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幼升小”在即!家長怎麼幫孩子做好準備,不入坑?

5月, 又是臨近小學入學報名的時節。

讓廣大媽媽爸爸最煩心的, 恐怕就是如何幫孩子提前做好準備, 如何提高學習成績, 以及如何擇校等問題了。

我有個媽媽朋友感慨, 自從結婚有了孩子後, 自己和老公幾年來沒怎麼買過新衣服, 攢錢貸款花了一百多萬買了個學區房, 費勁好幾年買社保入戶……

最終, 其實只是為了讓孩子上一個朋友眼裡不是太差的小學。

其實, 小學與小學之間確實有差距, 但更大的差距, 在於幼稚園和小學的差距!

1活動形式變化

幼稚園的遊戲為主要活動形式, 幼兒可自由選擇自己喜歡的玩具和同伴,

Advertisiment
每天戶外體育活動一小時, 學習也往往採取遊戲的方式進行。

進入一年級後, 課間休息和遊戲時間很短, 每天上課時間增多, 平均每天4-6節課, 每節課40分鐘。

2上課環境變化

幼稚園的活動室, 一般佈置得美觀、形象和富有幼兒情趣, 設有自然角、玩具櫃、圖書架, 各類區角活動及體育設施, 不僅有豐富的物質環境, 而且包括和諧的心理環境, 為幼兒創造了積極、寬鬆的學習和活動氣氛。

小學教育只有桌椅, 座位固定, 沒有自由角、玩具櫃等, 對幼兒缺乏吸引力。

3教學方法變化

幼稚園粗淺的自然和社會知識的傳授貫穿于幼兒一日活動, 教學具有直觀性、綜合性、趣味性和多樣性的特點, 是在玩中學、學中玩。

而小學以學習書面語言為主,

Advertisiment
強調系統的文化知識教育和讀、寫、算等基本訓練。

4師生關係變化

幼兒教師像父母般地照料幼兒, 並參與到幼兒一日生活的活動之中, 師生之間形成了和諧、親密、融洽的心理氣氛。

小學教師主要精力放在教學上, 重視完成各科教學大綱, 注意教學進度、作業批改及課堂紀律, 對學生生活關心的機會少。

教師與學生的交往大多局限在課堂上, 學生對老師比較陌生。

因此, 家長一定要有心為孩子做好入學前的3個“準備”:

為更難的學習做準備

從幼稚園到小學, 孩子學習跟不上該怎麼辦?

許多家長心目中, 孩子一旦進入小學, 就要開始正兒八經地學習了, 不能得過且過。 一旦能讀一個好的小學, 就有更大把握升入一個更好的中學,

Advertisiment
然後考一個重點高中, 最後考一個名校高校。

但是, 學前教育階段因為幼稚園對知識教育的不均衡, 孩子的起跑線也不均衡。 我在一個幼升小論壇上看見有位媽媽說, 孩子有很長時間寄養在奶奶那裡, 連數數和拼音都搞不清楚, 如今要讀小學真不知道怎麼辦。

而跟帖的不少媽媽表示孩子都能背好幾首古詩了、可以做50以內的加減法、還能認識多少多少字, 引得那位孩子不會數數的媽媽很焦慮。

其實, 家長們大可不必被這種學習上的“不均衡”困擾:

1. 很多小學的課程, 從第一學期的第一課起, 都是最基礎的知識技能點, 也立足于讓孩子從幼稚園到小學有個自然的過渡。 因此, 很多幼稚園沒有學到的技能,

Advertisiment
從小學一年級開始, 是一個重新學習的機會。

2. 另外, 在幼兒階段, 還沒的成長差異每年都很大, 因此只要環境出現了變化, 孩子成長、適應新環境的速度是很快的。 很多即使幼稚園階段的看似“落後”, 可以很快在小學階段“迎頭趕上”。

3. 如果家長還不放心, 那麼完全可以從4月份的現在開始, 到9月份開學中這幾個月的時間裡, 親自多抽出些時間來幫助孩子, 對幼稚園階段習得的基本知識技能進行溫習, 短期內讓他“再上一次幼稚園”。

比如, 教會孩子能自己整理書包、書籍、學習用品, 做到有條理;會使用學習用品(包括握筆姿勢, 書寫習慣), 用完及時歸位(家長要注意給孩子準備的學習用品的安全、衛生)。

為更多“規矩”做準備

Advertisiment

孩子萬一對小學的“新規矩”感到受挫怎麼辦?

與關心學習跟不上的一派家長相比, 不少家長更擔憂孩子入學後, 會不會因為規矩變多而變得不適應和悶悶不樂。

比如在幼稚園沒問題, 可一旦進了公立小學, “幾十個人的班級, 肯定都被管得沒天性啦, 小孩子嘛, 好動本來就不是什麼缺點, 進了小學就被磨得不成樣子了。 ”

在上小學前, 小孩子的心理都會有一種期待, 對小學的生活充滿了憧憬, 覺得自己上小學是長大了。 但是現實的環境卻讓這些小孩子產生一種失望的心理。

有相當一部分的小孩子會對小學生活不適應, 會緊張或者不喜歡, 小孩子如果在學校裡的表現不是很好時, 就會產生一種壓力。

另外, 小學的學習生活跟幼稚園也是有很大區別的。

小學的規矩較之幼稚園是比較多的,比如說,上幼稚園時,小孩子可以隨意地走動、說話什麼的,但是在小學課堂上,孩子們卻只能安靜地坐好聽講,孩子會容易產生一種挫折感。

因此,在小孩上小學之後,孩子要會做的事情就會多了很多:

比如小孩讀幼稚園,遲到對於他們來說,並不是很嚴重的事,遲到了也就遲到了,沒有什麼。但是,上小學就不一樣了,要按時上學。

這樣一來,家長每天都要早起為孩子準備各種各樣上學需要用到的物品,早餐,儘量送孩子上學。

孩子自己也要學會,能自行處理上廁所、盥洗;能獨立用餐,會正確使用筷子、調羹;會從飲水機接水喝;會系鞋帶;知道飯前便後,體育活動後要洗手;知道身體不舒服要和老師說;能幫助家長做些力所能及的事情。

同時,在社交方面,孩子還要學會能結交新朋友,願意跟陌生人交流,打招呼;能正確書寫自己的姓名;知道家裡的聯繫電話等。

換個角度說,家長也要準備好開始參加家長會,以及老師打到家裡來的電話、家長之間的交流等等新的情況,所以,家長的角色也變成了“孩子同學的爸媽”,需要對各種新問題做足準備。

為更好的學校做準備

大多數的爸媽都會選擇給孩子就近入學,但目前有越來越多的家長打算讓孩子上私立學校。那麼在選擇學校的時候,家長們應該避免哪些誤區呢?

1別人上名校,我也要去

這個坑,不少媽媽都會踩,而且特別容易焦慮,心理防線一戳就破。

我認識一個媽媽,本來已經定了去家附近的一所學校。但是被朋友們幾句話就唬得無比焦慮:不能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XX學校是名校,抓得很緊,老師很嚴格,還有各種培訓班,學習氣氛濃,送進去自己就省心很多。

結果,焦慮的她拖著兒子又面試了好幾個學校,最後去了一個很遠的學校,孩子每天上學放學路上就要1個多小時,加上密密麻麻的課程安排和課外輔導,孩子剛上一年級時已經開始厭學,時不時裝病在家,不肯去學校。

其實,名校情結,無非是三種心理在作怪:

攀比心理:

別人孩子進得,憑什麼我家娃進不得?畢竟孩子的未來和成長到底如何是個未知數,要好多年才見分曉,但我這面子可是一點都不能少啊。

補償心理:

我平時那麼忙,哪有空陪孩子啊,還是多花點錢,算是彌補一下孩子吧。萬一孩子成績不好,我也能心安理得的告訴ta:“我給你花了這麼多錢上了這麼好的學校了,還讀不好書,自然是你的問題。”

從眾心理:

大家都說這個學校好,那肯定好。我自己也不願花時間去研究,反正就去最熱門的就對了。去不了?去不了我就焦慮啊,然後回家懟我老公沒用唄。

我之蜜糖,彼之砒霜。別人叫好的學校,未必真好,更未必適合自家孩子。

給孩子挑學校,應從孩子自身情況(愛好,興趣)和家庭情況(遠近、經濟能力和未來發展方向)出發,找尋各方面適合的學校,而非認准某一兩所名校,非去名校不可。

2選好學校,家長就省心了

很多父母,堅持要挑名校的一個不太好意思說出口的原因是:上了名校,老師好,那麼家長我就可以輕鬆了……

然鵝,您想多了……越是名校,對父母的要求越高,從入學面試開始,面試孩子,也面試父母的能力。入學後,親子活動,家校互動,手工勞動……不多說了,絕對能提升各位父母的動手能力,祝各位家長好運。

學校教育無法取代家庭教育,教育孩子,絕不只是學校老師的任務。過去十多年來,我還沒見過,父母甩手不管,孩子的教育依然棒棒噠的先例。

父母如果天真的認為,進了名校,自己就不用操心了。那麼,進入學校後,你的心理落差會很大。學校和老師,是你教育孩子的隊友;而不是孩子教育的接盤俠。

升小學,牽扯著無數爸媽的牽掛,它不僅影響著孩子的前途,更在每天關係著孩子的成長。

正是它的重要性,讓很多爸媽陷入不理性的誤區。因此家長們一定要提前做足“功課”,畢竟它關係到孩子人生求學的起點。

小學的規矩較之幼稚園是比較多的,比如說,上幼稚園時,小孩子可以隨意地走動、說話什麼的,但是在小學課堂上,孩子們卻只能安靜地坐好聽講,孩子會容易產生一種挫折感。

因此,在小孩上小學之後,孩子要會做的事情就會多了很多:

比如小孩讀幼稚園,遲到對於他們來說,並不是很嚴重的事,遲到了也就遲到了,沒有什麼。但是,上小學就不一樣了,要按時上學。

這樣一來,家長每天都要早起為孩子準備各種各樣上學需要用到的物品,早餐,儘量送孩子上學。

孩子自己也要學會,能自行處理上廁所、盥洗;能獨立用餐,會正確使用筷子、調羹;會從飲水機接水喝;會系鞋帶;知道飯前便後,體育活動後要洗手;知道身體不舒服要和老師說;能幫助家長做些力所能及的事情。

同時,在社交方面,孩子還要學會能結交新朋友,願意跟陌生人交流,打招呼;能正確書寫自己的姓名;知道家裡的聯繫電話等。

換個角度說,家長也要準備好開始參加家長會,以及老師打到家裡來的電話、家長之間的交流等等新的情況,所以,家長的角色也變成了“孩子同學的爸媽”,需要對各種新問題做足準備。

為更好的學校做準備

大多數的爸媽都會選擇給孩子就近入學,但目前有越來越多的家長打算讓孩子上私立學校。那麼在選擇學校的時候,家長們應該避免哪些誤區呢?

1別人上名校,我也要去

這個坑,不少媽媽都會踩,而且特別容易焦慮,心理防線一戳就破。

我認識一個媽媽,本來已經定了去家附近的一所學校。但是被朋友們幾句話就唬得無比焦慮:不能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XX學校是名校,抓得很緊,老師很嚴格,還有各種培訓班,學習氣氛濃,送進去自己就省心很多。

結果,焦慮的她拖著兒子又面試了好幾個學校,最後去了一個很遠的學校,孩子每天上學放學路上就要1個多小時,加上密密麻麻的課程安排和課外輔導,孩子剛上一年級時已經開始厭學,時不時裝病在家,不肯去學校。

其實,名校情結,無非是三種心理在作怪:

攀比心理:

別人孩子進得,憑什麼我家娃進不得?畢竟孩子的未來和成長到底如何是個未知數,要好多年才見分曉,但我這面子可是一點都不能少啊。

補償心理:

我平時那麼忙,哪有空陪孩子啊,還是多花點錢,算是彌補一下孩子吧。萬一孩子成績不好,我也能心安理得的告訴ta:“我給你花了這麼多錢上了這麼好的學校了,還讀不好書,自然是你的問題。”

從眾心理:

大家都說這個學校好,那肯定好。我自己也不願花時間去研究,反正就去最熱門的就對了。去不了?去不了我就焦慮啊,然後回家懟我老公沒用唄。

我之蜜糖,彼之砒霜。別人叫好的學校,未必真好,更未必適合自家孩子。

給孩子挑學校,應從孩子自身情況(愛好,興趣)和家庭情況(遠近、經濟能力和未來發展方向)出發,找尋各方面適合的學校,而非認准某一兩所名校,非去名校不可。

2選好學校,家長就省心了

很多父母,堅持要挑名校的一個不太好意思說出口的原因是:上了名校,老師好,那麼家長我就可以輕鬆了……

然鵝,您想多了……越是名校,對父母的要求越高,從入學面試開始,面試孩子,也面試父母的能力。入學後,親子活動,家校互動,手工勞動……不多說了,絕對能提升各位父母的動手能力,祝各位家長好運。

學校教育無法取代家庭教育,教育孩子,絕不只是學校老師的任務。過去十多年來,我還沒見過,父母甩手不管,孩子的教育依然棒棒噠的先例。

父母如果天真的認為,進了名校,自己就不用操心了。那麼,進入學校後,你的心理落差會很大。學校和老師,是你教育孩子的隊友;而不是孩子教育的接盤俠。

升小學,牽扯著無數爸媽的牽掛,它不僅影響著孩子的前途,更在每天關係著孩子的成長。

正是它的重要性,讓很多爸媽陷入不理性的誤區。因此家長們一定要提前做足“功課”,畢竟它關係到孩子人生求學的起點。

相關用戶問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