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中醫:捏脊調理小兒厭食

厭食是指小兒較長時間食欲不振、厭惡進食的病症。 古代醫學文獻中無“厭食”病名, 是以惡食、不嗜食稱之。 小兒厭食已經是目前兒科臨床的常見病之一。

什麼原因造成小兒厭食

厭食即中醫所講的脾胃不和。 “民以食為天”, 我們每天進食的食物不管是什麼種類, 都得靠脾胃消化吸收, 如果脾胃不和, 再好的食物也不能吸收, 而人是靠食物生存的, 想生存首先得吃, “後天之本”的脾就必須健康, 所以我們不能傷害它, 脾胃功能受傷了, 消化吸收就出了問題, 小兒厭食症狀就表現出來了。

脾胃是怎麼被傷害的

Advertisiment

如今人們的食物極為豐富, 有那麼多如油炸食品、膨化食品、形形色色的小食品等等, 偶爾食之尚可, 如果經常光顧此類食品, 脾胃當然要受傷害。 加之暴飲暴食, 不按規律吃飯, 更加重了脾胃不適。 特別是小兒臟腑嬌嫩, 家長稍有不慎都可以造成脾運胃納失常, 尤其是餵養不當、不按時進食、饑飽無度、貪吃零食、偏食、挑食等均可造成脾胃功能受損。 還有因病後調養不當, 損傷脾胃, 或先天不足又失于精心護養, 或情緒變化等均可影響脾胃功能, 造成厭食。

怎樣調養脾胃

首先要從家長做起, 要糾正小兒貪吃零食或偏食挑食的習慣, 生活要規律, 進食要定時、定量, 少食肥甘厚味(油炸食品等), 忌食生冷硬物, 也不要給孩子亂用補品。

Advertisiment
食物不要過於精細、五穀雜糧是最好的主食, 應粗細搭配。 菜要講究色、香、味。 因為脾病在於運化, 不是補。 所以要以飲食調節為主, 當然這只是厭食的輔助治療方法, 因為小兒厭食並不是器質性病變, 大多數無需藥物調理, 捏脊療法可有效治療厭食。

捏脊的方法

捏脊的部位在小兒後背, 是從大椎穴至尾骨處的長強穴。 也就是沿脊柱從上至下, 或從下至上進行推捏。 這個部位是中醫稱之為督脈的走行主幹, 督脈有“陽脈之海”、“總督諸陽”之稱, 與體內臟腑功能活動密切相關, 而中醫兒科的捏脊療法就是促使督脈興奮, 督脈開了, 臟腑功能就被啟動了, 脾運胃納調整過來了, 厭食症自然好轉或治癒。

捏脊規則

令患兒俯臥,

Advertisiment
後背完全暴露(要注意保暖), 操作者位於患兒一側, 雙手呈半握拳狀, 掌心向下, 拳眼相對, 以兩拇指指面前1/3處著力, 頂住患兒脊背部皮膚, 用食指、中指指面向前按, 用拇、食、中三指提捏皮肉;或從下(長強穴兩旁)雙手交替向上一松一緊推捏至頸後部(大椎穴兩旁), 或從大椎兩旁起推捏至長強穴兩旁止(患兒如為實證則從上而下推捏, 如為虛證則從下而上推捏)。 此即為捏脊一遍, 如此每日連續推捏十遍為宜, 治療一周, 可休息兩天, 堅持捏脊30天, 為一個療程。

需要強調的是, 捏脊的操作者應洗淨雙手, 並要剪短指甲, 手溫應與患兒體溫相近, 提捏時動作要輕柔而有連慣性, 一定要把肉提起來, 每次稍用力捏提三下, 或用少許滑石粉充作潤滑劑,

Advertisiment
以免傷及小兒皮膚。

當然, 個別患兒病程較長, 病情較重, 用飲食調理和捏脊療法無效者, 仍需去醫院, 採用中醫中藥調理為宜。

相關用戶問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