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科學育兒”的誤區

孩子的家庭教育各有不同, 因為家長的教育觀念各不相同。 “條條大路通羅馬”, 只要能教好孩子, 就允許百花齊放, 但“科學育兒”也要謹防誤區。

誤區一放任自流保持孩子“本色”

一年級新生入校, 我發現班中有個孩子聽、說都有問題, 無法認真傾聽別人說話, 聽了也不理解, 無法和其他孩子溝通, 表達能力極差。
通過觀察, 我認為孩子不是低能, 而是家長的教養方法有問題。 家長認為, 孩子的成長是水到渠成的事, 孩子到了那個時候自然而然就會達到應該達到的樣子, 所以萬事不管, 給老師一個“本色”的孩子,

Advertisiment
一張正宗的“白紙”。

美國心理學家布盧姆對1000名兒童追蹤研究的結果證明, 1-4歲幼兒的智力發展是人一生中的關鍵期。 兒童2歲時腦重達到成人的70%, 6歲已達成人的90%, 智力達到80%。 許多教育心理學家認為:對兒童的教育應該從零歲開始, 兒童天資發展的關鍵在於出生後頭三年孩子的經歷, 也就是在於腦細胞生長發育時期孩子的經歷。 因此, 沒有生就的天才, 也沒有天生的笨蛋, 關鍵在於腦細胞所受刺激的多少。

如果對孩子在發育的關鍵期放任自流, 不管不教, 沒有給他足夠的刺激, 其結果和可能就如同布盧姆所說:“幼兒期被剝奪了智力刺激的兒童, 永遠達不到他原來應該達到的高水準”。

誤區二不管不問培養孩子“自覺”

Advertisiment

有個學生生字讀不出, 作業品質很差, 更不要說預、複習工作了, 有時甚至作業都不能完成。 家長卻認為“一年級就要家長操心, 大了怎麼辦?”於是他們索性採取“不管”的態度, 為的是讓孩子自覺。

大人有時還會犯不該犯的錯誤, 何況是自控力很差的孩子。 教育學告訴我們, 要到達自律, 必須經過漫長的他律過程。 前一陣看到一本名為《千萬別管孩子》的書, 被書名嚇了一跳, 讀後才知道它是宣導一種新的理念——自主教育, 這裡的“不管”不是放任自流, 而是在不管中“管”, 給孩子一個自由自主的空間。 它對父母的要求提高了, 如在日常生活中要給孩子樹立好的榜樣, 在尊重孩子的基礎上進行激勵和啟發教育, 耐心傾聽孩子心聲, 用讚美、鼓勵引導孩子,

Advertisiment
給孩子正確的愛, 對孩子進行必不可少的挫折教育等。

據我調查, 班中成績好的學生百分之九十以上擁有良好的學習習慣, 而良好的學習習慣是從良好的生活習慣遷移過來的, 那麼良好的生活習慣又是從哪裡來的?答案無疑是家庭教育。 所以說, 家長的責任重大。 好的習慣, 孩子將一輩子受益。 在孩子沒養成良好習慣時, 家長要起到檢查監督的作用, 而且要持之以恆, 切不可“三天打魚兩天曬網”, 否則將前功盡棄。 如果你真的愛孩子, 就科學地管管他吧!

誤區三絕對民主只“賞識”不批評

家庭教育需要民主, 民主氣氛下長大的孩子自信心強、性格獨立。 然而世界上沒有絕對的民主, 只有相對的自由。 有些事情對錯本來就有定論,

Advertisiment
必須這樣做, 怎能因為孩子一些荒謬的理由而動搖。 這種絕對民主, 助長了孩子的詭辯惡習。

賞識教育不是表揚加鼓勵。 它在操作時分四個層面:

(1)賞識孩子正確的行為結果, 以強化孩子的行為;

(2)賞識孩子正確的行為過程, 以激發孩子的興趣和動機;

(3)創造環境, 以指明孩子的發展方向;

(4)適當提醒, 增強孩子的心理體驗, 糾正孩子的不良行為。

對於孩子身上的缺點, 一定不能姑息遷就, 而以何種方式説明他改正, 卻是因人而異的, 不能把賞識教育當成靈丹妙藥。 在賞識自己孩子的同時, 也要賞識其他孩子, 你行別人也行, 這樣孩子的自信就不是盲目的自信。

誤區四進好學校把孩子“全托”

“老師我們好不容易進來,

Advertisiment
您多費心。 ”

“老師希望你發現並挖掘我孩子的潛能。 ”

常常有家長提出這樣的要求。 我覺得這些家長片面理解了什麼對孩子才是最重要的。

選擇一所好學校是家長的明智之舉, 它會讓你安心、放心。 但並不是說, 只要進了好學校就一勞永逸了, 家長就不用管孩子了。 要造就適應時代發展的有競爭力、具有良好綜合素質的人, 知識的積累並不是最重要的, 重要的是能力的培養和人格的塑造, 而這主要的責任就落在了父母身上。

孩子的需求父母應該最清楚, 及時和老師聯繫從哪方面來幫助孩子, 這樣孩子就能最大限度得到老師的幫助。 老師猶如雕琢玉石的工匠, 如果把探礦尋寶的任務也一併交給他們, 會事倍功半。 如果家長能夠及時提供正確的資訊,老師才能挖掘出學生深藏的潛能。

如果家長能夠及時提供正確的資訊,老師才能挖掘出學生深藏的潛能。

相關用戶問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