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不妨讓孩子先嘗嘗學習的“甜頭”

現在的孩子大都是在“視、聽、讀”環境(電視、網路、書籍 等)下長大, 語言表達能力很強, 但動手寫字的能力相對較弱。 其實他們不是不能寫好, 而是疏於練習缺少訓練。 可以從“一分鐘抄寫課文”開始。 當然家長能陪同孩子一同抄寫那是最好不過了。 如果孩子的年齡小, 比賽的效果會更好, 比賽時最好是讓他(她)多數情況下險勝, 當然也要有讓他(她)險敗的 時候。 讓孩子在“清楚工整”的抄寫中體會到樂趣。 抄寫好的時候, 要表揚; 抄寫不好的時候要予以更正。 告訴他(她), 連抄寫的工作都做不好, 怎麼能 學習好呢?“語言要溫柔,

Advertisiment
態度要堅決。 ”讓他們體會到“筆寫記憶法”的優越性。

當孩子發現家長提供的方法非常有效時, 自然會聽從你的建議。 慢慢吸收, 越做越多, 越做越好。 我把這稱之為“習慣真空”。 習慣就像是—個“離心泵”, 家長只需把抽水的一端放入好習慣當中, 因為中間是真空, 慢慢地就能把所有旁邊的好習慣“虹吸”進去。

讓孩子先輕輕鬆松嘗到“甜頭”。 甜頭是一種一旦嘗到就很難罷手的東西。 說到甜頭, 這使我想起一個故事:

西方流傳著一個故事, 古時候, 有一個科學家因得罪了國王, 被囚禁到一個幾十米高的塔樓之上。 國王把每一層塔樓都用重鎖鎖上, 沒有鑰匙是絕對打不開的。 國王想把科學家餓死。 結果, 兩天之後, 科學家神秘地失蹤了。

Advertisiment
高塔上的鎖沒有一個被動過, 更不要說打開了。 後來國王說科學家是被天上的大鳥叼走了。 很多年之後, 那個國王死了, 科學家才露面, 並說出了他逃生的經歷。

原來, 白天科學家看到妻子在塔下哭泣時, 科學家咬破手指在自己的衣服上寫下了營救方案, 然後包了一塊小石頭扔了下去。 妻子看完後, 就回去準備了。

妻子回去後, 捉了一隻大個的“牽牛”(一種有甲殼的昆蟲)。 晚上, 妻子來到了塔樓下, 在“牽牛”的頭項抹了一滴蜂蜜, 在“牽牛”的後腿上系上了一根非常細的線。 之後, 把“牽牛”放到塔牆上。 “牽牛”聞到自己的上面有蜂蜜的甜味就拖著細線努力地朝上爬。 科學家捉到爬上來的“牽牛”, 解下細線往上輕輕地拉, 細線的末端拴著一根細繩;細繩下麵是粗繩;粗繩拉上來是繩索,

Advertisiment
繩索的長度大約是塔高的2倍。 他把繩索兩端打一個“結”系住, 成了一大大的圈子, 把一端掛在一個垛口上。 把用過的線和繩扔下去, 順著繩索從上面攀下來。 然後把繩索底下的“結”解開拉下繩索, 逃之天天, 卻沒有留下任何痕跡。 於是出現了前面被“大鳥叼走”的說法。

其實, 人們做事也都是這樣, 像“牽牛”一樣, 為了一點“甜頭”, 卻可以做出驚天動地的大事。 孩子剛開始為小甜頭養成小習慣, 小習慣後有大文章。 所有的偉人在做偉大的事情時, 剛開始都是從一點點的小甜頭開始, 之後, 越做越有感覺, 甜頭越大, 動力也越來越大。

相關用戶問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