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爭”與“讓” 哪個是孩子真正的需要?

現在絕大多數的孩子都是獨生子女, 而且現在社會條件越來越優越, 加上爸媽們過多的保護和遷就, 讓寶寶漸漸產生自私, 孤僻, 任性, 合作意識差等問題。 那爸媽如何才能引導孩子學會分享, 學會合作呢?

很多家長覺得孩子很“獨”, 自私、佔有欲望極強, 不懂得與人分享, 媽媽擔心孩子日後與人難相處。 而跟只爭不讓的霸道寶寶相反, 過分謙讓的寶寶不懂如何爭, 只知一味讓, 媽媽又擔心這樣會不會在充滿競爭的社會裡吃虧。 “爭”與“讓”, 到底哪個才是孩子最需要的?

 
學會正確的“爭”與“讓”

讓孩子學會正確地 “爭”與“讓”

Advertisiment

場景1:“爭”:絕不能吃虧

幼稚園裡, 當一個女孩的玩具被男孩子搶走時, 她竟然揮起巴掌給男孩來了一個耳光。 老師詢問女孩為何打小朋友時, 女孩振振有詞地說:“我媽媽說了, 誰要欺負我, 就讓我打他, 可不能吃虧。 ”

場景2:“讓”:她怎麼都不跟人爭?

羽羽幼稚園裡要舉行運動會大賽, 羽羽的媽媽帶她參加比賽, 休息時間, 羽羽看見地上的正方體很喜歡, 便把小手撐在上面, 高興地玩著。 這時過來一個小男孩, 要搶這個玩具, 羽羽立刻讓開了, 羽羽總是這麼謙讓, 從來不和小朋友爭, 哪怕是非常喜歡的東西她都會讓給別人。 媽媽很著急, 面對她喜歡的東西, 她怎麼都不跟別人爭呢?

分析:可以看出, 那些只爭不讓的霸道寶寶實在是不討人喜歡,

Advertisiment
但是那些過分謙讓的孩子事事處處都只知道退、忍甚至懦弱, 卻也更讓家長們著急。

其實強與弱, 都是寶寶天生就有的性格。 無論性格強與弱, 都不是寶寶的錯。 關鍵是, 如何調整好這個“度”, 讓孩子做一個既不霸道欺人, 也不隱忍自我的豁達寶寶。 這就要求我們教給孩子適度的“爭”與“讓”, 不僅懂得如何對別人“讓”, 也要學會向他人“爭”, 表達自己的想法, 滿足自己的心願。

5 招讓孩子掌握 “爭”與“讓”的度

心理學家指出, 孩子正確、健康的分享互動過程, 並不是簡單的出讓和佔有。 正確的“爭”與“讓”包含三方面的特徵:

1、孩子懂得尊重自己的意願。

2、在滿足自己願望的基礎上, 孩子能夠理解對方的需求。

3、找到解決方案, 並達成共贏。

Advertisiment

 
掌握“爭”與“讓”的度

在一個健康的互動過程中, 孩子是不以壓抑自我需求為代價的, 他和夥伴“爭”的是自我意願被充分尊重。 然後, 體會到對方的情緒, 願意去滿足對方所做出一定程度的妥協, “讓”出自己的利益, 達到共贏的目標。 整個過程中, 爭與讓都是發自內心的。 如果是為了得到誇獎而做出的虛假謙讓, 或者為了逃避而做出的忍讓、賭氣做出的謙讓, 就背離了快樂共用的目標, 在孩子心理上都不能產生積極的影響。

下面的5招讓你教會孩子正確的“爭”與“讓”, 你不妨試一下。

第1招:讓孩子自然流露和表達他內心的感受

當孩子還是一個心智和感覺系統都不成熟的小傢伙的時候, 沒有什麼比讓他體會自身的內在感受和真實的情感流露更可貴的經驗了。

Advertisiment
這時, 你所要做的, 就是多讓他和外界環境接觸, 讓他在與外界的人和事互動的過程中盡情地流露自己內心的真實感受, 這也是他心理成長所需要的養分。 比如, 他和小朋友之間發生爭搶時, 別告訴他該做什麼, 看看他自己會怎麼做。 在他自己做的過程中, 他的個性, 他的內心世界, 他的渴望和疑惑, 都會簡單地傾瀉出來。 此時, 玩具本身對他來說並不重要, 他想要的是自己內心的表達。

第2招:啟發孩子思考判斷, 自己該不該謙讓

當和孩子一起在遊樂場或其他環境玩耍時, 如果遇到相應的場景, 就可以和孩子討論, 是否該謙讓, 為什麼該?為什麼不該?啟發孩子就事論事, 幫助孩子建立是非標準。

Advertisiment
因為對於幼小的孩子來說, 他們的思維往往還是“自我中心”的, 大多數時候都無法顧及別人的感受和需要, 玩玩具, 總想把好的攬過來一個人玩, 分東西, 總想要大的多的好的……, 這個時候, 如果成人用外在的壓力來強求孩子去謙讓別人, 則很可能違背他們本身的意願, 如果這種意願經常被壓制, 則他們就可能變得不敢表達自己的感受, 甚至給他們幼小的心靈留下陰影, 長大成人之後行為方式也可能相對退縮, 不敢維護自己的正當權益。 也就是說, 對於這個時期的孩子來說, 可以創造交往條件讓他們逐步體驗到人際之間互惠互利的必要性, 可以通過講道理來引導他們的謙讓行為, 當他們無意中做出謙讓行為時, 可以贊許,可以鼓勵,但絕不可強迫或引誘!

第3招:鼓勵孩子在環境中尋找規則

孩子們之間是平等的,應該鼓勵他們在遊戲和環境中尋找規則。比如,在麥當勞遊戲區玩時,每個孩子都應該有機會。可以鼓勵他們排隊,輪到自己玩時就沒有必要謙讓。幼兒良好習慣的養成要借助於嚴格的規則。比如,在小便、喝水時,教育幼兒能排好隊等待,不能蜂擁而上;想玩別人的玩具時要有禮貌地和別人說……這些看似簡單的道理,但一些幼兒卻很難做到,它將有助於培養幼兒的耐心和謙讓心。

 
引導孩子的方法

第4招:教育孩子遇事要協商

孩子之間發生爭執不可避免,但關鍵的是如何解決。要教育和引導孩子用協商的方法解決。如在為某個玩具爭搶時,可讓孩子採取輪流玩的形式或石頭剪刀布的形式玩;在玩沙過程中,為了工具爭執時,可引導孩子合作的完成作品等等。

第5招:充分相信孩子的能力

家長有太多的擔心:害怕孩子吃虧,害怕孩子犯錯誤,所以忍不住要在一邊不停地幫孩子做決定,給孩子過多的指點。實際上,擔心是一種特殊的能量,當你越擔心一種可怕的狀況出現的時候,你就會有意無意中強調它的存在,你擔心的事情就越有可能發生。每個孩子都是一個自在的生命,都有她獨特的生命能量,獨特的生命軌跡,我們應該相信孩子有能力解決好一切事情,而不應該把大人的擔心投射在孩子生長的過程中。所謂“吃一塹長一智”,只有在不斷的修正過程中,孩子的內心才能得到歷練,變得堅強豁達、寬容大度。

可以贊許,可以鼓勵,但絕不可強迫或引誘!

第3招:鼓勵孩子在環境中尋找規則

孩子們之間是平等的,應該鼓勵他們在遊戲和環境中尋找規則。比如,在麥當勞遊戲區玩時,每個孩子都應該有機會。可以鼓勵他們排隊,輪到自己玩時就沒有必要謙讓。幼兒良好習慣的養成要借助於嚴格的規則。比如,在小便、喝水時,教育幼兒能排好隊等待,不能蜂擁而上;想玩別人的玩具時要有禮貌地和別人說……這些看似簡單的道理,但一些幼兒卻很難做到,它將有助於培養幼兒的耐心和謙讓心。

 
引導孩子的方法

第4招:教育孩子遇事要協商

孩子之間發生爭執不可避免,但關鍵的是如何解決。要教育和引導孩子用協商的方法解決。如在為某個玩具爭搶時,可讓孩子採取輪流玩的形式或石頭剪刀布的形式玩;在玩沙過程中,為了工具爭執時,可引導孩子合作的完成作品等等。

第5招:充分相信孩子的能力

家長有太多的擔心:害怕孩子吃虧,害怕孩子犯錯誤,所以忍不住要在一邊不停地幫孩子做決定,給孩子過多的指點。實際上,擔心是一種特殊的能量,當你越擔心一種可怕的狀況出現的時候,你就會有意無意中強調它的存在,你擔心的事情就越有可能發生。每個孩子都是一個自在的生命,都有她獨特的生命能量,獨特的生命軌跡,我們應該相信孩子有能力解決好一切事情,而不應該把大人的擔心投射在孩子生長的過程中。所謂“吃一塹長一智”,只有在不斷的修正過程中,孩子的內心才能得到歷練,變得堅強豁達、寬容大度。

相關用戶問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