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有宝宝网

網友經驗談!隔代育兒 這樣對老人說"不"更有效

養生之道網導讀:

有時候,看著老人對孩子的養育方法,實在是忍不住,真想大聲地對他們說“不”!但是,怎麼說才能讓這個“不”字真的有效呢?

在很多時候,對老人的育兒方式說“不”,其實是更積極、更有效的溝通手段,也是給我們的隔代育兒生活做減法的一種方式。否則隔代育兒的矛盾越積越多,越積越厚,會使你和老人的關係越來越僵化。

但是,在說“不”之前,你要學會分析自己、分析老人;也許說“不”還是一個很漫長的過程你要慢慢“誘導”。先來看看這3位成功地對老人說了“不”的媽媽。

【委婉型】

代表人物:小葉子媽,女兒7個月。

遭遇事件:學步車

前幾天,我發現家裡突然多了個學步車,就問婆婆:“這是哪兒來的?”婆婆說:“小葉子越來越淘氣,我中午連飯都做不了了。那天我跟小銘(我小姑子)隨口一說,她就給買來了這個。這樣我把孩子放車裡放心地幹活了。而且這車還能給孩子練站和走路呢!”我嚇了一跳,這麼小的孩子就開始練站和走路,對骨骼發育會不會不好?據說,過早地使用學步車,還容易造成小孩子足關節變形、腳後跟外翻、扁平足什麼的。再說了,學步車造成的安全事故可不少,一點也不像婆婆說的那麼“放心”。不行,這件事我要堅決地說:“不!”

具體做法:

婆婆是農村老太太,直接跟她說那些道理,她肯定不理解,也不接受。而且她以前對小葉子照顧得很好,而我又是白天上班、什麼忙也幫不上的“不稱職”的媽媽。這個“不”怎麼說,還著實讓我為了難。冥思苦想了半天,我突然想起了一句話:“解鈴還須系鈴人。”我決定讓送學步車的小姑子來說這個“不”字。當然,這之前要做些功課。我找了一些學步車的資料,在某個中午約小姑子吃了頓飯,把這些資料給她看了,和她講了我的擔心。白領小姑子雖然離生孩子還有一段距離,但是看了資料就知道了,由於自己在這方面知識的匱乏,送了一件多麼不合適的禮物。

結局:

週末,小姑子風風火火地到我們家,領來了一位40歲左右乾淨俐落的大嫂,說是她送的以後每天中午專門來做飯的小時工,然後把學步車折疊起來就拿走了。婆婆追出去問是怎麼回事。過了好半天,她回來了,然後跟我念叨,幸好沒給小葉子用幾天那個學步車!

【堅決型】

代表人物:娃娃媽,女兒2歲

遭遇事件:亂吃藥

姥爺小時候,曾經眼看著自己的一個好朋友因為發燒診治不及時給燒成了傻子,所以對發燒這件事總是心有餘悸。娃娃一旦發燒,哪怕剛燒過37.5℃,就要忙不迭地給吃退燒藥。姥爺的心情我很理解,但是很多育兒雜誌和科學話題裡都提到過,發燒其實是身體在啟動一種防禦機制。只有燒到38.5℃以上才要給孩子服用退燒藥。而且,姥爺總是用大人的發燒感受來揣摩孩子,娃娃一發燒,先給蓋上厚厚的大被子。其實這樣捂著孩子,往往會使孩子的體溫升得更高。

具體做法:

在開始經歷了幾次姥爺給娃娃亂吃退燒藥之後,我索性把家裡的所有退燒藥一股腦地全拿走了,告訴姥爺:“如果孩子發燒先給我打電話。”第一次娃娃又發燒時,姥爺自作主張地帶孩子去社區醫院,要求醫生給孩子打退燒針或開退燒藥,結果當然是被拒絕。後來他就只好等我回來後再處理。不過看了幾次我堅決地不給孩子吃退燒藥孩子也沒什麼大礙之後,他開始懷疑自己小時候的關於“不及時退燒就會變傻”的理論是不是可靠。

慢慢地,我陸續找到了一些權威雜誌關於孩子發燒的文章和關於人體自然抵禦疾病的《Discovery》紀錄片給姥爺“補課”,其中當然也有究竟在什麼情況下發燒會燒壞孩子腦子的說法。有時娃娃真的高燒不退需要去醫院的時候,我會帶上焦急的姥爺讓他親眼看看護士是怎麼“呵斥”那些把高燒的孩子還捂得嚴嚴實實的家長,並動手把孩子“剝”得只剩下單衣單褲的。

結局:

現在遇到娃娃發燒,雖然姥爺還是會很著急,但是絕不會給孩子瞎吃退燒藥了。並且我有一次聽見他在電話裡“教訓”他姐姐,我姑姑,一個4歲小男孩的奶奶:“你不能一發燒就急著給他吃退燒藥!那樣孩子沒燒壞,也得讓你給吃藥吃壞了!”我忍不住偷偷地笑了。

【談判型】

代表人物:童童媽,兒子3 歲。

遭遇事件:溺愛

童童最喜歡奶奶,雖然奶奶剛來跟他在一起生活了還不到3 個月。奶奶最好了:想吃什麼就給買什麼,哪怕是媽媽以前絕不給吃的炸薯片;想幹什麼就幹什麼,誰說不許反復地開冰箱?想看多久電視就看多久,媽媽以前只許看半個小時……雖然童童很開心,我卻憂心忡忡。這樣下去,別說我以前給孩子建立的規矩全都要“崩塌”,對孩子的身心健康也都沒有什麼好處。不行!婆婆以後要跟我們一起生活很長時間,肯定要改變這個現狀!

具體做法:

我先跟老公就這個問題談了一次,聽了他的意見和建議。也知道了婆婆很年輕就守了寡,所以她當媽媽的時候,其實對童童爸的教育是非常嚴格,甚至是苛刻的。我也揣測,大概正是這樣,才讓她覺得愧疚,現在要把加倍的愛用在童童身上。

我和婆婆的“談判”是在童童午睡時開始的。“媽,您來了不短時間了,對童童他爸現在生活和事業狀況還滿意嗎?”“滿意啊!他挺有出息的,沒白費我的一番心血。”婆婆感歎。“那還得說您對他的教育很成功呀?!是不是那時候您對他要求特嚴格啊?”我趕緊逼近一步。婆婆聽到這兒就打開了話匣子,說起了童童爸小時候的事,說起了那些她雖然心疼但是嚴厲地對待兒子的事。婆婆說完了,我趕緊讚歎道:“孩子還是嚴格要求的好。這才是真為他好。看現在童童爸多順利啊!要是現在溺愛孩子,他將來才受罪呢!是不是,媽?”婆婆趕緊點頭,但是點了一半又有點兒尷尬的樣子,我知道她是想起來她現在對童童的態度。我趕緊又說:“其實現在咱們對孩子沒什麼太高的要求,只希望他健康快樂。但是很多事啊,答應了他其實對他的健康快樂反倒沒好處。”婆婆若有所思。

結局:

在童童的眼裡,奶奶還是最好的人。因為奶奶會每天陪他刷牙,儘管奶奶的牙不多了;能不厭其煩地陪他在花園裡連續幾個小時看螞蟻、捉瓢蟲,媽媽可沒這耐心;每天給他把胡蘿蔔、蘋果切成漂亮的小花瓣當點心吃……我知道,婆婆對我關於溺愛的“不”字心領神會了。但是,聰明的她,找到了另一種“溺愛”的方式。

【有效說“不”的5個戰略】

從3位媽媽的故事裡,我們能看出,想成功地對老人說“不”,確實需要“戰略”。

1.堅持到底

如果認定這件事要說“不”,就要堅持到底,不要搖擺不定。所以在此之前必須要想清楚什麼事你可以將就,什麼事是絕對不能含糊的。否則,什麼事都和老人唱反調,或者不能堅持正確意見,都會使你的“不”軟弱無力。

2.充分尊重

爭吵和理直氣壯在老人面前,有時會削弱“不”的力量。退讓、謙遜的姿態+堅決的信念和做法,才是最有效的。

3.理清情緒

是完全由於單純的某個餵養、教育問題要反對老人,還是摻雜了其他的事件、感情因素?

要首先理清自己的思緒。如果確實是“就事論事”,相信你也一定能完美地說出“不”字。

4.學會傾聽

老人做事往往經過深思熟慮,理由充分。所以,先要傾聽,之後再想好如何把他的理由全都駁倒。這樣你的“不”才會生效。如果急匆匆地就喊:“不!”卻不知道如何“辯理”,那你說他會“認輸”嗎?

5.提供方案

工作中經常否定別人意見、自己又說不出“一二三”的人最讓人生厭。生活中,我們更別犯這樣的大忌。如果你想對老人的某些做法說“不”,最好幫他想出“不”之後的辦法。尤其是也許很多事情也是他的無奈之舉。只要你想出更好的方案,他會欣然接受的。所以,請負起責任地對老人說“不”。

【Tips:什麼事不用說“不”】

1.一次性的或暫時的

比如孩子到老人家做客,受到了“貴賓”待遇,打破了你定的不少規矩。如果這個時間段只是一天或幾天,就隨老人去吧。

2.自己能補救的

比如關於孩子的交往,經常有老人會這麼跟孩子說:“他下次再打你,你就打他。”這樣的話你也不必馬上就跳起來反駁。你可以再教給孩子很多和小夥伴相處及處理矛盾的更有效的方法,孩子就不會把老人的話當“聖旨”了。

3.無關“痛癢”的

多穿了一件毛背心,少喝了100ml的水,某天忘了給孩子吃營養片……這些都不會影響孩子的整體健康和成長。這樣的“小節”,就別和老人計較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