子語言和數理邏輯能力的發展,卻忽視了孩子在其他方面發展的潛能與可能性,比如我們更在乎孩子在語文、數學、英語這些“主科”的成績,而對那些被認為是“副科”的體育、音樂、美術學習則不太重視,殊不知,孩子的潛能也許恰恰就在那些“副科”學習中表現出來呢!

每一個孩子都是一個獨特的生命,世界上沒有兩個完全相同的孩子,也就不可能有一種方法適合所有孩子的教育。但是,只要你用心與智慧去導航,就一定能找到適合自己孩子的方向,同時也讓自己成為合格的父母。讓我們用自己溫暖的大手牽著孩子的小手,一起往前走;當你手中的小手變得與你一般有力時,記得放開他的手,因為,你已經出色地完成自己的使命了。

·觀察孩子的言行,及時消除孩子的抑鬱、自卑等不良心理。

好的親子關係勝過一切教育

好的親子關係是一種彼此信任、理解和尊重的關係。當父母和孩子建立起這樣的關係的時候,孩子會無意識地朝著父母期待的方向去努力。那麼,怎樣才能建立良性的親子關係呢?

陪伴你的孩子

孩子的成長最需要的是父母的陪伴,尤其是在孩子幼小的時候,通過朝夕相處的陪伴、日復一日的交流,孩子與父母建立起親密的依戀,建立起安全感,這是孩子健康成長最重要的基礎。

孩子的童年只有一次,做父母的最好不要把孩子交給別人去撫養教育,比如交給祖父母、送全托幼稚園、上寄宿學校等。孩子是我們生命的延續,沒有什麼比塑造一個人更重要的事業。每天和孩子一起吃頓飯、認真聽孩子說會兒話、完全投入地和孩子玩一會兒吧,這比給孩子提供優越的物質條件更加重要。

貼心提示

“量”不足時更要重“質”——也許你確實沒有足夠的時間與孩子相處,但是你依然有機會與孩子建立親密的關係。比如在早出晚歸沒機會與孩子交談時用小紙條給孩子留言,出差在外時給孩子寫信、打電話,把陪孩子一起做某件他感興趣的事作為一個重要事項安排進自己的時間表,在孩子有問題時給他以關懷和指導……總之,要讓孩子感覺到你對他的重視和關心,感覺到你永遠是他堅強的後盾,這樣,你一樣可以成為孩子心目中最重要、最值得信賴的人。

不僅僅是做朋友

讓我們嘗試多換幾個視角來看待自己的角色吧,孩子是一個獨立的生命,是一個有獨立人格和思想,並終將獨立生存於社會的人。但是在這段親子共同前行的路程上,孩子的小手需要我們的大手去牽引,去扶持。有了這種認識,我們就可以扮演好生活教練、學習榜樣、知心朋友、人生導師和堅強後盾等有助於孩子健康成長的角色。

讓溝通的管道更順暢些

心理學家建議父母和孩子玩這樣的親子遊戲:讓孩子站在椅子上,父母坐在地面上,使你們之間的高度差別很大。然後隨意交談幾分鐘,時間到了就交換角色。完成後,談談彼此的感想。一位父親在經歷這種體驗後說:“和一個像塔一樣高的人講話是一種很奇怪的感覺。當你被人家由上往下看時,感覺處在一個不被重視的位置上,而且真的很難說服高高在上的人。”

想想看,這就是我們的孩子常常體驗的感覺!父母在與孩子的交流中往往下意識地把自己放在一個居高臨下的位置,隨時準備挑孩子的毛病,隨時準備給孩子以指導。如果父母能夠在與孩子的交流中放低自己的姿態,多從孩子的立場出發考慮問題,以寬容、接納之心多聽聽孩子的心聲,那麼親子間溝通的管道一定能更順暢。

你知道如何才能真正幫助孩子成長嗎?

希望孩子成人、成才、成功是父母的心願,那麼父母可以做些什麼來助孩子一臂之力,使孩子走上人生的快車道呢?

給孩子裝上幾個核心“精神軟體”

在競爭日趨激烈的社會中,要想使孩子擁有一份精彩的人生,需要具備能夠適應社會的多種品質和能力。自尊心、自信心、責任心、主動進取精神——這是孩子成長的幾個核心“精神軟體”,是孩子精神人格的脊樑,父母一定要把它們及早輸入孩子的生命程式之中。

貼心提示

讓孩子對自己的人生負責——如今有太多的家長在愛的名義下為孩子包辦一切,甚至孩子對自己人生的責任都由家長來承擔了。責任心建立不起來,一個孩子是不可能去積極進取的,孩子會變得被動,家長推一下,他才動一下。

培養孩子的責任心有一個簡單卻十分有效的方法,就是把他們真正作為家庭的一分子,讓他們承擔力所能及的家務勞動,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別人的事情幫著做。當孩子不再僅僅被動地接受父母的服務和安排,而開始主動地承擔起自己的任務,並把他人的痛苦和歡樂與自己的行為聯繫起來時,他的責任感就逐漸建立起來了。

培養好習慣是給孩子一筆不斷生息的“資本”

俄羅斯心理學家烏申斯基說:“好習慣是人在神經系統中存放的資本,這個資本會不斷地增長,一個人畢生都可以享用它的利息。”習慣的力量是巨大的,人一旦養成一個習慣,便會成為一種半自動化的潛意識行為,對人生、事業、生活起著永久性的作用,甚至可以決定一個人的命運。

家庭是培養習慣的學校,父母是培養習慣的老師。你現在多培養孩子一些好習慣,將來,這些習慣就會變成一筆不斷生息的“資本”,讓孩子永遠享有它的好處,幸福一生。

貼心提示

好習慣為什麼難培養?——雖然大家都知道養成好習慣對人生、對事業的好處,可是令父母們感到頭疼的是,好習慣總是那麼難以培養,而壞習慣卻怎麼也揮之不去。想想看,是不是在下面這些環節出了問題呢?

3-12歲最關鍵

這個年齡段的孩子具有很強的可塑性,大量的行為都會在這一階段固化為習慣,因而培養各種良好習慣最容易見效。

至少重複21次

有研究認為,要養成一個良好的習慣至少要重複21次才有可能鞏固,當然這只是一個大致的概念。一個習慣的形成,一定是一種行為能夠持續一段時間,時間越長習慣越牢。

你的身後站著孩子

有好習慣的父母才能培養出有良好習慣的孩子。大人們應該牢記一句話:“你的身後站著孩子。”你的任何行為都有可能落入他的眼底。

用發掘金礦的眼光來發現孩子的優勢潛能

美國著名心理學家加德納教授提出的“多元智慧理論”認為,在人的智慧框架中相對獨立地存在著8種智慧:語言、數理邏輯、音樂、視覺空間、身體運動、自省、人際交流、自然觀察等智能。人與人之間也許根本不存在智力水準上的差別,只有不同智力優勢、組合與發展速度上的差異,每個人都有相應的成功領域。

如果目前的學校教育還不能真正做到因材施教,父母卻可以用自己的慧眼發現孩子身上的閃光點。如果我們能樂觀地看待孩子,相信在孩子身上一定潛藏著智慧的種子,用發掘金礦的眼光來觀察孩子,就一定能發現孩子的優勢所在,並可以有意識地為他創設一些條件,最大限度地幫助孩子挖掘自己的優勢潛能,助孩子走上成功之路。

貼心提示

“副科”不副——我們往往片面地只重視孩子語言和數理邏輯能力的發展,卻忽視了孩子在其他方面發展的潛能與可能性,比如我們更在乎孩子在語文、數學、英語這些“主科”的成績,而對那些被認為是“副科”的體育、音樂、美術學習則不太重視,殊不知,孩子的潛能也許恰恰就在那些“副科”學習中表現出來呢!

每一個孩子都是一個獨特的生命,世界上沒有兩個完全相同的孩子,也就不可能有一種方法適合所有孩子的教育。但是,只要你用心與智慧去導航,就一定能找到適合自己孩子的方向,同時也讓自己成為合格的父母。讓我們用自己溫暖的大手牽著孩子的小手,一起往前走;當你手中的小手變得與你一般有力時,記得放開他的手,因為,你已經出色地完成自己的使命了。

相關用戶問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