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有宝宝网

早說話的孩子很聰明嗎_孩子早說話的原因

養生之道網導讀:

早說話的孩子很聰明嗎?對於寶寶說話這個問題,很多家長以為早說話的孩子一定比普通的孩子聰明。事實果真如此嗎?早說話的孩子很聰明嗎,一起來看看吧!

一般情況下,每個孩子說話早晚是不相同的,有的孩子七八個月就開始說單個詞,一周歲左右就能說出簡單的句子。有的孩子智力發育很正常,但到了三、四歲才會說話,有的還要晚,大多數女孩比男孩說話要早一些。有的家長覺得,語言的發育能預示孩子將來的智力發育,說話早的孩子,智力水準也會較高。當然孩子說話早,固然很招人喜歡;這也是每一個父母都希望看到的事情。但是,孩子說話早就一定聰明嗎?這個問題恐怕還有待商議。

在孩子在會說話前要發育相關的生理和感官能力,在生理方面,發聲過程是這樣的:肺--震動聲帶--透過舌頭、硬齶、軟齶發出聲音。除此之外,還需要大腦來接收、傳遞訊息,所以孩子必須配合視覺的看、感覺物體或人的存在、學習唇舌放在不同的部位可以發出不同的音,並把所有感官經驗組織起來,才能使口部與大腦做相關的連結,然後說出有意義的字詞來。我們都知道剛出生的寶寶大腦的發育並不完善,但不久後就會發生很大的變化,因此在出生後的前幾年,寶寶大腦的重量會快速增長,變成出生時的2倍,腦部活動量也是成人的2倍,這些變化將會影響寶寶日後思考能力的發展。

說話前,先發展生理與感官能力

孩子在學說話前,必須發展相關的生理與感官能力,以生理方面而言,發聲的過程是這樣的:肺(氣流)→震動聲帶→透過舌頭、硬顎、軟顎發出聲音。此外,我們也需要大腦來接收與傳遞訊息,所以寶寶必須配合視覺的看、感覺物體或人的存在、學習唇舌放在不同的部位可以發出不同的音,並把所有感官經驗組織起來,才能使口部與大腦做相關的連結,然後說出有意義的字彙。

剛出生的寶寶大腦的發展並不完全,但不久後就會發生重大的改變,因此在出生後的前幾年,寶寶大腦的重量會變成出生時的2倍,腦部活動量也是成人的2倍,這時的腦容量活動,並非在增長新的腦部細胞,而是細胞之間發展出上兆個連結或通路,而這些連結將會影響寶寶往後思考與學習能力的發展。

有趣的是,父母的基因並不能決定這些神經通路將如何連結,反而是寶寶3歲前所累積視覺、聽覺、觸覺與感覺的各種經驗,才能加強並塑造細緻的神經連結,而這些神經連結將會影響孩子一生的學習。此外,許久沒有使用的神經連結,如果在孩子的學習經驗中沒有被強化或使用,則很有可能從此喪失;所以如果給予寶寶越多的環境刺激來強化這些神經元的連結,就能夠讓這些連結處於活躍的狀態。

孩子的10種智慧

早說話的孩子比較聰明嗎?長久以來,IQ(智慧智商)測驗是一個主要拿來測量人類智慧的指標和工具,它將人類的智慧局限在語言、空間、邏輯與數學的能力,但EQ(情緒智商)的出現,推翻了高IQ就有高成就的迷思。研究創意學習與潛能開發多年的莊淇銘教授提出了6歲前的幼兒能夠強化的10種智慧,較為完整的勾勒出人類智慧的範圍,也清楚的讓家長瞭解人類的智慧不只一種,而所謂的聰明,意即每一個部分都發展得既均衡又優秀。

1.選擇智慧:人的一生將面臨許多選擇,然而孩子不但要顧慮父母的期望,還要遵循社會的規範,造成許多人失去判斷力,但父母于日常生活中,可透過遊戲方式來培養孩子的選擇力。

2.創意智慧:創意是社會中最重要的競爭力之一,也是IQ無法測量出來的智慧,若幼兒在充滿創意的環境下成長,豐富的創意也會源源不絕。

3.學習智能:由於知識將經由學習而累積,從小培養孩子有效率的學習法,將有助於學習力的提升。

4.運用智慧:能夠將學習到的智慧運用到生活中也是重要的能力之一,因為學習是將知識輸入腦袋,而運用則是將它使用出來,使用的方式、使用的時機也都是運用智慧的範圍。

5.語言智慧:即溝通、閱讀與書寫,不過,主持人、文學家及作家都具備這樣的智慧,但這三種能力不一定同時存在。

6.邏輯與數學智慧:也就是算數、邏輯智慧,是IQ測驗中主要的檢測標準。

7.空間或視覺智慧:具此種智慧的人,對空間及視覺有相當的敏銳度。

8.運動智慧:能掌握肢體動作,並將其能力發揮得淋漓盡致,如運動選手、特技表演者等。

9.音樂智慧:創作音樂與表演各種音樂藝術的能力。

10.人際關係智慧:處理人際與公共關係的智慧。

孩子一到兩歲時,主要發展兩種類型的語言,一種是接受性語言,或稱理解語言,另一種是產生性語言,就是我們真正意義的講話。首先發展的是第一種接受性語言,一歲左右的孩子對父母的一些語言能做出反應。比如,他能聽懂“喝水”、“開門”、“放下”等,並能做出相應的行動。18到20個月左右的孩子開始自己“創造語言”,他自己構成了一套用以表達或反應的詞,如用“喝水,媽媽”來表達“媽媽,我要喝水”。之後在理解語言的基礎上,到兩歲左右基本能表達準確的句子。

需要家長們注意的是,語言發展的過程中存在著別很大的差異。某個孩子可能已經能清晰表達簡短句子時;而另一個同齡孩子卻還在咿呀學語,或只能說幾個類似的詞語,有時連自己的父母都解釋不出具體意思。但這不能說明說話早的孩子就一定聰明過人,很多智力正常或者智力較高的小孩,語言發育也較晚。這不算特例,所以我們不能僅僅根據說話早晚來判斷孩子智力高低。

現在的孩子得到的語言刺激比較多,例如各種媒體、電腦、電視或來自早教機構、幼稚園的刺激都比上一輩人要多很多,這樣刺激多了口和腦的連接,說話可能會早些。隨後也會有很多連帶反應,例如溝通機會多了,接受的刺激可能會更多,也就更有利於孩子詞彙的積累。但是要判斷孩子聰明還是不聰明,要考慮多方面,如語言,動作,思維,社交等諸多因素。所以孩子說話早,只是一種表現,我們要考慮個體發育的差異,不能由點及面,一定要結合以後發展起來的各方面能力。

孩子說出的第一個字未必相同

幼兒的語音發展通常是從比較容易發生的音開始,然後才漸漸的發展出較為困難的發音,大部分的研究指出,雙唇音是較早發展的音,而舌尖音以及舌根音也比唇齒音及舌前音都來得早,但一般而言,大部分的音在5歲左右應該已大致上發展健全。所以,幼兒會說的第一個字也許每個人不見得相同,但發音的部位卻都是相似的。

說話早≠腦部聰明

那麼8~9個月早說話的孩子究竟有什麼不一樣的地方呢?張學嶺認為,現在很多孩子講話都比較早,因為現代的孩子語言刺激較多,例如:電視或來自托兒所的環境刺激都比以前給爺爺奶奶帶的孩子來得多很多。

因為刺激多了,口部與腦部的連接也比較快就接通了,所以和智力的發展沒有絕對的關係,因為接通了之後,不代表以後的累積都是正向的,但是早講話有很多的好處,因為溝通機會多,刺激就更多,詞彙也就累積的快,但與腦部聰明與否沒有絕對的等號,肯定的是,刺激多的孩子連結就會比刺激少的孩子來得快、多。

雙語≠腦部刺激多

有些家長可能會問,如果讓孩子同時接受2種語言,是否算是給孩子更多的刺激呢?那麼這些刺激是否能夠對孩子有正向的影響呢?張學嶺說,目前研究指出沒有那麼大的差別,但如果是混血兒的話,幼兒腦部的語言區塊發展就有可能會不同,因為中文是象形文字,英文是拼音組合,所以大腦所使用的區域也有些微差異,有可能刺激到的地方是更多的,但是目前並沒有研究指出會有多大的不同。

依孩子天賦給不同刺激

要讓孩子腦部語言區塊發達,張學嶺建議父母要視孩子的能力而定,有些孩子的確天生對語言的反應很靈敏,聽著大人常常念經,也能跟著背誦,或是學習唱歌的速度很快,此時父母就可以依照幼兒的天賦給予他較多的刺激,如此便能讓幼兒越練習技巧越好。

但如果幼兒吸收不良,勉強學習雙語的效果反而是中文也不好、英文也不好,建議家長選擇一種語言讓孩子專心學習,通常醫師會建議選擇中文,停掉英文,否則幼兒將來開始學校生活之後,很可能會有適應上的困難,如課堂上聽不懂老師說的、看不懂課本、人際關係也會隨之出問題等。

由於張學嶺也主張聰明不只一種,不能僅從孩子早說話就判定他比別人聰明,所以她也建議父母多花時間觀察孩子,順著孩子的天賦給孩子養分,但也不要忘了給予孩子其它的刺激,讓孩子腦部其它的區塊一起均衡發展。

透過互動讓字彙累積

一般孩子累積字彙的速度多半是差不多的,2歲多是組合句,3歲就會有很多句子,且每個孩子累積字彙的速度也不同,但是張學嶺表示,有上幼稚園的孩子大部分累積的字彙量都一樣,而國外的學者研究指出,父母與孩子互動式的對話,更加能增進孩子的字彙量。

爸爸媽媽們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夠早日說話,能準確地表達與人交流,但是我們瞭解了語言的發展過程,可能就不會這麼片面的認為“說話早,將來孩子一定很聰明”孩子說話早主要是因為他受到的刺激比上一輩人或者同齡人多,從而使得孩子詞彙豐富,能夠較早的表達。但是要判斷孩子的智力高低聰明與否,需考慮語言,動作,思維,社交等多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