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有宝宝网

傾聽是美好的教育_父母傾聽孩子的好處

養生之道網導讀:

傾聽是美好的教育,在和孩子相處時,要求孩子聽話司空見慣,你傾聽過孩子的話嗎?傾聽是美好的教育,傾聽可以讓你走進孩子的內心世界,家長該如何傾聽孩子呢?下面我們一起來瞭解吧。

1、有時候孩子正在專注地做什麼事,或是正在入迷地看故事書,或是擺弄著手裡的橡膠泥,或是正看電視。

這時,孩子的全部心思都傾注到他所關心的事物上,忘掉了別人的存在,甚至忘了自我。如果這時中途打斷他的活動,讓他去背唐詩或睡覺,不管孩子怎麼請求,都強行把他從自己的世界裡拖出來,那會讓他多掃興啊,即使按照你的吩咐,他不情願地捧起書本,或躺在床上,也是心不在焉,還想著剛才那關妙的故事、精彩的電視。在這種心理狀態下,他興奮的心情靜不下來,轉不到你要他做的事情上,效率也不會高,甚至他還會故意搞壞事情以示反抗。因此,當孩子正迷于圖書、電視或遊戲時,父母可以把原計劃的時間稍微調整一下,等告一段落,孩子緊張、興奮的情緒放鬆以後,再讓孩子去讀書、背詩或休息。這樣孩子就樂於接受你的招呼了。

2、孩子“沒有耳朵”,在於父母的絮叨。

日常父母提醒孩子注意一些生活小事的時候,總是把孩子當成沒有一點獨立性的幼兒,這也不放心,那也不放心,千叮濘萬囑咐。比如吃飯要扶碗,不要挑挑撿撿,不要說笑,不要掉飯粒,不要狼吞虎嚥,不要這不要那,沒完沒了。不管孩子做什麼,父母都不厭其煩地說一通,而且這些話天天說。孩子聽得多了,就顯得不耐煩。其實,這種“沒有耳朵”並不是真沒有耳朵,而是對大人的話聽膩了,不願搭理。這裡當然有孩子的責任,但當父母的也有值得注意的地方。孩子逐漸長大,對周圍世界富有好奇心,什麼都想去探索一番。在這種情況下,父母應該只是重點粼咐一下,除了有危險的,一般不要過多地干預。要允許孩子“跌歡”,不跌幾跤是學不會走路的。按照心理學原理,你過分的干預,孩子就產生逆反心理。往後你說什麼,都從心理上產生一種反感,因此,對孩子教育要適度。

3、當孩子跟父母的意見不一致時,這時的“沒有耳朵”其實是一種無言的反抗。

比如你要求孩子把玩過的東西一定要自己收起來,整整齊齊放好,可他常常還是把東西弄得滿屋子,就若無其事地走開了。這時儘管你說了一遍又一遍,他仍不理睬,直到你動氣發火,他才吸起嘴巴勉強服從。

在這種情況下的父母,應該冷靜分析雙方的意見,即使孩子做的是錯的,也不要強制,而是動之以情,曉之以理,進行引導。例如說:“你不聽媽媽的話,媽媽生氣就不跟你玩了。”你是聽媽媽輕聲說,還是聽媽媽發火大聲責駡你呢?這樣孩子就感到親切,自然願意聽你的話,按你說的去辦。這時大人還應及時表揚,鼓勵他。

傾聽是美好的教育,家長該如何傾聽孩子呢?

1、父母要聽孩子把話說完

有時候,孩子會興沖沖想跟父母談一些事情,想告訴父母自己在幼稚園裡發生的事情,可是,父母都總是忙著做其它的事,要孩子等會兒再說;或者孩子訴說一件委屈的事,父母一聽就發火、責駡孩子。

當孩子還沒把事情說完,父母就打斷孩子,也不去瞭解真正的緣由就責怪孩子,久而久之,親子之間的溝通就會發生問題,孩子會對父母產生逆反心理。

為了緩解親自之間的緊張關係,當孩子跟父母說話時,父母應盡可能放下手頭的工作,先聽孩子把事情說完。聽孩子說活,這能讓孩子覺得父母很在意聽他說話,孩子感到受到尊重和鼓勵,也很願意說出自己的心理感受。

2、父母適當給予分析和建議

想要孩子能夠得到鍛煉和成長,父母要肯花時間、有耐性,做個有修養的聽眾,要用心聆聽孩子的心聲,用心走進孩子的世界。父母要在傾聽中,積極發現孩子的優點,然後對孩子的優點進行發自內心的讚揚。

聽完孩子的傾訴後,家長還要根據自己的閱歷,給予合理的建議。例如,當孩子說起幼稚園裡的某個小朋友上活動課的時候推打了自己,你就要和孩子分析,以後要小心保護自己,同時也不要去傷害其他小朋友。

父母傾聽孩子的好處?

1、父母可以瞭解孩子的心理變化

父母多傾聽孩子的需求,才能多瞭解孩子的情況和想法,不會在自己沒瞭解實際情況前去做錯誤的決定,去發表不恰當的言論。如果父母不傾聽孩子的需求就做決定,會讓孩子覺得父母武斷。

在生活中我們的誤會因為傾聽會變得更加的少,在教育孩子時,因為傾聽會變得更有效率,氣氛變得更加融洽,也可以瞭解孩子的真正想法,察覺到孩子的心理變化。

2、提高孩子的獨立性

孩子被傾聽,他們會覺父母是關注和尊重自己的,讓親子關係更加融洽。父母要鼓勵孩子多述說自己的事情,然後認真傾聽,你會發現,在這個過程中,你會聽到孩子前所未有的想法和一些有建設性的建議。

如果孩子長期被傾聽,會讓孩子覺得自己有提出意見的權利,這樣,遇到事情孩子就會獨立思考,甚至提出解決問題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