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中醫方法對付新生兒腹瀉

治療小兒腹瀉應該有的放矢, 對應不同病症下藥, 而中醫講究的就是根據臨床表現進行辨證論治。 體質不足、調護失衡、脾胃氣虛的腹瀉患兒不妨試試以下藥方。

中醫方法對付新生兒腹瀉

小兒腹瀉, 中醫根據臨床症狀分為傷食泄、風寒泄、濕熱泄、脾虛瀉等證型。

1、傷食泄

寶寶表現:大便稀, 夾有未消化的奶瓣、食物殘渣, 味酸臭, 或如臭雞蛋味, 肚腹脹氣。

治法:消食化滯, 運脾止瀉。

方藥:消乳丸合大安丸加減。 神曲、麥芽、陳皮、砂仁、香附、炙甘草、山楂、萊菔子、半夏、蒼術、茯苓、連翹。 腹脹腹痛明顯加木香、厚樸;嘔吐加生薑。

Advertisiment

2、風寒泄

寶寶表現:大便清稀, 夾有泡沫, 氣味不重, 往往伴有腸鳴腹痛, 鼻流清涕、咳嗽。

治法:疏風散寒, 化濕止瀉。

方藥:藿香正氣散加減。 藿香、陳皮、茯苓、大腹皮、厚朴、蘇梗、半夏、白芷、白術、桔梗、甘草。 裡寒重加乾薑;挾食積加神曲、山楂。

3、濕熱泄

寶寶表現:常見大便如水樣, 量多次數頻繁, 或如蛋花湯樣, 氣味極臭, 或有少許黏液;陣陣哭鬧, 精神萎靡或發熱煩躁, 口渴尿黃。

治法:清熱利濕, 安腸止瀉。

方藥:葛根黃芩黃連東加減。 葛根、黃芩、黃連、甘草。 熱重於濕加滑石、雙花、連翹;濕重於熱加薏苡仁、扁豆、茯苓、車前子;腹脹滿加厚朴、木香;嘔吐加竹茹。

4、脾虛瀉

寶寶表現:大便稀溏, 可見不消化食物, 色淡不臭, 多在吃下食物後就泄, 時輕時重, 面色萎黃,

Advertisiment
體重不增加或增加緩慢, 精神不振, 嚴重者有便後脫肛, 手腳發涼等症狀。

治法:健脾益氣, 助運止瀉。

方藥:參苓白術散加減。 人參、白術、茯苓、甘草、薏苡仁、桔梗、山藥、白扁豆、蓮子肉、砂仁、大棗。 脾濕重, 苔膩加藿香、佩蘭;納呆加神曲、麥芽;腹脹甚, 加厚朴、木香;舌淡嫩加炮薑。

小編總結:單純性的小兒腹瀉只是一種腸胃抵抗系統與細菌鬥爭而導致的結果, 意味著幼兒擁有健康靈敏的腸胃保護機能。 而經常性的小兒腹瀉也會導致幼兒腸胃虛弱, 所以作為父母, 應給孩子提供一個安全衛生的進食環境, 儘量減少幼兒感染細菌的機會, 這樣才能為避免小兒腹瀉打下堅實基礎。


(兼職編輯:Vicky)

相關用戶問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