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其他>正文

五花八門“肚臍病”的調治

新生嬰兒的肚臍十分嬌嫩, 如果不注意清潔衛生或處理不當, 就容易發生各種各樣的疾病, 嚴重危害寶寶的身心健康, 故應引起年輕媽媽的高度重視。

臍炎 臍炎多因產程延長, 產道感染及斷臍后臍帶被污染所致。 臨床表現為臍部有少量粘液及膿性分泌物, 周圍皮膚紅腫發熱, 甚至糜爛。 有時炎癥向腹壁皮下擴散, 形成腹壁蜂窩組織炎, 臍炎若持久不愈, 肉芽組織過度增生, 可形成臍部肉芽腫。 急性臍炎應在醫生指導下應用抗菌素, 局部進行清潔消毒, 可用呋喃西林紗布濕敷或涂2%龍膽紫, 對臍部肉芽腫可涂10%硝酸銀燒灼,

Advertisiment
對較大肉芽腫可手術切除。

臍瘺 臍瘺是由于嬰兒臍帶健康問題, 使臍部與小腸之間形成了相通的管道, 故又稱腸瘺。 臨床表現為臍帶脫落后臍孔處可見凸出鮮紅粘膜, 臍中心有一瘺孔, 此孔經常有惡臭分泌物及糞質排出。 臍瘺如長久不愈, 局部會出現糜爛性皮炎。 臍瘺宜在新生兒期手術治療。

臍竇 臍竇即指卵黃管在腸部閉合, 但在臍端未閉合, 用探針可發現臍部有短淺竇道。 臨床表現為臍部有較小的圓形紅色粘膜凸出, 粘膜可分泌無色液體, 無惡臭味, 不帶糞質。 該癥宜在臍帶脫落之后, 始終保持局部清潔衛生, 待六個月后行手術切除臍竇。

臍茸 臍茸即指胎兒時期臍部粘膜的殘留物,

Advertisiment
臍部無竇道。 臨床表現為臍部外表呈紅色, 看上去很象一小塊粉紅肉, 觸之易流出少量血性粘液。 臍茸早期宜遵醫囑用5—10%硝酸銀燒灼, 無效時可行手太切除。

臍尿管瘺 臍尿管瘺即指臍帶內未閉的殘留管道。 臨床表現為肚臍下方有瘺孔, 并為皮膚或粘膜所覆蓋, 此孔常流出帶尿味的液體, 尤當患兒咳嗽、哭鬧等腹內壓增高時漏尿更明顯。 該癥宜在新生幾期將瘺管切除, 若小兒無下尿路梗阻, 只單純手術閉合瘺管即可。

肚臍濕疹 肚臍濕疹為嬰幼兒的常見病, 臨床表現為肚臍內或周圍常有較小的紅色丘疹或皮膚糜爛, 分泌物時多時少。 由于該癥特別瘙癢, 故臍周圍常可見抓疤。 治療時可服抗組織胺藥及鎮靜劑, 如撲爾敏、鹽酸苯海拉明等,

Advertisiment
對皮損有廣泛滲出并繼發感染應及時選用有效抗菌素控制感染, 局部用硼酸溶液濕敷, 待皮疹干燥結痂后再涂乳劑或糊劑, 如黑豆餾油、糖餾油等。

臍疝 臍疝亦是嬰幼兒的常見病, 該癥均系患兒發育缺陷所致。 臨床表現為出生后臍部有圓形或卵圓形的可復性腫物, 每當患兒安靜或臥床休息時腫物即可消失, 但當患兒咳嗽或哭鬧時腫物又會出現, 用手還納腫物時可聽到“咕嚕”“咕嚕”的腸鳴音, 指端伸入臍孔內可清楚觸得臍環邊緣。 臍疝在2歲以內可暫不做處理, 因其多數患兒都能自愈, 但對2歲以上且臍環大于2厘米者, 就應進行手術治療。

綜上所述, 小兒臍部易發生多種疾病, 故年輕父母平時要注意觀察寶寶的肚臍,

Advertisiment
一旦發現上述疾病, 就應盡早治療, 使寶寶免受病痛之苦。

編輯:樸樸

相關用戶問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