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有宝宝网

童裝違規五大亂象 大牌問題絡繹不絕

近期童裝問題頻出,多個地方工商部門對兒童服裝抽檢發現,很大一部分的被抽檢童裝不合格,部分地區兒童服裝不合格率甚至超過七成。

童裝違規五大亂象

市場上童裝問題多,除了消費者無法通過肉眼直接判斷的甲醛超標、PH值超標等問題外,就連最基本的產品標識都存在諸多問題,以致消費者在購買時感到無所適從。就目前而言,下面的這五大亂象最為常見。

1、新標實施兩年仍存舊標

紡織產品的新國標實施已有兩年多,但如今走進批發市場,仍然可以找到執行2003年舊版標準的童裝。除了批發市場,不少街頭小店也存在這種現象。另外,還有的童裝品牌或許認識到應該執行新的標準,就將童裝標識牌上的“GB18401-2003”中的“2003”直接用簽字筆塗改成“2010”。

2、標籤上缺少有效資訊

相比一些產品尚且還標注了執行的是何種安全技術類別標準的服裝而言,還有很多童裝根本就沒有標注應該標注的資訊。有些童裝標籤上僅僅注明“一等品”和價格資訊,或者只標注衣服的顏色尺寸,但是根本沒有標注“嬰兒用品”及“A類”的標識。有意思的是,還有商家乾脆掛了模棱兩可的標籤,比如,標籤上印著“GB18401A/B”,A、B兩類同時標注,消費者無所適從。銷售人員則表示,這是外貿轉內銷的童裝,所以沒有標識,沒有品牌和生產廠家。但小編要很嚴肅的告訴大家,這樣的做法是不合格且不安全的!

3、網售童裝標準缺位

如今網購已然成為家常便飯,上淘寶輸入“嬰兒服裝”,一搜就有4.04萬件寶貝,其中有大批嬰幼兒童裝淘寶店家在宣傳頁面中並未明確標出符合新國標的證據,你若問客服其產品是否符合“GB18401-2010A類”標準時,大多數客服的回答也含糊不清。網站上打著“外貿進口”“韓國童裝”“面料純棉(95%及以上)”等招牌吸引買家,不過其不但無法出示符合新國標的證明,且在尺碼標注的方式上如“6碼”“7碼”,顯然與國標中要求的“身高/腰圍”標注方法不同。家長們在網購服裝是也得多留心。

4、大品牌也成問題

如果說批發市場、街邊小店、電商管道出現不合格的嬰幼兒服裝是意料之中的事情的話,那麼國際大牌直接違規則令人愕然。

在西單大悅城H&M店,記者發現,這裡銷售的一款型號為90/56(身高/胸圍)的上衣,沒有“嬰幼兒用品”的字樣,同時標稱為B類。

在新街口新華百貨優衣庫門店,記者發現一款上裝標注型號為“80/48”的內衣也是直接標注為“B”類,且標籤上關於執行標準是手寫的。

除了生產企業,在大型零售商沃爾瑪,記者發現其銷售的一款女嬰棉衣,型號標注是“100/50”,標籤標注是嬰幼兒用品,但是同款不同型號的產品標籤上原有的“A”類字樣被塗改液抹去,卻又找不到其他等級字樣。

5、嬰幼兒和兒童界限模糊

現實生活中還有一些2歲多嬰兒身高長得快而不得不選擇100公分以上的服裝的情況,但是100公分以上的童裝按國標規定可執行非A類安全指標,這就讓媽媽們擔心,產品中的危害物含量是否可能給尚是嬰幼兒的孩子帶來傷害。

一些精明的企業顯然沒放過這種商機。比如,型號為110/56的“兒童針織上衣”,其標注執行的安全技術標準為B類,但是其又稱適合2-4歲的孩子。類似這樣標注的衣服很多,包括H&M外,ZARA等也有這樣的標注。雖說這樣的標注並沒有違法,但不免讓人覺得鑽了空子,家長在給孩子嗎選擇童裝時儘量選擇應選擇A類,安全性上,A類是最高的。

只有A級可供嬰幼兒穿

國家紡織製品品質監督檢驗中心副主任郭文松介紹,按照新國標,服裝可分為A、B、C三個安全級別,明確只有A類產品可供嬰幼兒穿著;直接接觸皮膚的服裝應符合B類產品的技術要求,非直接接觸皮膚的服裝應符合C類產品技術要求。但後二者如果是嬰幼兒服裝的話,也必須達到A類產品的技術要求。

不同級別也意味著對一些有害物指標的限量完全不同,A級最嚴,如對甲醛的要求,A級的標準是≤20mg/公斤,而B類則是≤75mg/公斤,C類為≤300mg/公斤。

如何選童裝?專家來支招

1、看吊牌標籤

消費者要對強制性國標有一定的瞭解,如果吊牌的標注都不合乎規範,那麼初步判定就不能選購。

2、聞味道

要特別注意一些紡織製品中散發出的特殊氣味,如黴味、汽油和煤油味、魚腥味等,特別是新打開包裝的那些,這表明紡織品上有過量的化學藥劑殘留。

3、先洗後穿

買回新衣服,特別是直接接觸皮膚,不管價格高低,都應該先洗後穿,再在陽光下進行晾曬,假設pH值超標的話,清洗會非常有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