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一念之差,你再也不必與孩子相互為難

今天跟大家聊聊給孩子貼標籤這件事。 開始之前, 請大家準備一張紙和一支筆。 不過這次不是做筆記。 想像一下, 那些孩子快要把你逼瘋、讓你無比失望、壞到無可救藥的行為;或是你從親戚、朋友、老師那裡聽到的那些讓你覺得無地自容或是怒火中燒的對孩子的描述。

然後寫下這些事情的清單。

比如我寫下的是:

今天帶CC去見長輩的時候, 不管我怎麼引導, 她就是不配合, 自顧自得大吼大叫, 禮貌盡失。

奶奶說, 昨天帶CC下樓玩, 她一點也不聽奶奶的話, 什麼都要她自己說了算, 太倔強了。

然後把這些事情,

Advertisiment
總結成一個詞語。

第一個大概可以說是“令人反感”、第二個可以說是“一根筋”。

不過是一瞬之間, 我們都能在清單上寫下三、五個標籤, 那麼日常的點點滴滴中, 在有形或無形中, 我們到底給孩子貼過多少負面標籤呢。

“大吵大鬧”、“富有攻擊性”、“脾氣暴躁”“一根筋”…

看似簡單的幾個詞語, 在我們養育孩子的過程中卻有非常重要的影響。

之余孩子, 負面標籤不能讓孩子建立健康的自尊

這是讓人絕望的一份清單, 我們不可能指望背負著這種標籤過日子的孩子, 能建立起什麼健康的自尊。

即便成人如我們, 有時候被貼了標籤也影響我們盡情地活出自我。

比如我們家吧, C爸老說我懶, 說我不擦地、不洗碗, 有的時候我還真的蠻想擦個地或是洗個碗的,

Advertisiment
但轉念一想, 反正我也是常年被貼上懶這個標籤了, 突然變勤快了, “懶”這個鍋, 老娘這麼多年不是白背了, 算了, 不幹了。

而當C爸碎碎念的時候, 我也是一臉破罐子破摔的壯烈感——反正我就是懶了。

當然我知道有一部分人跟C媽完全相反, 被別人貼了標籤, 反而有種被激將的衝動:你說我懶?那我就偏偏勤勞給你看。

這樣的大有人在, 但是對於幾歲的孩子來說, 負面標籤卻很難產生激將法的效果, 因為他們還沒形成那麼獨立的人格, 即便覺得被不公平對待了, 也生不出那種“你說我不行, 我偏行給你看”的想法。

幾歲的孩子, 正是需要得到肯定讚美和認同的年紀, 如果被最親的人否定, 他是不會越挫越勇的。

Advertisiment

在《感性育兒藝術》一書中, 凱薩琳C凱賽爾寫道:“兒童在初到這個世界時, 根本不知道自己是誰。 他們是通過身邊的人瞭解他們自己的。 ”

心理學上也有個名詞叫“標籤效應”。 當一個人被一種詞語、名稱貼上標籤時, 他就會作出自我印象管理, 使自己的行為與所貼的標籤內容相一致。

負面標籤就像咒語一樣, 讓你的孩子變成他最不想成為的樣子, 把親子關係越推越遠。

之余父母, 負面標籤打擊我們做父母的信心

當我們在強調負面標籤的時候, 我們突出的是那些討厭的東西, 卻掩蓋了孩子的優點。 而身為父母, 這些標籤使我們心生厭惡, 甚至感到羞恥。

因為負面標籤, 貼給的是孩子, 影射的是自己。

當你說孩子“冥頑不靈, 一根筋”的時候,

Advertisiment
影射的是自己的“尷尬”——這是怎樣一個母親啊, 居然教出這個在長輩面前如此無理的孩子。

當你說孩子“野蠻難馴”的時候, 影射的是自己的“憎恨”——為什麼是我, 我做錯了什麼事, 才會生出這樣一個難以馴服的孩子。

當你說孩子“把一切搞得一團糟”的時候, 影射的是自己的“茫然”——到底怎樣才是一個好媽媽, 告訴我我不是一個糟糕的母親。

當你的孩子身兼各種“惡名”的時候, 你不禁會想, 到底是自己做錯了什麼。

負面標籤蟄伏在你的潛意識裡, 影響著你的感情和行為。 他們破壞著你身為父母的信心, 也破壞著你對孩子的感情。

那麼, 當我們想貼標籤的時候, 怎麼辦?

我也看過很多文章, 都在強調不要給孩子貼標籤, 我自己也養著CC這樣一個“不那麼好帶”孩子, 老實說,

Advertisiment
根本做不到。

我們太容易掉進給孩子貼標籤的陷阱。

即使當初你下定決心做一個積極樂觀的人, 在日日與孩子的糾纏中, 也容易陷入負面標籤的漩渦。

但是相信麼?其實, 愛怨只在一念之間。

我們既然做不到完全不貼標籤, 那麼我們不妨試著把這些為孩子製造出負面影響的詞語, 換一個試試。

還記得剛才在紙上寫下的標籤清單麼?

現在在記憶裡搜尋孩子那些美好的瞬間, 用那些愉悅的記憶發掘出每個詞語所隱藏的潛質。

仔細體會, 就能發現, 每個令人討厭的標籤常常反映出被過度使用的優點。

找出這個優點, 並給它命名。

你會發現, 不貼標籤很難, 但是轉換一下卻容易的多。

從“一根筋”到“堅持己見”,從“令人反感”到“引人關注”,從“陰晴不定”到“靈活而富有創造性”,其實並沒有那麼大的差別。

如果得到良好的引導,“令人反感”的行為,就可以變成“惹人注目”的行為。

類似的變化,還有無限種可能。

僅僅通過轉換詞彙表,就可以改變你和其他人對孩子的印象。你可以創造出一個賞心悅目的形象。

新標籤會給你帶來截然不同的感受與形象,用正面詞彙來描述孩子,就更容易使他建立起健康的自尊。

而身為一個“意志堅定”、“善於選擇”、“生動活潑”、“精力旺盛”的孩子的父母,這也會令你感覺良好,這些詞語甚至描述出一個你夢想中的孩子。

所以,想要強化孩子的優點,第一步就是改變你使用的詞語。

提醒自己,在談論和教養孩子時,使用新的標籤。

但蹣跚學步的孩子拖出音響的時候,可以說,你的好奇心真強呀。

當寶寶拒絕穿奶奶送的新衣服時,你可以說,你真是善於選擇。

當寶寶堅持多讀幾本繪本而遲遲不肯睡覺時,你可以說,你真是意志堅定。

那些創造出正面形象的詞語對我們的孩子就像一幅防護盔甲,為他們賦予了改變自己行為所需要的力量,把他們的不良行為,變成可接受的行為。

研究顯示,在孩子的正面自我形象與她的合作意願之間有著強烈的聯繫,換句話說,只有喜歡自己的孩子才會在意自己的表現。

當然,說來容易,但是真的從“富有攻擊性”到“果斷自信”的飛躍跨度其實也不算小,我也正在這條路上努力,具體執行的細節,我們日後可以具體探討。

現在,先來做改標籤的這一步吧。

猜猜後來又遇到CC不肯聽話的時候,我是怎麼做的?

當CC奶奶再次抱怨她外出堅決不想穿棉鞋而要穿涼鞋,非常不聽話時。我沒像往常一樣表示同意並要求她一定穿棉鞋。

我只是說,她確實是有點堅持已見,而且善於選擇,喜歡自己決定一些事情。不過當知道外面確實很冷的時候,她確實也是知道需要穿一雙棉鞋的。

你猜怎麼著,當我這麼說的時候,我由衷覺得CC這個優點確實不錯呢,而她看見自己被肯定以及被尊重,居然也很配合的說,是的,出門要穿棉鞋,涼鞋在家可以穿。

突然想起那位著名的美國作家以撒·巴舍維斯·辛格說過的一句話——當我還是個小男孩兒時,他們叫我“說謊者”,但是現在我已經長大了,他們叫我“作家”。

如何定義你的孩子,一念之間。

從“一根筋”到“堅持己見”,從“令人反感”到“引人關注”,從“陰晴不定”到“靈活而富有創造性”,其實並沒有那麼大的差別。

如果得到良好的引導,“令人反感”的行為,就可以變成“惹人注目”的行為。

類似的變化,還有無限種可能。

僅僅通過轉換詞彙表,就可以改變你和其他人對孩子的印象。你可以創造出一個賞心悅目的形象。

新標籤會給你帶來截然不同的感受與形象,用正面詞彙來描述孩子,就更容易使他建立起健康的自尊。

而身為一個“意志堅定”、“善於選擇”、“生動活潑”、“精力旺盛”的孩子的父母,這也會令你感覺良好,這些詞語甚至描述出一個你夢想中的孩子。

所以,想要強化孩子的優點,第一步就是改變你使用的詞語。

提醒自己,在談論和教養孩子時,使用新的標籤。

但蹣跚學步的孩子拖出音響的時候,可以說,你的好奇心真強呀。

當寶寶拒絕穿奶奶送的新衣服時,你可以說,你真是善於選擇。

當寶寶堅持多讀幾本繪本而遲遲不肯睡覺時,你可以說,你真是意志堅定。

那些創造出正面形象的詞語對我們的孩子就像一幅防護盔甲,為他們賦予了改變自己行為所需要的力量,把他們的不良行為,變成可接受的行為。

研究顯示,在孩子的正面自我形象與她的合作意願之間有著強烈的聯繫,換句話說,只有喜歡自己的孩子才會在意自己的表現。

當然,說來容易,但是真的從“富有攻擊性”到“果斷自信”的飛躍跨度其實也不算小,我也正在這條路上努力,具體執行的細節,我們日後可以具體探討。

現在,先來做改標籤的這一步吧。

猜猜後來又遇到CC不肯聽話的時候,我是怎麼做的?

當CC奶奶再次抱怨她外出堅決不想穿棉鞋而要穿涼鞋,非常不聽話時。我沒像往常一樣表示同意並要求她一定穿棉鞋。

我只是說,她確實是有點堅持已見,而且善於選擇,喜歡自己決定一些事情。不過當知道外面確實很冷的時候,她確實也是知道需要穿一雙棉鞋的。

你猜怎麼著,當我這麼說的時候,我由衷覺得CC這個優點確實不錯呢,而她看見自己被肯定以及被尊重,居然也很配合的說,是的,出門要穿棉鞋,涼鞋在家可以穿。

突然想起那位著名的美國作家以撒·巴舍維斯·辛格說過的一句話——當我還是個小男孩兒時,他們叫我“說謊者”,但是現在我已經長大了,他們叫我“作家”。

如何定義你的孩子,一念之間。

相關用戶問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