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12個護理小貼士幫早產兒早日趕上足月兒

胎齡在37足周以前出生的活產嬰兒稱為早產兒或未成熟兒。 其出生體重大部分在2500g以下, 頭圍在33cm以下。 其器官功能和適應能力較足月兒為差者, 仍應給予早產兒特殊護理。 凡因胎盤功能不足等因素而出生體重減輕到該胎齡正常體重第10百分位元以下或較平均數低兩個標準差以下者稱為小於胎齡兒(小樣兒, 成熟不良兒)。 亦把出生體重2500g以下的統稱為低體重兒, 把出生體重低於1500g者稱為極低體重兒, 其中都包括早產兒和小於胎齡者。


早產寶寶的護理要點

早產兒由於組織器官發育不成熟, 功能不全,

Advertisiment
生活能力差, 抵抗力低, 因此要加強對早產兒的護理。 早產兒出院回家後, 首先要保溫。 早產兒居住的室溫一般應保持在24-26℃, 濕度保持在55-65%。 其次, 由於早產兒免疫功能低下, 易感染, 因此要積極預防感染。 家中有呼吸道、皮膚、消化道感染者不要進入早產兒的房間, 以防交叉感染。 母乳是早產兒的首選食品。 因母乳中所含蛋白質、脂肪、糖的比例適當, 富於必須氨基酸, 尤其是早產兒所必須的胱氨酸、牛磺酸較高, 而對中樞神經系統有不良作用的苯丙氨酸和酪氨酸較低。 早產兒體重越小, 胃容量越小, 故應採取多次少量餵養的方法, 縮短間隔時間。 研究發現, 早產兒比足月兒生長發育快, 一般到2歲時體重、身長可與同年齡的足月兒近似,
Advertisiment
個別體重過低者, 遲到4歲才能相近。

對於胎齡小樣兒也要注意保溫, 預防感染。 此外, 由於胎齡小樣兒體重雖少但胎齡較大, 故基礎代謝率較高, 熱量需要多, 胃容量相對大, 吸吮力強, 因此奶量可適當多些。 研究發現, 胎齡小樣兒到3歲時其體重身長發育仍比足月兒低。 因此對胎齡小樣兒或足月低體重兒更應加強營養。

由於早產兒出生時發育不成熟, 因此, 在家庭護理中一定要立足這一情況悉心照料。


早產寶寶的護理要點

1.由於孩子吸吮力氣不足, 應耐心餵養:一般出院初期, 一次餵奶多是需要30-40分鐘。

2.剛出院回到家的寶寶, 頭兩三天內, 其每餐的餵食量先維持在醫院時的原量不必增加, 到適應家裡的環境後再逐漸加量,

Advertisiment
因為環境的變遷對幼兒的影響是蠻大的, 尤其是胃腸的功能。

3.餐多量少及間斷式(每吸食一分鐘, 將奶瓶抽出口腔, 讓寶寶順順呼吸約十秒鐘, 然後再繼續餵食)的餵食方式, 可減少吐奶發生及呼吸上的壓迫。

4.可餵食早產兒奶粉, 以促進消化及增加營養吸收。

5.早產兒對溫度及變遷亦是很敏感的, 所以要注意體溫的保持及溫度的衡定性以免致病。

6.定期回醫院追蹤檢查及治療:如視聽力、黃疸、心肺、胃腸消化、及接受預防注射等。

7.保持與新生兒醫生密切的聯繫以便隨時能諮詢。

8.熟練幼兒急救術, 如吐奶、抽搐、膚色發紺時的處理、以備不時之需。

注意事項

1.與早產兒玩耍時, 動作要慢, 要輕, 不要經常用新玩具、新面孔包圍他。

Advertisiment
不要過分刺激早產兒。

2.留意早產兒的反應, 如他頭部轉向, 或不再注視你時, 就表示他已“夠”了, 這時, 應停止與他玩耍。

3.要注意室內溫度, 因為早產兒體內調節溫度的機制尚未完善, 沒有一層皮下脂肪為他保溫, 失熱很快, 所以保溫十分重要。

4.晚上又黑又靜, 早產兒可能不習慣, 可亮夜燈及播放育嬰音樂, 以助早產兒適應環境。


早產寶寶的護理要點

5.早產兒喜歡被繈褓裹起來, 注意繈褓料子一定要柔軟無刺激性, 頭部絕不能包起來。

6.早產兒由於呼吸系統未發育完善, 對空氣污染物十分敏感, 所以嬰兒房必須空氣潔淨, 禁止吸煙。

7.嬰兒床上用品及嬰兒室內傢俱的顏色都不宜過鮮、過明亮, 以免對早產兒過分刺激。

8.如果早產兒能吮吸,

Advertisiment
就讓他吸奶嘴, 這樣可以協助他發展口腔活動技能, 而且也可以給予他一定的安全感。

9.最重要的一點是:要留心你孩子特殊的需求。 一般規律不一定完全適合他的需要。 你必須“聽他指揮”, 千萬別強加於他。

早產兒父母必修:發育評估

醫生建議家有早產兒的父母, 應從孩兒一出生就開始注意觀察、瞭解早產兒的動作、智力發展, 以便在問題出現時可以求醫, 作出適時的補救, 將傷害減至最輕。 然而, 父母必須謹記的是, 早產兒的心智發展, 必須以矯正年齡來評估(矯正月齡=出生後月齡-(40-出生時孕周)/4)。 例如:孕周只有32周的小寶寶, 現已出生3個月, 他的矯正月齡=3-(40-32)/4=1個月。 這時可將孩子的身高、體重和頭圍與正常嬰兒生長曲線表中1月齡進行比較。 矯正月齡使用到孩子滿24個月(2歲)時。所以小編建議父母要做好寶寶的生長記錄,這樣就自然不會錯過寶寶的發育評估啦。

矯正月齡使用到孩子滿24個月(2歲)時。所以小編建議父母要做好寶寶的生長記錄,這樣就自然不會錯過寶寶的發育評估啦。

相關用戶問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