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3歲前寶寶打人,大人會不會管是關鍵!

OK一直比較靦腆文氣, 從來不會主動攻擊別的小朋友, 但幾個月前的某一天, 因為我阻止他去拿桌上的瓶瓶罐罐, 他居然沖過來, “啪”地朝我腿上打來, 嘴裡還喊著“臭媽媽”。

雖說只是這麼撩了一下, 我心裡還是很震驚的, 這還是我那個溫和的兒子嗎?當時我有些生氣, 蹲下身直視著他的眼睛, 有力地抓著他的小手固定住他, 嚴厲地說, “媽媽不讓你玩小瓶子, 你不高興是嗎?那你可以告訴媽媽, 但不能打人!”OK見我這麼嚴肅, 有些慌張, 憋了一會兒, 哇得哭了……

來不及整理思緒, 下意識的處理方式雖說尚可, 但自覺不是最妥帖。

Advertisiment
那天夜裡我和好友港大教育心理學博士范老師就此好好探討了一番。 她笑我:“你知道啊, 0-3歲孩子打人太正常了, 只是對於你兒子來說, 那有些狀況外, 所有一下子大腦空白了吧!”

真的是, 攻擊衝動是每個人與生俱來的, 在0-3歲間, 孩子的自我控制能力還沒有得到很好的發展, 所以經常出現打人、推人、咬人的情況, 這都不是問題, 爸媽的引導才是大問題。

三歲前3個階段寶寶打人原因不一樣

0-12個月

不到1歲的孩子的打人、推人行為往往不是有意的, 這些行為在他們眼裡可能和其他活動中愉快的遊戲沒什麼差別。 很多時候, 他們只是在想要搞清楚自己的小手小腳可以做點什麼, 這是他們正常的學習和發展過程。

Advertisiment

12-24個月

這個年齡的孩子開始發展自我意識, 開始瞭解“我”和“你”之間的區別, 自主意識發展得比較快, 但語言能力還跟不上。 他們有很多需求, 卻不知道如何用語言表達, 急了的時候就容易訴諸肢體力量。 而且這個時候ta還沒有辦法很好地理解自己的行為和後果的關係。

24-36個月

這個時候孩子的語言能力逐步發展, 開始能夠在一定程度上表達自己的需求, 但還需要我們一定的説明。

OK當時就屬於有自己的需求, 但情急之下, 也還說不清楚, 就直接打我來表示了抗議。 他的小手勁道很足!我那麼生氣, 只是因為他平時很講道理, 突然有了反差。

但事實上, 打和拍, 3歲以下的孩子有時候是分不清的, 他們還沒法很好地控制自己的力量。

Advertisiment
所以, 我們也要告訴孩子, “你像我這樣輕輕地拍, 很溫柔的, 對……”“輕輕拍是可以的, 但是打就會痛”。

四個策略讓孩子改掉打人的習慣

因為1歲前孩子打人大多是不經意的, 所以我們也只需要用一兩句簡單的話告訴ta這不可以, 然後用其它東西轉移注意力就好。

比如當孩子打我們、扯我們頭髮的時候, 給ta一個玩具, 讓ta的手有事可做。 或者當孩子喜歡“練習”手臂揮動的動作時, 給ta一個軟墊。 或者給孩子其它的東西玩、去看看窗外、去樓下轉轉等。

但是1歲之後, 就需要我們一些合適的引導了, 不同情況下的不同策略和方法分享給到你。 要知道, 孩子的情緒本身不是問題, 表達情緒的方式才是問題。 所以我們要做的是理解孩子的情緒,

Advertisiment
幫助他們找到合理的可替代的表達方式。

1、幫著孩子命名情緒

事實上, 要解決“打人”, 就是讓他們有個正確的途徑去把一些負面的情緒排解掉。 比如先說出來, 這一點我在OK很小的時候就開始引導了。 所以在OK打我, 我一時間有點大腦空白, 本能還是記得跟OK說, “我看得出來你不高興了, 你很生氣。 ”這一點很簡單, 但足夠有用。 因為孩子可以感受到你理解了他們的情緒, 也能從中學到如何用語言而不是用手來表達自己的情緒。

2、幫助孩子學會表達

孩子差不多到了三歲, 掌握了一定的語言後, 我們該時不時和他們交流。 如果在和小夥伴發生衝突後, 我們可以試著教教他們表達。

“比如下次樂樂搶你的小車時, 你就可以說:樂樂,

Advertisiment
這是我的小車, 請把它給我;

當你想和其他小朋友玩時, 你可以問他們“你願意和我玩會嗎?

你可以告訴小禎:你坐得太近了, 我不喜歡你碰到我的頭髮。 ”

這些表達方式對寶寶看似有些難度, 但是我們說著說著, 他們就會運用上。

3、關心被打的孩子

有一種情況特別想說, 有些寶寶會發現平時很少受到爸爸媽媽的關注, 但是只有在打人的時候, 爸爸媽媽才會花很多時間關注ta。 這也會強化他們的打人行為。

針對這種情況, 講道理的效果就不大了。 這個時候我們應該用簡單地用一兩句話說明打人的後果後, 就把注意力放在被打的孩子身上。 我們可以對被打的孩子表示關心、同情。

這一策略就是清楚地告訴孩子“打人不會受到關注”這個資訊外, 還很好地在孩子面前示範了同理心,這對孩子情緒能力的發展是非常有幫助的。

4、幫著一起找到生氣時的替代策略

我們也可以用枕頭和坐墊在角落做一個“平靜的小窩”,放些孩子喜歡的玩具、書等,告訴孩子生氣得不得了時,可以去那裡休息一下,讓自己平靜下來。對於有一定語言表達能力的孩子,我們可以和孩子一起畫一張生氣的臉、撕報紙什麼的,幫助孩子學習以一種健康的、不傷害他人的方式來管理自己的情緒。

兩種錯誤的方法一定要規避 1、嘴上說“不要打人”,表情是嬉鬧的

千萬不要孩子打我們的時候,嘴上說,“寶寶,你不能打人”。但表情上卻是高興的、很享受這樣的互動,“你這個小壞蛋。”這往往給孩子傳達混亂資訊,讓他們感到困惑,沒法區分打人是對的還是不對的,有可能會從我們的表情中判斷這樣做是被支持的。

2、面子上掛不住,羞辱或嚴厲懲罰

看到孩子打別家孩子,有點不好意思,就當著別人說,“你這個壞孩子,媽媽不喜歡你了”,或者也去打他一下,要知道小小的他們早有了大大的自尊心,這樣無疑會增加孩子恐懼或焦慮,你打他也是一種不好的示範作用,如此他們打人行為的情緒沒法得到排解,會出現更多的問題行為。

當孩子打人時,我們往往會生氣、尷尬或者緊張,這些情緒都很正常,但是要提醒我們自己,不要在一個情緒極其激烈的情況下去管教孩子,就比如我告訴了OK,我瞭解到他生氣了,他可以表達但不能打人,這做得很對。

但有一點,我忘記控制了情緒,當時著實有些懊惱和憤怒,OK顯然有點被嚇到,要知道他不高興的情緒,還沒過去,又目睹了我的小小失控,這樣的效果一定是有所減弱的。

所以當爸媽的我們一定要記住,當我們在教育孩子控制情緒的時候,永遠要首先學會控制自己的情緒,這是最好的表率。

還很好地在孩子面前示範了同理心,這對孩子情緒能力的發展是非常有幫助的。

4、幫著一起找到生氣時的替代策略

我們也可以用枕頭和坐墊在角落做一個“平靜的小窩”,放些孩子喜歡的玩具、書等,告訴孩子生氣得不得了時,可以去那裡休息一下,讓自己平靜下來。對於有一定語言表達能力的孩子,我們可以和孩子一起畫一張生氣的臉、撕報紙什麼的,幫助孩子學習以一種健康的、不傷害他人的方式來管理自己的情緒。

兩種錯誤的方法一定要規避 1、嘴上說“不要打人”,表情是嬉鬧的

千萬不要孩子打我們的時候,嘴上說,“寶寶,你不能打人”。但表情上卻是高興的、很享受這樣的互動,“你這個小壞蛋。”這往往給孩子傳達混亂資訊,讓他們感到困惑,沒法區分打人是對的還是不對的,有可能會從我們的表情中判斷這樣做是被支持的。

2、面子上掛不住,羞辱或嚴厲懲罰

看到孩子打別家孩子,有點不好意思,就當著別人說,“你這個壞孩子,媽媽不喜歡你了”,或者也去打他一下,要知道小小的他們早有了大大的自尊心,這樣無疑會增加孩子恐懼或焦慮,你打他也是一種不好的示範作用,如此他們打人行為的情緒沒法得到排解,會出現更多的問題行為。

當孩子打人時,我們往往會生氣、尷尬或者緊張,這些情緒都很正常,但是要提醒我們自己,不要在一個情緒極其激烈的情況下去管教孩子,就比如我告訴了OK,我瞭解到他生氣了,他可以表達但不能打人,這做得很對。

但有一點,我忘記控制了情緒,當時著實有些懊惱和憤怒,OK顯然有點被嚇到,要知道他不高興的情緒,還沒過去,又目睹了我的小小失控,這樣的效果一定是有所減弱的。

所以當爸媽的我們一定要記住,當我們在教育孩子控制情緒的時候,永遠要首先學會控制自己的情緒,這是最好的表率。

相關用戶問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