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三句話讓孩子變成聽話寶寶

第一句:不要叫孩子做他做不到的事

因此, 在給孩子下指令以前必須瞭解哪些事是孩子能做到的, 哪些事是孩子做不到的。 人的天性是自私的, 叫三歲的孩子大公無私, 學“孔融讓梨”, 這是很難做到的。 上幼稚園的孩子一般都比較好動, 讓他半個小時靜靜地坐著聽老師講課或做作業, 那是很難的。 每個孩子的學習能力區別很大, 要求自己的孩子每門功課都考第一是不可能的。 不瞭解孩子的個性, 一廂情願地想把孩子塑造成某種類型的人是不現實的。

怎麼知道孩子能做什麼不能做什麼呢?首先是看他的年齡。

Advertisiment
不同年齡的孩子認知和行為功能的發展水準是不一樣的。 其次是個性。 每個孩子都有自己的特點, 有些方面領先一些, 有些方面落後一些。 再就是考察, 看他的實際能力。 有些家長比較關注孩子, 對孩子的能力和特長瞭解得比較全面;有些家長工作忙, 跟孩子接觸比較少, 瞭解就少。

有人擔心, 只讓孩子做會做的事而不讓他做不會做的事, 孩子怎麼能進展呢?請看第二句話。

第二句:叫他做的事一定要做到

這時候就需要父母的鼓勵和監督, 不能下了指令就什麼也不管了。

許多父母言教太多而身教太少。 他們經常教導孩子怎麼做人, 至於他能不能做到, 做到了沒有一概不管, 或者發現沒有做到就批評幾句或棍棒相加。

Advertisiment
一概不管的結果是“左耳朵進右耳朵出”, 或者聽進去了, 但理論脫離實際, 言行不一。 而批評和處罰的後果是, 孩子學會了說謊。 換句話說, 過分強調結果會導致說謊和作假。 父母應該多多關注過程, 全程陪伴孩子完成任務。

陪伴就是監督, 同時也是指導和鼓勵。 如果孩子真的不會做, 那怎麼辦呢?放棄肯定是不行的。 父母應該協助孩子做。 注意, 是協助而不是代替。 有的父母看孩子不會做, 就自己替他做了。 例如, 母親叫孩子收拾自己的房間, 孩子不予理睬, 母親一邊罵一邊把他的房間收拾了。

第三句:做到了要及時獎勵

孩子做到了, 父母視而不見, 孩子會覺得做不做一個樣, 以後就不會那麼熱心地去做, 對家長的指令聽而不聞。

Advertisiment

有的父母認為, 孩子聽話是天經地義的事, 怎麼還要“額外”的獎勵?要知道, 孩子可不懂什麼天經地義!他們只看效果。

所以說, 獎罰是必需的。 那麼, 獎和罰哪個更好呢?從“局部”的作用來看, 獎和罰沒有區別。 但是, 從長遠利益和人格發展的角度來講, 獎優於罰。 罰可以消除不良行為, 但是如果不去建立好的行為, 行為的總量就會減少, 變成“無所事事”。 獎有利於建立好的行為, 而好的行為多了, 不良的行為自然就少了, 因為人的精力是有限的。

另外, 獎勵會使人變得樂觀、積極、自信、卓有成效, 懲罰會使人變得悲觀、消極、自卑、一事無成。

前面提到, 懲罰會導致說謊和作假。 其實, 獎勵也會導致說謊和作假, 只是程度輕一些。

Advertisiment
所以, 應該避免單純的獎勵。 不要早上下一個命令, 晚上回來檢查或聽彙報。 也不要年初佈置任務, 到了年底來驗收。 這樣會滋長“不誠實”的品性。 應該把獎勵和監督結合起來, 就是和孩子一起完成任務。 從某種意義上講, 和孩子“在一起”就是一種獎勵。

相關用戶問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