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有宝宝网

不做阻礙孩子成長的“背包客”!

幫孩子貼“懶惰”、“教不會”的標籤很容易,但大人很少會回頭去想:是不是自己“不會教”或“懶得教”。如白紙的小孩,到底是如何學會依賴和懶惰?

不管在超市、公園、或是學校,你總會看到那一、兩歲的小孩,像有不可抗拒的驅力支使著他們,他們孤注一擲的想要自己走、自己推車、自己穿衣、自己吃飯、自己畫畫……既然這麼小的孩子,凡事都想自己來,其實表示人天生就具備著勤勞的本質。勤勞,能使個體更適應環境,更有利生存。但在學校或公共場所仔細觀察,你不難發現,不少才三、四歲的幼兒,就已經開始表現凡事依賴他人、很快就放棄的無助、甚至懶惰的行為。這是怎麼回事呢?

事實上,沒有“教不會”的孩子,卻有“不會教”的大人;沒有天生“懶惰”的孩子,卻有“懶得教”的大人。而這個“懶得教”,並不代表不愛孩子,只不過可能是沒時間、太費事、不忍心……等你我都很熟悉的理由。

但這個懶得教,會讓孩子養成依賴的習慣,慢慢轉成懶惰,讓孩子錯失學習解決問題的能力。

1、“讓我來”媽媽造就“你去做”小孩

五歲的小單,從上學的第一天開始,媽媽抱他進門,幫他提書包。要換室內鞋時,小單只要負責把腳抬起,媽媽就負責幫他換鞋。放學時,小單的工作,就是一看見媽媽來了,就把背包丟在地上;媽媽的工作則是撿起背包,幫他提著。

我問小單為什麼不自己拿?他說那是媽媽的工作,書包好重,他不想提。其實這個媽媽,不只提小單的書包,也提小單八歲哥哥的。我問媽媽為什麼不堅持讓孩子自己做?她說孩子還小,想讓他們有充足的精神,回家以後可以多看書、多做幾題數學,他們是很聰明的孩子。但小單在學校的表現,真的很聰明嗎?

是的,小單是唯一一個五歲就把九九乘法背得滾熟的孩子,但有好長一段時間,他無法自己穿外套、穿雪裝、整理午餐桌。他總是試了幾下後就放棄,然後等著老師來幫忙 。他能念二年級孩子的書,卻無法自己想辦法剪圖形、黏造型。他的手指頭像是不聽使喚的管家,弄得他這個做不成、那個也做不完,所以他總是說:“我不會,請幫我。”超齡的數學表現和閱讀能力,並沒有讓這個孩子快樂、沒有讓這個孩子擁有自信。

2、無能基礎+依賴習慣→孩子懶惰性格成形

小單缺乏生活自理的能力,讓他變成了自己的負擔,他相信自己不會做,他確信別人必須幫他做,所以他只好總是依賴他人。慢慢的,依賴成了習慣。而習慣,會像是織布機一樣,慢慢織成了“懶於行動”、“惰於嘗試”、“都是別人造成的”行為舉止、思考模式、甚至是人格的一部分。你我周遭都有懶惰的大人,而那些大人在還是小小孩時,可都不是懶惰的孩子喲。

3、做家事,孕育自信也滋養出想辦法的能力

反觀七歲的小德,他的爸媽雖然離婚了,但不管是誰帶這個孩子來上學,從上學的第一天起,他們就讓他自己提書包、換室內鞋。學習照顧自己、幫忙做家事,是小德家庭環境的重要價值。來到學校,同樣的,他不但很擅長照顧自己,更把這樣的能力,運用到照顧環境。換句話說,他很會“做家事”,而擁有這樣的能力,重要嗎?

培養幼兒的自理能力,會孕育孩子對他自己的信任;從小教孩子做家事的經驗,會實實在在的滋養孩子解決問題的能力和動機;從生活中習得的習慣和態度,會像是織布機一樣,慢慢的織成了個人的行為舉止、思考模式、甚至人格的一部分,深深影響一個人的一生。懶得教的孩子最終只會養出一個生活自理能力差,依賴他人的懶惰小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