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中藥有沒有副作用

近一時期, 有關報刊關於中藥也有副作用的報導受到了廣大群眾的注意。 中藥到底有無副作用?如何理解中藥的副作用?

一、古代中醫藥學家對中藥副作用的論述:

藥物能防病治病, 是對人體有利的一面, 也有不良副作用, 是對人體不利的一面。 《神農本草經》曰:“治寒以熱藥, 治熱以寒藥, 飲食不消, 以吐下藥。 鬼疰蠱毒, 以毒藥。 ……各隨其所宜。 ”將具有毒副作用中藥與一般藥物明顯區分, 並明確指出:“若有毒宜制, 可用相畏相殺者”, 指出了對有毒的藥物制毒的炮製原則。 對一些有毒的藥物如果臨床使用不當,

Advertisiment
可致中毒。 所以我們在瞭解藥物防治疾病的作用, 也要瞭解其可能產生的不良副作用。 如寒涼藥雖能清熱, 但易傷陽;熱性藥雖可祛寒, 但能耗陰;攻伐藥固可祛邪, 但每致傷正;滋補藥固能扶正, 但能戀邪等等。 因此, 一方面通過炮製、配伍、減輕藥量、改進用藥方法等以減少藥物的偏性, 同時要掌握藥物的禁忌以保證用藥安全。 中醫所說十八反、十九畏等也是在用藥中防止中藥毒副作用的有關論述。

二、不合理使用中藥造成的危害

近年來, 對使用中藥造成的危害報導國內外都不難見到。 如果國內有篇介紹中藥防己, 木通應用時間久後可造成腎功能損害;臺灣一家報紙曾報導一肝硬化病人服用“六味地黃丸”導致病情加重等,

Advertisiment
還有一些“江湖郎中”不合理長時間服用某些中藥也可對人身體造成損害。 這就要求我們更新一個觀念, 中藥沒有任何副作用是不對的。 如果一個有胃病的患者, 當地其它病需要苦寒藥時, 如果不照顧脾胃也許其它病好了之時而偽痛又復發了, 這也可以說是中藥的副作用。 所以說, 中藥不合理使用是可以產生副作用的, 但只要掌握中醫“辯證論治”、“整體觀念”的精髓, 科學合理使用中藥, 中藥的副作用是可以大大地降低甚至消除的。

三、如何理解中藥的副作用及如何避免:

從科學的角度來看, 任何學科有存在著不科學或者說有待進一步研究和發展的方面, 如果片面的追求其科學的一面就會造成完美的結果而停滯其發展;而過分地強調不科學(不合理)的一方,

Advertisiment
就會失去發展的機遇而使其過早的夭折。 所以, 任何學科都應站在客觀、全面、科學的角度去分析它, 中醫發展有一句話“取其精華、去其糟粕”, 就是這個意思。

在臨床上, 中醫講究“整體觀念、辯證論治”, 用藥有“君、臣、佐、使”等就是讓人們使用中藥時要講整體區分個別, 因人而異、因時而異。 例如, 在用中藥梔子時, 它有清三焦之火用途, 但臨床用時一些人服後可出現腹疼, 少數可見腹瀉, 而這部分人在停藥後大多自行緩解, 如果因及病不能停藥時, 可加理氣止痛、健脾止瀉的中藥或用炒梔子即可消除其副作用。 還比如肝硬化腹水的患者在用利尿藥的同時又怕傷陰, 故加用養陰的中藥就可減輕或消除傷陰的副作用。

Advertisiment

總之, 只要按照中醫理論科學合理使用中藥, 注意加工、炮製及配伍, 完全可以減輕或消除其副作用。

相關用戶問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