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有宝宝网

家裡的熊孩子又不聽話了,該不該打呢?

寶寶從2歲開始,爸爸媽媽可能就會發現孩子慢慢變得淘氣了,有了自己的小主意。“不聽話”的孩子真的成為了很多爸爸媽媽心中的一大煩惱。那麼,究竟孩子為什麼不聽話?孩子不聽話該不該打?孩子不聽話怎麼辦呢?

孩子為什麼不聽話

1.運動能力的發展

寶寶的身體活動能力逐漸成熟,異常渴望擴大自己的獨立活動空間,因此不斷地去獨立嘗試做新的事情。這時,很多媽媽對寶寶的行為會加以阻攔和限制,使寶寶產生不滿情緒,自然就跟媽媽對著幹了,所以“不聽話”。

2.自我意識發展

寶寶兩歲以後,自我意識開始發展,活動的自主性和積極性有所提高,加上他開始意識到了“我”的力量,因而什麼事都想參與,但這種表現往往與你的規範相抵觸。如果你把自己的意願強加到他身上,他就會反抗,進而產生挫折感,時間一長就變得越來越“不聽話”。

3.好奇心得不到滿足

寶寶好奇心強,對什麼都要摸摸碰碰。如果你不理解這種好奇的探索心理,認為寶寶是在胡鬧、調皮而限制他的行動,甚至訓斥、打罵他,很容易引起寶寶不滿,“不聽話”就由此而生了。

孩子不聽話該不該打?

儘管打孩子會帶來很多不好的影響。但是有會出現不得不通過體罰來教育孩子的情況,不少家長會因為一時生氣而打孩子。家長要學會掌控住情緒,儘量避免打孩子,可以借小朋友不聽話帶來的自然後果來教育他。

1.儘量控制自己不打孩子

最好的狀態就是不要體罰孩子。如果孩子犯錯了,家長不要一時衝動就打孩子,因為如果打孩子往往會有反效果。可以將內心不滿的真實感受告訴孩子,例如對孩子說:“你的做法讓我很失望!”“我現在真的很難過!”。不僅能夠讓自己的心情平復,而且可以讓孩子換位思考,自我反省。

2.用自然後果懲罰孩子

當孩子犯錯的時候,不用過於批評孩子,而是讓孩子自己來承擔他的錯誤所帶來的後果。如果孩子還小,家長可以教會孩子如何修正錯誤。例如,將果汁打翻了不能喝了,孩子還需要清理地上的果汁。孩子可以從中瞭解到自己的錯誤造成怎樣的影響,也會深刻反省,避免今後再犯這樣的錯誤。

3.用間接的方式懲罰孩子

家長不必過分追究孩子犯的小錯誤,而是通過給孩子警告的眼色、縮短孩子看電視的時間等方式來讓孩子吸取教訓。例如,孩子沒有整理房間就沒收孩子的零食。家長最好明確告訴孩子今後應該怎麼做,需要達到什麼樣的保准,表達對孩子的期望。

4.打孩子時不要情緒化

多次警告後,孩子仍然我行我素,家長需要平復自己的情緒,沉著應對。如果情緒失控的時候打孩子,不僅不能讓孩子認識到自己的錯誤,而且孩子會感覺內心受到傷害。在這個時候,孩子注意到的是父母憤怒的情緒,而無法認識到自己的錯誤。

5.讓孩子明白自己被打的原因

如果不得不打孩子,需要告訴孩子為什麼會挨打以及打多少下,如果下回犯錯誤應該怎麼做。

不要打得過重,也不要把打孩子當做發洩的途徑,更不要還沒有搞清事情就打孩子。家長打完後一定要告訴孩子“打你我們也很難過”。最重要的是讓孩子知道儘管他做了錯事,但是父母的愛不會改變。打他只是希望他下回不再犯這樣的錯誤。

6.不要打2歲內和6歲後的孩子

小於兩歲的孩子由於各方面發育未成熟,沒有規則意識。這個時候通過打來教育孩子,不僅沒有效果,還會傷害到孩子的心靈。當孩子漸漸長大,不僅自我意識得到發展,自尊心也逐步增強。六歲的孩子已經明白道理,所以家長凡事要將理,切勿隨意打罵。

相關閱讀:寶寶不聽話?如何讓TA乖乖聽話?

孩子不聽話怎麼辦

1.立規則

有時候孩子不聽話,不願與家長配合,是因為他不瞭解或忘記了行為的規則。再一次的提醒孩子,可以讓孩子體會和瞭解,但要注意表情和聲調,不要用喊叫 的方式,要用堅定、溫和的聲調來對孩子說明或提出要求。這時我們家長要切記,在人多的地方講話要小聲點,這樣既不會妨礙別人,也容易讓孩子接受。如上街購 物時,我們可以對孩子說:“我們今天上街是要給奶奶買禮物,其他東西一律不買”。家長在向孩子解釋規則時,應該避免預先就認定孩子不聽話。例如,“你要我 說幾百次,才會聽話”。這會讓孩子更加的任性和固執。

2.作榜樣

年齡小的孩子雖然知道指令和規則,卻很難決定該怎樣做。當他不行動或不接受指令時,我們又以為孩子不聽話。因此,在讓孩子瞭解行動規則的同時,還要指點他(她)怎麼做。例如,書如何擺、玩具怎麼收、坐要怎麼坐、話要怎麼說等等。

3.嚴肅談話

當孩子不聽話時,成人用“責駡”或“處罰”來處理,常常很容易把主觀的氣憤、激動、疲倦、厭煩的情緒滲入行為的處理中,致使孩子的身體感到痛苦不適(體罰),心理產生恐懼,意志遭到壓制,因此很難接受家長長篇大論的說教,反省自己不良的行為,更難以糾正孩子的不當行為了。

此時,如果我們家長與孩子進行“嚴肅的談話”,就會讓孩子心領神會。例如,先暫時停止他(她)的動作或行為,請他(她)到一個角落,好好的跟他(她)談,可能會比大聲責駡和處罰,更能啟發孩子的良知,思考自己的不當行為。

4.耐心糾正

我們常常發現孩子不聽話的原因,大多是由於家長在教育孩子的過程中,犯下一些不同類型的錯誤,長期下來,造成了孩子不良的行為。例如,一些父母認為 孩子小,任性、胡鬧、不聽從吩咐是一種自然現象,長大就會變好或變聽話,孩子的行為是累積的,長期下來就更加的不聽話,甚至出現叛逆的情形。

孩子的行為是累積而來的,好的行為累積就變成好的習慣、好的道德,反之亦然。行為的養成和教育都是長期性的,所以不聽話的行為也需要長時間的糾正與 教育。孩子對人不禮貌或有其他不聽話的行為,父母不能“充耳不聞”,要隨時負起糾正的責任。如果我們缺乏這個耐心,實際上就是在姑息孩子更不禮貌、更不聽 話。

5.共同教育

孩子有很強的社會意識、榮譽感和自尊心。爸爸媽媽可以利用孩子在幼稚園或者小夥伴中,在意他人看法的心理,來糾正他(她)不好的行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