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你對孩子的愛是否合格?

孩子的出生, 讓每一位媽媽都體會到這全新角色所帶來的全新體驗。 我們如此沉迷其中, 以至於常常忽略了生命中的另一個重要角色——自我。 其實對媽媽而言, 愛自己和愛孩子之間沒有絲毫衝突, 愛自己反而是愛孩子的必經之路。

愛自己需要理由嗎?如果我們一定要給它加個理由, 那麼它就是:

愛自己的媽媽, 才有能力愛孩子!

簡單說, 一個不愛自己的媽媽, 根本沒有能力愛孩子。 比如, 一個好媽媽的基本素質是:懂得孩子的心情和需求。 可是一個遠離自己心情, 照顧不好自己情緒, 連自己的委屈都無法顧及的媽媽,

Advertisiment
怎麼可能顧得上孩子的需求和哭泣?只有在媽媽情緒好、心態好的狀況下, 才能有愛的能力, 並將孩子引向正向的生活。

另外, 一對“母子”中的孩子, 其實都對應著媽媽心中那個年幼的自己。 媽媽看上去是在照料自己生育的那個“外面”的孩子, 可實際上我們對待這個“外在”孩子的態度, 本質上不過是我們對待年幼自己的態度, 或者說對“內在小孩”的態度。 其實, 我們很容易從親子互動中觀察到許多與此相關的現象:我們童年時對於鋼琴的渴望, 變成我們今天對孩子學琴的殷切期望;我們童年時對於自由的渴望, 變成我們今天毫無邊界地鼓勵孩子探索;我們童年時連一個棉花糖都得不到的遺憾, 變成我們今天對孩子要求的無限滿足。

Advertisiment
所以, 當媽媽不能善待自己, 善待自己內心的那個小孩時, 她同樣無法善待自己面前的這個孩子。

何謂善待?有的媽媽從理性上告訴自己:“我應該做個好媽媽, 對孩子好。 ”可在情感上卻又不知怎麼對孩子好, 或者很不情願對孩子好, 理性上越想對孩子好, 卻越容易冒出“孩子花了我大量時間, 讓我煩得要命”, 甚至“恨不得一腳把他踹到牆角去, 真後悔生了他”的念頭。 理性終究敵不過感性, 而且孩子又是最容易察覺感性資訊的, 所以從情感上認同、接納、尊重孩子, 用心愛孩子才是真正的善待。

愛自己, 從做“及格”媽媽開始!

看上去做個“及格”媽媽是再簡單不過的事情, 可是無形當中很多媽媽又在做著許多“不及格”的事情。

Advertisiment
“不及格”有著兩種截然相反的表現:不及和過頭。

不及, 指的是孩子餓了媽媽不餵奶, 孩子哭了媽媽不理睬。

過頭, 指的是媽媽生怕自己做得不夠好, 總是忍不住在心裡念叨:“孩子又怎麼了?再關注他一下, 幫幫他。 ”

兩個看似相反的極端, 同樣是忽視了孩子自身的需求, 只不過後一種把自己包裝成了“好媽媽”的形象, 而且也是我們今天更容易犯的錯誤。 這錯誤不僅在傷害著孩子, 而且讓媽媽消耗極大, 嚴重影響了媽媽愛自己的能力。 如果我們可以懂得養育中“適中”的智慧, 那麼“媽媽愛自己”就會有一個很好的開始。 當我們因為自身的問題, 無法確定如何把“過頭”降為“適中”, 那麼就一起從媽媽的四大職責中看看,

Advertisiment
怎樣做個輕鬆又得當的好媽媽:

1、照料。 提供食物、水。 保護孩子的安全, 有危險時告訴他。 不過我們要區分真正的“危險”和我們心中的“不安”。 其實每件事情都存在風險, 只有當媽媽可以冒著一點風險時, 孩子才能獲得更多探索機會和心理成長的空間。

2、陪伴。 孩子玩的時候, 媽媽陪伴在一旁。 讓孩子低頭能玩玩具, 抬頭能看見媽媽。

3、參與。 在孩子發出邀請媽媽參與的信號後, 媽媽可以加入進去, 但是根據孩子的需求加入。 比如孩子不斷把玩具從床上扔到地上, 媽媽可以不停地、辛苦地幫孩子撿玩具, 也可以陪孩子一起扔玩具, 扔完再一起收拾。 顯然後者的心情更輕鬆, 也更符合孩子的心意。 還有一種“參與”非常常見,

Advertisiment
孩子一邊玩, 媽媽一邊誇孩子“真好, 真棒”, 其實這並不是真正的參與, 而是以權威身份進行的評判。 可孩子需要的並不是高高在上的法官, 而是肩並肩的玩伴。

4、引領。 媽媽和孩子一起把玩具扔到地上後, 下一步孩子沒想到但卻喜歡的遊戲可能是:媽媽抱著孩子一起坐到地上, 把玩具從地上扔回床上。 孩子喜歡狗狗, 我們就可以在抱他出門時說:“我們看看能不能找到狗狗?”引領一定是以孩子為主體, 順著孩子的興趣和需求, 提供更多機會。

愛自己, 還必須找到“媽媽”以外的角色!

除了做個“及格”媽媽, 我們還需要定時給自己放放假。 因為“媽媽”雖然是我們現階段最重要的角色, 但卻不是唯一的角色。 我們只有讓自己的每一個角色保持完整, 身心才能在平衡的狀態下運行,在投入媽媽角色時,也會更加充滿能量和耐心。

1、角色一:自我。媽媽每天都應該給自己空出一段時間(比如半小時),不帶孩子、不工作,僅僅用來滿足自己的興趣愛好。比如看電影、電視劇、逛街購物,約會朋友,甚至是異性朋友,這能大大提升媽媽的女性魅力和愉悅感;另一個有此功能的事情是化妝。留給自己的這段時間裡,孩子可以交給保姆或爸爸。

2、角色二:妻子。除了每天留給自己的時間,我們還必須為夫妻獨處留出一段時間。我們可以和丈夫聊聊,怎樣不讓自己因為孩子的爭寵而感覺失落?比如丈夫下班回家時,能不能先抱抱妻子,然後再抱孩子?

媽媽做過頭,根源在哪裡?

——總擔心自己不是最好的媽媽。

立志做最好媽媽的人,往往是童年時缺乏母愛的人。於是,她自己小時候內心所缺失的那一部分,就演變成今天對孩子的過頭。媽媽在遵循內心缺失的感覺,單方面對孩子好的同時,卻忽略了眼前這個孩子真正的需求。這樣的“好媽媽”與其說是在做孩子的好媽媽,不如說是在做自己的好媽媽。所以,我們要特別警惕表面上的合情合理:我是為了孩子!做好媽媽的人一定要追問自己:我到底是誰的好媽媽?

如果因為補償自己幼年缺失的母愛,因為內心強烈的恐懼和擔心而給孩子過猶不及的愛,那麼它是沒辦法恰當的。因為我們根本無法精准地看見孩子真正的需求。

身心才能在平衡的狀態下運行,在投入媽媽角色時,也會更加充滿能量和耐心。

1、角色一:自我。媽媽每天都應該給自己空出一段時間(比如半小時),不帶孩子、不工作,僅僅用來滿足自己的興趣愛好。比如看電影、電視劇、逛街購物,約會朋友,甚至是異性朋友,這能大大提升媽媽的女性魅力和愉悅感;另一個有此功能的事情是化妝。留給自己的這段時間裡,孩子可以交給保姆或爸爸。

2、角色二:妻子。除了每天留給自己的時間,我們還必須為夫妻獨處留出一段時間。我們可以和丈夫聊聊,怎樣不讓自己因為孩子的爭寵而感覺失落?比如丈夫下班回家時,能不能先抱抱妻子,然後再抱孩子?

媽媽做過頭,根源在哪裡?

——總擔心自己不是最好的媽媽。

立志做最好媽媽的人,往往是童年時缺乏母愛的人。於是,她自己小時候內心所缺失的那一部分,就演變成今天對孩子的過頭。媽媽在遵循內心缺失的感覺,單方面對孩子好的同時,卻忽略了眼前這個孩子真正的需求。這樣的“好媽媽”與其說是在做孩子的好媽媽,不如說是在做自己的好媽媽。所以,我們要特別警惕表面上的合情合理:我是為了孩子!做好媽媽的人一定要追問自己:我到底是誰的好媽媽?

如果因為補償自己幼年缺失的母愛,因為內心強烈的恐懼和擔心而給孩子過猶不及的愛,那麼它是沒辦法恰當的。因為我們根本無法精准地看見孩子真正的需求。

相關用戶問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