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有宝宝网

孩子學步跛行要重視

當孩子的鞋裡進了沙子、腳上起泡或肌肉拉傷時,他就有可能出現跛行。但跛行也有可能是另一些嚴重疾病的症狀,例如骨折、感染或肌肉韌帶拉傷。因此,當孩子出現跛行時,請兒科醫生來為他檢查非常重要,因為醫生可以判斷孩子是否患了嚴重的疾病。有些孩子在剛開始學走路時出現跛行。早期跛行可能由於神經系統損傷造成(例如腦癱)。但是在孩子學步期間出現的任何一種跛行都應該儘快檢查清楚,因為病情拖得時間越長,糾正就越難。一旦孩子學會了走路,突然出現明顯的跛行往往是由於這些疾病造成的:

1、“學步”骨折。

2、髖關節損傷或感染(關節滑膜炎)。

3、之前沒有檢查出來的發育性(發育異常性)髖關節脫位(DDH)。

4、骨或關節感染。

5、科勒病(足部舟骨缺少必需的血液供應)。

6、幼年特發性關節炎。


“學步”骨折是一種發生於脛骨的螺旋性骨折(脛骨是膝蓋到腳踝之間的一根腿部長骨)。它一般發生在孩子出現一些小意外的時候,例如奔跑、跳躍、摔倒,或不小心從成年人(或大孩子)的腿上滑下去被夾在兩腿間等情況下。有時候孩子能清楚地描述自己是怎樣受傷的,但一般來說他們都很難清楚回想起來究竟是為什麼。有時候,孩子的哥哥姐姐或看護孩子的人能解開這個疑團。

這個年齡出現的髖關節相關性跛行,往往是由於髖關節的病毒性☆禁☆感染引起的,必須由兒科醫生來診斷病情。當孩子出現骨或關節感染時,一般都會出現發熱、關節腫脹並發紅。如果受感染的是髖關節的話,因為它是一種深部關節,所以紅腫並不明顯,但孩子會把自己的腿屈曲,靠近臀部,並且非常不願意將腿或臀向任何方向移動,並且在別人為他移動的時候突然出現哭鬧,情緒容易波動。

有的孩子出生即患有發育性髖關節脫位(DDH),這種疾病在孩子開始走路之前很難被發現。因為跛行時由於一條腿比另一條腿短,患側腿穩定性也沒有健側腿強,所以患有該疾病的孩子很容易出現明顯的跛行。

另外,對於幼年特發性關節炎患者來說,跛行是家長們最容易發現並帶孩子就醫的一個症狀。在典型的病例中,孩子不會抱怨疼痛——但是他會出現跛行,而且最常出現在清晨和午睡起床之後,然後隨著運動而變得越來越不明顯。

治療

對於輕微的損傷,例如水泡、切割傷、扭傷來說,在家裡就可以進行急救。然而,如果孩子剛開始學走路,並經常出現跛行,兒科醫生就需要為孩子檢查了。對於大一點的孩子來說,如果出現跛行,有時候只需要觀察24小時,經過一夜的休息情況就有可能消失。但如果孩子在次日依然存在跛行的問題或者出現嚴重的疼痛,應帶他去看兒科醫生。

髖部X線或全腿X線在確定診斷方面扮演著必不可少的角色。如果存在感染,那麼孩子有可能需要住院,接受抗生素治療。靜脈注射(IV)抗生素,需要以大劑量進行,這樣藥物才可以作用到骨和關節。如果是由於骨折或關節脫位,跛行的一側腿就需要先手法重定,然後用夾板或石膏固定,孩子接下來還需要拜訪整形外科醫生,決定後續的病情診斷以及進一步的疾病治療。另外,如果孩子患有先天性發育性髖關節脫位,建議去看小兒整形外科醫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