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有宝宝网

哪些事件令寶寶內心恐懼


害怕和恐懼是人本能情緒,這樣的本能情緒從開始出生就與生俱來了,媽咪們在照顧寶寶的時候要注意避免這幾個寶寶最恐怖事件發生。


哪些事件令寶寶內心恐懼

恐懼事件一、怕打針

對寶寶而言,打針算是一件最實實在在的痛苦事。那小小的針頭戳進皮膚的一刹那,幾乎所有的寶寶都會放聲大哭。從此他只要一看到針管、針頭,甚至看到穿白大褂的醫生和護士,都會感到無比恐懼。其實這種恐懼的根源一方面來源於肉體的疼痛,一方面來源於對冰冷的針管和陌生事物的恐懼。

趕走恐懼:寶寶害怕疼痛害怕打針是很正常的現象,但是父母可以適當減少寶寶的這種恐懼。比如可以買一套醫生的玩具送給寶寶,玩具裡有聽診器、體溫計、針頭、針管,然後告訴寶寶,當他心愛的玩具娃娃生病時,他可以自己動手給娃娃量體溫,聽心跳,打針。讓寶寶在遊戲中接受和熟悉這些醫療器械,減少因陌生而加劇疼痛的恐懼感。

恐懼事件二、怕和媽媽分離

這個階段的寶寶會特別害怕和媽媽分離,有的寶寶會因媽媽短暫的離開而哭鬧不停。這是因為在這個階段,母親和寶寶之間還沒有完全建立安全的依戀關係,寶寶總是擔心媽媽一走就不會再回來了。而且媽媽不在身邊的時候,寶寶也會覺得不安全,因此會出現恐懼的情緒。和媽媽建立了安全依戀關係的寶寶,在媽媽離開時,分離性焦慮和恐懼明顯減輕很多。他們知道媽媽會回來,在媽媽離開期間會做自己有興趣的事情。

趕走恐懼:解決寶寶這一恐懼的關鍵在於建立安全的親子依戀關係。比如,嬰兒期的媽媽要及時關注寶寶,對寶寶的需求(因為還未發展語言,所以一般以哭來表示各種需求)要及時滿足,而且要盡可能多地給寶寶擁抱和愛☆禁☆撫,增強母子感情和寶寶對媽媽的信任感。寶寶一歲後,媽媽在離開前要事先跟寶寶說明,而且儘量在許諾的時間內回到寶寶身邊。在學齡前也可以訓練母子分離,比如一開始先短時間分離,然後再逐漸拉長分離時間,但注意也要在向寶寶保證的時間內回來,增強寶寶的安全感。

恐懼事件三、怕陌生人

一歲半左右的寶寶就可以分辨父母、家人和陌生人了。寶寶對陌生人普遍有恐懼感,因為新奇陌生的人和物對寶寶也是一種刺激,而不同的場合、不同個性氣質的寶寶對陌生人會有不同的表現。一般膽小內向的寶寶會比較害怕陌生人,以及在不熟悉的場合或者熟悉的人不在身邊時,寶寶面對陌生人會不知所措,於是就會通過哭泣和躲避來發洩自己害怕、害羞的情緒。

趕走恐懼:如果家中有客人來訪時,可以事先告訴寶寶有客人要來,讓寶寶有個心理準備。對嬰兒與陌生人的接觸保持警覺,盡可能抱著寶寶、與寶寶有部分身體接觸或者出現在寶寶的視線範圍內,以增強寶寶的安全感,這樣寶寶才可能對陌生人產生興趣並做出願意接觸的姿態。

恐懼事件四、怕較大的噪音

嬰兒在早期會比較害怕聽到噪音。如果聽到打雷聲、鞭炮聲、警笛聲等,嬰兒會被驚醒甚至哭泣。這是因為1-6 個月的嬰兒對聲音是比較敏感的,較大的噪音會使嬰兒產生恐懼。

趕走恐懼:嬰兒因為噪音刺激而哭泣時,父母應馬上抱起他(她),給予足夠的安撫,而且要避免連續讓嬰兒接受令他們恐懼的噪音繼續強化。當寶寶長大一些後,為了消除寶寶對較大噪音的恐懼,可以一一給寶寶解釋各種 較大強度的聲音,如雷聲、汽車警報聲等等,並用溫柔的話語安撫寶寶,鼓勵他,並不時讓寶寶接觸這些聲音,消除因為陌生感而引發的恐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