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要給孩子說謊的機會

說謊是什麼意思?說謊是作弊與欺騙在言語方面的表現。 這種欺騙行為最是要不得, 往大了說, 可能會違法亂紀, 往小了說, 也會導致人格破產。 也正是因此, 好多家長都非常重視對孩子說謊行為的教育。 可是, 你知道嗎?正是因為平時教育方式的不當, 才給孩子製造了說謊的機會。

情景案例:

媽媽告訴壯壯不可以吃桌子上的巧克力, 但當媽媽沒有注意的時候, 壯壯還是忍不住將巧克力塞到了嘴裡。 媽媽發現時就將壯壯叫過來, 看著他嘴邊上的證據問:“桌上的巧克力不見了, 你知道是誰把它吃掉了?”壯壯說:“不是我。

Advertisiment
”為啥寶寶愛告狀?

4歲的南南非常生氣地沖進起居室, 對媽媽抱怨說:“我恨奶奶!”媽媽吃了一驚, 回答說“不, 你不恨奶奶, 你愛奶奶!奶奶常送你禮物, 帶你出去玩, 你怎麼能說恨奶奶呢。 ”但是南南堅持說:“不, 我恨她, 我不想再看到她。 ”這下媽媽真的不高興了, 她打了南南。

南南不想再接受懲罰, 於是他改變了論調, 他說:“媽媽, 我真的愛奶奶。 ”於是媽媽也回應了南南, 她擁抱了南南。

媽媽錯在哪裡?

錯就錯在, 壯壯媽提問的方式的確會激發孩子說慌。 而南南媽則讓南南知道, 媽媽喜歡說謊的小孩子, 因為媽媽只喜歡聽讓人高興的話, 所以, 必須跟媽媽說她希望聽到的話, 而不管自己真實的想法是什麼。

心理學家支招

聰明的媽媽會直接把孩子叫過來,

Advertisiment
說“我看到你吃了那塊巧克力!”不給孩子撒謊的機會。

另外, 如果我們希望孩子能擁有誠實的品德, 那麼我們就必須做好心理準備, 既要聽讓人高興的真話, 也要聽讓人不愉快的真話, 也許可以承認他的不高興:“哦, 你不再愛奶奶了, 你能不能告訴我, 奶奶做了什麼讓你如此生氣?”

按照皮亞傑的理論, 4~5歲以前的孩子還處於前運算階段, 他的思維是自我中心的, 因此, 這個階段的孩子還不能對行為做出一定的判斷。 孩子之所以說謊, 很大程度上是因為他覺得這樣做大人才不會生氣。

兒童心理學家達蒙(Damon,1977)在研究中發現:4~7歲的兒童還不能很好地區分自己的意願與權威的要求, 在此階段的後期雖然可以作上述區分,

Advertisiment
但只重視服從權威的實際效果, 比如認為:服從是對的, 因為這樣做可以得到想要的東西。 因此, 一方面, 我們不能要求孩子冒著讓大人生氣的危險去選擇“誠實”, 另一方面我們說話不要拐彎, 要單刀直入地講真話。 我們希望能讓孩子知道沒有必要對我們撒謊, 底線就是:不給孩子製造撒謊的機會, 激發防禦性謊言;當孩子說謊時, 也不應該表現得歇斯底里, 或是充滿說教與批評, 讓孩子誤認為, 大家不愛聽真話, 說假話大人才會愛聽。

其實, 讓孩子習慣撒謊的原因可能不在孩子, 而在於我們成人。

相關用戶問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