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學齡前(3-6歲)>家庭教育>正文

五種錯誤育兒的教養方式

近年來, 兒童青少年的心理健康問題愈來愈引起人們的重視。 從“大學生潑熊事件”到“網絡游戲自殺事件”, 都反映了一個不容忽視的問題:兒童青少年的心理健康亟待提高。

有人說, 造就一個人, 或者毀掉一個人, 就看你是如何教育的。
教育的現實迫使我們必須反思我們的父母教育。 或許您并不認同父母對您的教養方式, 但通過反思您會發現, 但當您面對自己的寶貝時, 在不知不覺中您重演著您父母的角色。 一些守舊的教育觀念, 如“棍棒教育”, 始終束縛著我們的父母;而新近的教育理念也似是而非,

Advertisiment
如挫折教育的濫用, 對“民主”教育、“忽視”教育的誤解。 這一系列家庭教育的誤區, 都會對寶貝個性的發展產生不良的影響。

父母的5種錯誤方式容易使寶貝產生問題行為

1.過分嚴格

有些爸爸媽媽對寶貝的教育很嚴厲, 有時甚至達到殘酷的程度, 他們信奉“棍棒之下出孝子”的信條, 稍不順心或寶貝的行為不符合自己的愿望, 就斥責甚至打罵孩子。

后果:這種教養方式容易使寶貝形成自卑、懦弱、冷漠等消極情緒, 或產生不能克制的逆反、攻擊和沖動行為, 發生意想不到的后果。

2.過度溺愛

這些爸爸媽媽對寶貝的教養方式與上面剛好相反, 他們對寶貝過分的溺愛和寬容, 對寶貝的任何要求都無條件的接受。

后果:這容易使寶貝養成放縱驕橫,

Advertisiment
自私自利的品格。 這種環境下長大的寶貝由于自小就以自我為中心, 認為所有的人都應聽從自己的命令。 當他們接觸其他小朋友或走入社會時, 可能會因挫折而拒絕接觸社會, 因被忽視而嫉妒和仇視他人, 因不能自控而與人沖突, 甚至產生嚴重的侵犯性行為問題。

3.支配

這種情況多見于父母工作壓力都比較大的家庭。 這些爸爸媽媽總喜歡直接替寶貝拿主意, 直接告訴寶貝做這做那, 對寶貝自己的意愿漠不關心。

后果:雖然直接向寶貝發出命令可以節省許多時間, 提高生活效率, 但長此以往寶貝會養成過度依賴、服從的性格。 由于事事都由爸爸媽媽決定, 寶貝自然也無須主動的思考自己的事情,

Advertisiment
這樣長大以后寶貝就會缺乏主動性, 性格自閉, 且對父母產生過分的依賴感。

4.不斷拒絕

有些爸爸媽媽為了讓寶貝長大后對社會有更好的適應能力, 有意識的對寶貝進行過度的挫折教育, 增強寶貝的“抗挫能力”。

后果:過度的“挫折教育”, 對寶貝提出的任何要求都給予拒絕, 又不對寶貝解釋拒絕的原因, 讓寶貝長期生活在一種不安全的心理環境中。 研究表明, 當個體長期處于挫折中, 會產生強烈的神經質傾向, 并且會伴隨反社會和侵犯性行為。 “挫折教育”的出發點是好的, 但一定要注意寶貝的心理衛生, 在“拒絕”后給予他們足夠的關愛, 讓他們有安全的感覺。

5.忽視

在一些家庭中, 由于爸爸媽媽的工作繁忙沒有時間照看寶貝,

Advertisiment
寶貝的護養工作大多由保姆或親屬代勞。

后果:寶貝由于沒有太多的機會與爸爸媽媽接觸, 會產生強烈的不安全感和焦慮情緒。 由于在情感上被忽略, 寶貝會傾向于用各種問題行為來引起爸爸媽媽的關注, 如生病, 攻擊他人或傷害自己, 或其他一些奇怪的行為。

不難看出, 教養方式不當會對寶貝的成長產生負面影響。 雖然這種影響并不是絕對的, 還要因兒童自身的特點而異, 但在現實生活中我們常常可以看到因教養方式不良引發的不同的兒童問題行為。 所以父母一定要反思自己的教養方式。

正確做法:民主型的教養方式有利于寶貝的成長

研究表明, 民主型的教養方式會使兒童產生獨立、爽直、協作、親切、溝通等良好的個性品質。

Advertisiment
民主型的爸爸媽媽不任意打罵孩子, 對寶貝的行為更多的是分析與引導, 合理的應用獎勵與處罰的手段, 并以身作則給寶貝樹立良好的榜樣。 要注意的是, 民主不等于什么事都是協商。 寶貝由于自身的知識、經驗所限, 不能深刻與全面的分析問題。 針對于這種情況可以用家庭討論的方式, “民主”的做出決定。 這時, 爸爸媽媽要事先統一口徑, 然后召開家庭會議, 按照少數服從多數的“民主”原則, 讓寶貝沿著正確的方向前進。

相關用戶問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