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乳糖不耐受性腹瀉

什麼是乳糖不耐受性腹瀉

乳糖是母乳、哺乳動物乳汁中主要的碳水化合物。 嬰幼兒腹瀉後因腸道黏膜受損, 會使小腸黏膜上的乳糖酶遭到破壞, 導致奶中乳糖消化不良, 引起乳糖不耐受性腹瀉。 特別是輪狀病毒性腸炎後, 容易繼發乳糖不耐受。

無乳糖配方是專為乳糖消化不良/不耐受嬰兒所配製的特殊嬰兒配方粉。 乳品中所含碳水化合物為乳糖。 嬰幼兒腹瀉致腸道黏膜受損的同時, 會破壞其表面消化乳糖酶, 造成暫時乳糖消化障礙, 加重腹瀉。

無乳糖配方粉, 不是不含碳水化合物, 而是用麥芽糊精等替代,

Advertisiment
其營養效果與普通配方相同, 絕對能夠滿足嬰兒需求。 嚴重腹瀉時, 普通配方粉應換成不含乳糖的特殊配方。 母乳餵養兒不易受輪狀病毒侵襲, 一旦受到侵襲, 腹瀉較為嚴重, 可在1~2周內添加外源性乳糖酶, 也可考慮暫時換成不含乳糖的配方粉1~2周。

乳糖酶損失程度與腹瀉的嚴重程度和原因有關。 在治療腹瀉的同時, 只用無乳糖配方粉, 利於腹瀉期間營養素的吸收。 腹瀉好轉後腸道黏膜修復需要一定時間, 所以建議無乳糖配方使用2周或更長時間。

乳糖不耐受性腹瀉的症狀

母乳富含低聚糖, 一種可溶性纖維素, 為腸道正常菌群, 特別是雙岐桿菌的食物, 但可至大便偏稀, 所以母乳餵養兒大便多偏稀。

Advertisiment
只要嬰兒生長正常不要擔憂大便性狀。 生後2-3周至4-6個月是腸絞痛高發時間, 會出現脹氣, 排便費勁, 大便帶氣泡, 陣發/定時哭鬧, 但體重增長正常, 屬良性發育問題。

乳糖不耐受會出現稀水便和排氣過多, 多繼發於腸道損傷後, 如輪狀病毒胃腸炎;腸道過敏等。 外源性乳糖酶或無乳糖配方有暫時效果。 繼發乳糖不耐受會于原發疾病好轉後幾周逐漸痊癒。 但是對小嬰兒來說, 腸絞痛常見, 與腸道發育不成熟有關, 也會出現以脹氣為主的現象, 西甲矽油會有明顯效果。

乳糖不耐受性腹瀉的治療

人工餵養兒出現腹瀉後換用無乳糖配方仍不見效, 說明腹瀉不應單純是由乳糖不耐受所致, 可考慮其他原因, 比如仍有含乳糖的乳製品攝入、牛奶蛋白過敏、腸道感染尚未控制等原因。

Advertisiment

如果排除感染原因, 可換用深度水解且無乳糖配方。 若見效, 應考慮嬰兒對牛奶蛋白過敏。 食物過敏也常表現為腹瀉。

腹瀉期間是否存在乳糖不耐受, 可通過尿液檢查, 也可通過服用外源性乳糖酶診斷性治療。 服用乳糖酶, 若有效即可診斷, 並堅持治療。 繼發性乳糖不耐受可服用乳糖酶1-2周;原發性乳糖不耐受需服時間較長, 臨床中少見。

注意:1、發現有乳糖不耐受並不意味是原發性;2、選用不含牛奶成分的乳糖酶。

相關用戶問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