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你對孩子的過度呵護,卻讓幸福遠離他們

你期待孩子聰明健康, 進入好學校;你期待孩子在好學校中的好班級, 還要取得好成績;你期待孩子還要參加活動、有領導力……這種過度期待引來的是過度呵護, 這樣真的好嗎?
父母總是期待孩子做到完美

父母總是擔心沒有足夠參與到孩子的人生、教育以及養育過程中。

於是, 隨時保護和糾正, 關注孩子的每件小事, 掌控他們的每個細節, 引導他們進入名牌大學, 找到好工作。

這樣養育孩子, 其實是給了孩子一種清單式的童年。

期望孩子能做到完美, 不過沒有把握好尺度。

清單式童年無快樂可言

Advertisiment

那麼在清單式童年中長大的孩子是怎樣的呢?

首先, 他們沒有自由玩耍的時間。 不讓孩子做家務, 甚至不讓他們有充足睡眠, 只需要他們把清單上的事情做好。

他們在高分的焦慮和沮喪中慢慢枯萎, 這樣的人生最後究竟有沒有意義?

作為父母, 當然認為這都有意義, 認為進不去好大學就沒有未來。 可是, 卻沒有站在孩子角度思考過。

過度呵護剝奪孩子的自我效能

過度幫助, 過度保護, 過度指導和過度關懷, 其實剝奪了孩子建立自我效能的機會。

自我效能是人類心智的重要準則, 遠比通過父母讚美建立起的自尊更重要。

自我效能是當一個人看到自己的行動能產生成果而建立起來的, 而不是父母代表他們做出的行動,

Advertisiment
是他們自己的行動能產生結果。

把成績、分數、榮譽和獎勵看做他們的奮鬥目標, 追求進入理想中的大學, 找到理想工作, 並沒有什麼錯。 不過這不是人生的全部意義所在。

多關注孩子的身心健康, 有了這些, 他們才能獲得感受幸福的基礎, 這也是大多數父母容易忽視的。

孩子的幸福來自父母無條件的愛

你不必非得讓孩子去讀那些最有名的學校, 因為幸福和成功的人不光來自那裡, 他們來自所有學校, 所有你不知道的地方。 哈佛格蘭特研究的一個重要發現:人生的幸福來自於愛, 不是對工作的愛, 是對人的愛。

所以要教會孩子如何去愛。 父母首先就要給予他們無條件的愛。 讓孩子感受到愛, 他們才會去愛別人,

Advertisiment
才會收穫真正的幸福。

請放下對成績和分數的癡迷, 避免過度關懷。 孩子們不是盆栽, 他們應該是野花。

父母的存在不是把孩子變成自己想要的樣子, 而是支持他們做輝煌的自己。 ?

對孩子的教育有沒有過度呵護, 你希望孩子成為盆栽還是野花呢?

相關用戶問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