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中醫治療孩子蛔蟲病的方法

一般常見治療小兒蛔蟲病的的方法是吃打蟲藥, 在中醫研究範圍內, 也有幾種不錯的驅蟲的偏方, 下面是小編整理的幾種中醫治療孩子蛔蟲病的方法。

驅蟲導滯

主證:輕者無症狀, 或繞臍疼痛, 時作時止, 腹痛時可有條索狀物, 時聚時散, 胃納差或有異食痹, 夜睡不安或磨牙。 重者面黃肌瘦, 甚則愛挖鼻孔, 咬唇角, 嗜食土、菜葉、生米、火炭等。 面部有淡色蟲斑, 鞏膜有灰藍點, 下唇內可出現顆粒樣透明小白點, 舌尖紅, 有刺點或舌尖紅赤, 苔黃膩或花剝, 脈弦滑。 部分患兒有成蟲排出, 偶見嘔蟲或大便鏡檢有蛔蟲卵。

Advertisiment

症狀: 蟲棲腸道。

方藥:驅蛔連梅湯。

使君子12 克, 榧實10 克, 雷丸10 克, 青皮5 克, 檳榔8 克, 花椒3克, 烏梅10 克, 枳殼8 克, 苦楝皮15 克, 川連3 克。

方解:川連、烏梅、花椒、苦酸辛並用以制蛔;使君子、榧實、雷丸、苦楝皮殺蟲;檳榔、枳殼、青皮導滯以下蟲。

加減法:大便堅實者可加大黃、元明粉。

安蛔定痛

主證:此為蛔蟲竄入胃或膽, 突然右上腹或劍突下絞痛。 並向右肩及背部放射。 彎腰曲背, 或輾轉不安。 劇痛時捧腹踡臥或哭叫打滾。 噁心嘔吐, 肢冷汗出, 或吐出蛔蟲。 腹痛陣作陣止, 重者可持續腹痛。 畏寒發熱, 如因濕熱蘊伏, 膽汁外溢可見黃疽。

症狀:蛔厥(膽道蛔蟲)

方藥:烏梅丸。

烏梅10 克, 細辛3 克, 川椒3 克, 川連3 克, 黃柏6 克, 當歸5 克, 桂枝3 克, 附子5 克, 使君子12 克, 乾薑3 克。 方解:本方取蛔“得酸則安,

Advertisiment
得辛則伏, 得苦則下”之意。 烏梅、川椒、細辛、川連、黃柏是酸、辛、苦並用, 以烏梅為主藥。 乾薑、桂枝、附子溫髒去寒, 以助川椒、細辛以伏蛔。 使氣機通達, 調整胃腸, 故又能止痛止嘔。

加減法:痛甚加元胡10 克。 積實10 克;便結加大黃6 克。

清熱利膽驅蛔法

膽道蛔蟲繼發感染出現黃疽時, 可用清熱利膽驅蛔法。 以小柴胡湯合驅蛔湯。 茵陳12 克, 白芍10 克, 使君子12 克, 柴胡6 克, 法夏8 克, 黃芩8克, 元胡8 克, 苦楝皮12 克, 銀花10 克, 檳榔8 克。

其他治法

(1)劇痛時, 可用陳米醋口服, 每次20~30m1, 隔1 小時1 次, 連服3~5 次。

(2)炒使君子肉, 使君子去殼及衣, 用其肉炒黃, 每歲服1 粒, 清晨空腹服, 連服2 天。

(3)苦楝根二層皮:每公斤體重3~6 克(鮮皮), 睡前煎服, 或晨間空腹服。

(4)針灸:腹痛劇烈:天樞、中院、足三裡、內關、陽陵泉。

Advertisiment
蛔厥先刺迎香透四白、膽囊穴, 後刺內關、足三裡、中院、人中。

相關用戶問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