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三方法判斷新生兒是否呼吸異常

一、什麼是呼吸異常?

呼吸的頻率

媽媽可以觀察寶寶每分鐘呼吸的次數, 正常寶寶在出生後1個月內的呼吸頻率約為35-45次/分鐘, 在初生2周內呼吸往往有波動, 會有短暫的呼吸頻率增快甚至超過80次/分, 這是新生兒的正常現象。 隨著寶寶的成長, 呼吸頻率會慢慢下降, 嬰幼兒期呼吸頻率降為20-30次/分。 如果寶寶的呼吸頻率超過以下次數, 則為呼吸增快。

2個月以內的寶寶, 呼吸頻率≥60次/分鐘;2-12個月的寶寶, 呼吸頻率≥50次/分鐘;1-5歲的寶寶, 呼吸頻率≥40次/分鐘。

當然, 如果寶寶出現呼吸過慢, 甚至呼吸暫停, 這也屬於呼吸異常。

Advertisiment

呼吸的節律和深度

寶寶在安靜的狀態下, 呼吸平順而有規則, 並且有一定的深度。 如果看到寶寶呼吸不規則, 呼吸費力, 鼻翼扇動, 喘息式呼吸, 甚至看到寶寶的胸壁下部在吸氣時出現凹陷, 即為呼吸異常。

呼吸的聲音

寶寶在正常情況下呼吸沒有聲音, 寶寶出現呼吸異常時, 呼吸的聲音會變得很大、嘈雜, 甚至可以聽到喘鳴聲、哮鳴聲等。

TIPS:寶寶呼吸異常不同於打鼾

1、寶寶仰睡(面向上)時易打鼾, 因面部朝上而使舌頭根部因重力關係向後倒, 半阻塞了咽喉處的呼吸通道。 改變睡姿這種情況並不是病態, 但媽媽還是應該加以重視, 長此以往就會對寶寶健康產生影響, 排除問題的關鍵是試著給寶寶換一個姿勢。 平時寶寶睡覺時也一定要養成右側睡覺的習慣。

Advertisiment

2、寶寶的呼吸通道, 如鼻孔、鼻腔、口咽部比較狹窄, 稍有分泌物或黏膜腫脹就易阻塞。 故半歲內的寶寶常有鼻音、鼻塞或喉嚨有雜痰音。

3、當寶寶感冒造成喉嚨部位腫脹、扁桃腺發炎、分泌物增多時, 更易造成氣流不順而鼾聲加重。

4、小兒打鼾的預防與治療

兒童打鼾應及早發現及早治療, 同時注意飲食平衡, 保持作息時間有規律性。 如果發現孩子睡眠過程中有打鼾, 呼吸不暢, 家長要仔細觀察孩子情況, 必要時帶到醫院專門做個檢查。 如果有必要, 是可以通過手術來進行治療的, 如扁桃體的摘除, 腺體的刮除, 上下頜的整形矯正, 還有鼻腔的手術等, 都是治療兒童呼吸障礙的有效措施。

Advertisiment

預防兒童打鼾還要注意在營養方面要保持均衡, 防止因營養過剩而出現肥胖, 保證他們作息時間的規律性, 減少夜間的劇烈活動。 同時要注意增強小孩子身體素質, 減少罹患各種急慢性呼吸道傳染病的幾率, 避免炎症引起的上呼吸道阻塞。

二、如何判斷寶寶是否呼吸異常?

方法一:數1分鐘呼吸次數

媽媽可以數出寶寶1分鐘呼吸次數, 來決定寶寶是否有呼吸增快或緩慢。 可以在寶寶安靜或睡眠狀態時數寶寶的呼吸次數, 因為如果寶寶害怕、咳嗽、哭鬧或惱怒, 都會影響他的呼吸, 則無法正確地數出寶寶的呼吸次數。 數呼吸的方法有:

1、觀察寶寶的腹部或胸部的起伏情況。 寶寶的腹部或胸部的一起一伏為一次呼吸。 一般情況下,

Advertisiment
即使寶寶穿著衣服, 也可以看清他的腹部或胸部的起伏, 如果看不清, 家長可以掀起寶寶的衣服後再觀察, 還可以將一隻手輕輕放在寶寶的腹部或胸部來感覺寶寶的起伏運動。

2、觀察棉花纖維的來回運動情況。 用一根棉簽, 將棉簽上的棉花抻出細細的棉纖維, 將棉簽放在寶寶的鼻孔處, 計數棉纖維的來回運動, 一個來回為一次呼吸。

除以上兩種方法外, 如果家中有聽診器, 媽媽也可以將聽診器直接放在寶寶胸部聽呼吸音, 計數呼吸次數。

方法二:觀察胸凹陷

觀察寶寶的胸壁的下部(靠下邊的肋骨), 如果寶寶在吸氣時胸壁下部凹陷下去, 表明寶寶有胸凹陷。 寶寶如果有胸凹陷, 會一直存在, 如果僅在寶寶哭鬧或進食時見到胸凹陷,

Advertisiment
不能認為寶寶有胸凹陷。 在觀察胸凹陷時要注意以下幾點:

掀起寶寶的衣服後再觀察。

寶寶的身體必須伸直, 如果寶寶沒有伸直身體, 很難看清胸壁下部的運動。

方法三:聽喉喘鳴

當寶寶喉部、氣管或會厭部出現水腫時, 就會出現喉喘鳴。 安靜時就能聽到喉喘鳴的寶寶病情嚴重應立即送寶寶到醫院;如果寶寶只是在哭鬧時才聽到喉喘鳴聲, 表明寶寶的病情不是非常嚴重。 聽寶寶的喉喘鳴時, 媽媽要注意以下幾點:

在吸氣時聽。 在寶寶呼氣時聽到的喘鳴音不是喉喘鳴。

耳朵要貼近寶寶的口腔部位聽, 因為聽喉喘鳴比較困難。

當寶寶鼻腔堵塞時, 要清理鼻腔後再聽, 因為寶寶鼻腔堵塞時, 會聽到通氣不暢的聲音, 可能掩蓋喉喘鳴。

媽媽在觀察寶寶的呼吸時,還要注意觀察寶寶呼吸節律是否規律,呼吸深度是否一致,胸廓兩側的呼吸活動度是否對稱,呼吸時有無異常氣味,有無煩躁不安、鼻翼扇動、口唇發青等。

三、呼吸異常給寶寶帶來的危險

當寶寶出現呼吸異常的現象時,最可怕的是造成呼吸衰竭或是無法換氣,進而缺氧,導致器官組織的傷害甚至死亡。這類危險可能會隨病情惡化而發展成呼吸衰竭,也可能突發為呼吸道阻塞(例如痰阻塞),或是呼吸暫停而無法換氣。如果在缺氧的過程中造成腦部傷害,將來的神經發展也可能受到不同程度的影響。

四、新生兒呼吸異常的三種現象

1、呼吸困難。

新生兒呼吸困難的早期表現為呼吸次數增加、呼吸淺表、急促,進而表現鼻翼翕動,再重時可以看到三凹征(即鎖骨上窩,胸骨上窩及肋間隙3個部位同時凹下),同時小兒出現面色及口擊發青,嚴重時出現呻吟樣呼吸,吭吭樣呼吸或呼吸暫停,這些均表示病情進一步惡化。

新生兒病情變化快,應早期發現,早期治療,遇病情惡化,應及時送醫院搶救。

2、呼吸暫停。

正常新生兒有時可以出現不規則的呼吸,有時兩次呼吸間隔5~10秒鐘,但不伴心率和面色改變,稱週期性呼吸。呼吸暫停是指呼吸停止10~15秒鐘甚至更久,同時心率減慢,每分鐘少於100次,還出現紫紺和肌張力減低。呼吸暫停可分為原發性和繼發性。

原因:早產兒易出現原發性呼吸暫停。因式胎齡小,呼吸中樞功能差,呼吸暫停發生率較高,胎齡愈小愈易發生。呼吸暫停與睡眠有關,常發生在快速眼球運動睡眠時;此外,新生兒面部與軀幹溫度感受器功能相反,當面部溫度高於軀幹時易發生呼吸暫停。當中樞神經對喉部肌肉運動控制失靈時,易出現吸氣時梗阻,致梗阻性呼吸暫停。少數嬰兒呼吸暫停為驚厥發作的一種表現。早產兒還可能由於低血鈣、低血糖、顱內出血、顱內感染、敗血症等發生呼吸暫停。繼發性呼吸暫停原因很多,如顱內出血、動脈導管未閉、肺炎、窒息、冠心病、低血糖、低血鈣、敗血症等。

怎麼辦:發現上述情況,應及時吸高濃度氧氣,人工呼吸,儘量避免可誘發呼吸暫停的動作,插胃管動作要輕,餵奶時注意奶量、吃奶的速度和姿勢,以免胃液返流引起呼吸暫停。對頻發的呼吸暫停,可採取面罩給氧及採用機械輔助呼吸。同時應治療原發病,糾正低血糖、低血鈣等。

3、窒息。

胎兒娩出後,若1分鐘無呼吸或僅有不規則、間歇性、淺表呼吸者,則可斷定為新生兒窒息。

原因:引起新生兒窒息的主要原因是呼吸中樞抑制、損害,或呼吸道阻塞。宮內缺氧嚴重或時間過久可損害呼吸中樞;或滯產胎頭受壓過久,腦組織充血、水腫,顱內壓升高;或顱內出血累及延髓生命中樞的氧供應;或分娩前不恰當的應用全麻或鎮靜藥物,使胎兒呼吸中樞受阻;或在娩出過程中發生深呼吸動作將羊水、黏液和胎便吸入呼吸道等。這些均可便新生兒出生後原發性無呼吸或呼吸功能不全。

怎麼辦:保持呼吸道通暢,可做人工呼吸、供氧等。多數患兒處理後情況能迅速好轉,呼吸轉為正常,但仍應仔細觀察其呼吸及一般狀況,並注意保暖,大部分孩子日後發育不受影響;但如窒息程度嚴重,經搶救後面色仍蒼白,並遲遲不能出現正常的呼吸,四肢鬆弛,這類小兒存活率低,存活者常留有不同程度的運動或智力障礙。

預防新生兒窒息要做到孕婦定期接受產前檢查,以及時發現異常並予以適當的治療。胎兒音異常提示胎兒缺氧,應及時給產婦吸氧,並選擇適當的分娩方式。臨產時產婦情緒要穩定,因過度換氣後的呼吸暫停可使胎兒的氧分壓降至危險水準。此外,產婦用麻醉劑、止痛劑、鎮靜劑時一定要嚴格掌握表徵及劑量。

五、如何預防呼吸異常?

小心觀察為上策

呼吸是維持生命基本的能力,家長不需要像驚弓之鳥,但是把握小心觀察的原則是絕對必要的。尤其是新生兒,瞭解異常狀況並能發覺異常,做出及時的反應,這是許多父母必須學習的。

懷孕期就開始預防

在懷孕期間,注意過敏性食物要適當攝取,以減少寶寶發生氣喘的幾率。此外,不要隨便使用藥物,一定要戒煙。

生產方式的考量

選擇到有能力處理新生兒急救的醫院生產,在第一時間就給寶寶最好的保護。寶寶瓜熟蒂落是最好的自然過程,擇日剖宮產反而可能弄巧成拙。在嬰兒出生以後,媽媽要盡可能地哺喂母乳,給寶寶提供自然的抗體來源,以增加身體抵抗力,並減少過敏性疾病的發生。

TIPS:呼吸異常和嬰兒猝死症

嬰兒猝死症是嬰幼兒的一大殺手,一直是嬰幼兒死亡(尤其是1歲以內)的3大原因之一。目前醫學界仍然無法解釋嬰兒猝死症的具體發生原因,也無從得知為什麼會莫名地呼吸暫停,可能的危險因素包括早產兒、低體重兒、趴睡、父母抽煙、感染等。

因此,請高度注意和呼吸有關的2個主要臨床表現,即睡眠動作異常和睡覺打鼾。如果嬰兒睡眠時的呼吸時斷時續,而且手腳亂動,就要及時保持警惕了。另外,睡眠時不要讓嬰兒吸吮乳☆禁☆頭,要保持正確的睡姿,頭略微側偏。

可能掩蓋喉喘鳴。

媽媽在觀察寶寶的呼吸時,還要注意觀察寶寶呼吸節律是否規律,呼吸深度是否一致,胸廓兩側的呼吸活動度是否對稱,呼吸時有無異常氣味,有無煩躁不安、鼻翼扇動、口唇發青等。

三、呼吸異常給寶寶帶來的危險

當寶寶出現呼吸異常的現象時,最可怕的是造成呼吸衰竭或是無法換氣,進而缺氧,導致器官組織的傷害甚至死亡。這類危險可能會隨病情惡化而發展成呼吸衰竭,也可能突發為呼吸道阻塞(例如痰阻塞),或是呼吸暫停而無法換氣。如果在缺氧的過程中造成腦部傷害,將來的神經發展也可能受到不同程度的影響。

四、新生兒呼吸異常的三種現象

1、呼吸困難。

新生兒呼吸困難的早期表現為呼吸次數增加、呼吸淺表、急促,進而表現鼻翼翕動,再重時可以看到三凹征(即鎖骨上窩,胸骨上窩及肋間隙3個部位同時凹下),同時小兒出現面色及口擊發青,嚴重時出現呻吟樣呼吸,吭吭樣呼吸或呼吸暫停,這些均表示病情進一步惡化。

新生兒病情變化快,應早期發現,早期治療,遇病情惡化,應及時送醫院搶救。

2、呼吸暫停。

正常新生兒有時可以出現不規則的呼吸,有時兩次呼吸間隔5~10秒鐘,但不伴心率和面色改變,稱週期性呼吸。呼吸暫停是指呼吸停止10~15秒鐘甚至更久,同時心率減慢,每分鐘少於100次,還出現紫紺和肌張力減低。呼吸暫停可分為原發性和繼發性。

原因:早產兒易出現原發性呼吸暫停。因式胎齡小,呼吸中樞功能差,呼吸暫停發生率較高,胎齡愈小愈易發生。呼吸暫停與睡眠有關,常發生在快速眼球運動睡眠時;此外,新生兒面部與軀幹溫度感受器功能相反,當面部溫度高於軀幹時易發生呼吸暫停。當中樞神經對喉部肌肉運動控制失靈時,易出現吸氣時梗阻,致梗阻性呼吸暫停。少數嬰兒呼吸暫停為驚厥發作的一種表現。早產兒還可能由於低血鈣、低血糖、顱內出血、顱內感染、敗血症等發生呼吸暫停。繼發性呼吸暫停原因很多,如顱內出血、動脈導管未閉、肺炎、窒息、冠心病、低血糖、低血鈣、敗血症等。

怎麼辦:發現上述情況,應及時吸高濃度氧氣,人工呼吸,儘量避免可誘發呼吸暫停的動作,插胃管動作要輕,餵奶時注意奶量、吃奶的速度和姿勢,以免胃液返流引起呼吸暫停。對頻發的呼吸暫停,可採取面罩給氧及採用機械輔助呼吸。同時應治療原發病,糾正低血糖、低血鈣等。

3、窒息。

胎兒娩出後,若1分鐘無呼吸或僅有不規則、間歇性、淺表呼吸者,則可斷定為新生兒窒息。

原因:引起新生兒窒息的主要原因是呼吸中樞抑制、損害,或呼吸道阻塞。宮內缺氧嚴重或時間過久可損害呼吸中樞;或滯產胎頭受壓過久,腦組織充血、水腫,顱內壓升高;或顱內出血累及延髓生命中樞的氧供應;或分娩前不恰當的應用全麻或鎮靜藥物,使胎兒呼吸中樞受阻;或在娩出過程中發生深呼吸動作將羊水、黏液和胎便吸入呼吸道等。這些均可便新生兒出生後原發性無呼吸或呼吸功能不全。

怎麼辦:保持呼吸道通暢,可做人工呼吸、供氧等。多數患兒處理後情況能迅速好轉,呼吸轉為正常,但仍應仔細觀察其呼吸及一般狀況,並注意保暖,大部分孩子日後發育不受影響;但如窒息程度嚴重,經搶救後面色仍蒼白,並遲遲不能出現正常的呼吸,四肢鬆弛,這類小兒存活率低,存活者常留有不同程度的運動或智力障礙。

預防新生兒窒息要做到孕婦定期接受產前檢查,以及時發現異常並予以適當的治療。胎兒音異常提示胎兒缺氧,應及時給產婦吸氧,並選擇適當的分娩方式。臨產時產婦情緒要穩定,因過度換氣後的呼吸暫停可使胎兒的氧分壓降至危險水準。此外,產婦用麻醉劑、止痛劑、鎮靜劑時一定要嚴格掌握表徵及劑量。

五、如何預防呼吸異常?

小心觀察為上策

呼吸是維持生命基本的能力,家長不需要像驚弓之鳥,但是把握小心觀察的原則是絕對必要的。尤其是新生兒,瞭解異常狀況並能發覺異常,做出及時的反應,這是許多父母必須學習的。

懷孕期就開始預防

在懷孕期間,注意過敏性食物要適當攝取,以減少寶寶發生氣喘的幾率。此外,不要隨便使用藥物,一定要戒煙。

生產方式的考量

選擇到有能力處理新生兒急救的醫院生產,在第一時間就給寶寶最好的保護。寶寶瓜熟蒂落是最好的自然過程,擇日剖宮產反而可能弄巧成拙。在嬰兒出生以後,媽媽要盡可能地哺喂母乳,給寶寶提供自然的抗體來源,以增加身體抵抗力,並減少過敏性疾病的發生。

TIPS:呼吸異常和嬰兒猝死症

嬰兒猝死症是嬰幼兒的一大殺手,一直是嬰幼兒死亡(尤其是1歲以內)的3大原因之一。目前醫學界仍然無法解釋嬰兒猝死症的具體發生原因,也無從得知為什麼會莫名地呼吸暫停,可能的危險因素包括早產兒、低體重兒、趴睡、父母抽煙、感染等。

因此,請高度注意和呼吸有關的2個主要臨床表現,即睡眠動作異常和睡覺打鼾。如果嬰兒睡眠時的呼吸時斷時續,而且手腳亂動,就要及時保持警惕了。另外,睡眠時不要讓嬰兒吸吮乳☆禁☆頭,要保持正確的睡姿,頭略微側偏。

相關用戶問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