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有宝宝网

手足口病的預防方法

養生之道網導讀:

手足口病的預防方法有哪些?春季是手足口病的高發期,手足口病的發病人群以兒童居多,因此要做好這方面的預防工作,那麼手足口病的預防方法有哪些呢?下面為大家介紹。

日常生活中,我們常說的“手足口病”,其實是一種手足口綜合證,是由多種腸道病毒引起的常見傳染病,多發于嬰幼兒。全年均可發病,常發生在3—11月份,6—8月份為高峰期。這種病傳播速度極快,傳播範圍極廣,發病年齡可從4個月的嬰兒到30歲的成人,但以3歲以下嬰幼兒發病率最高。成人和大兒童也會傳染上這種病,但是由於大部分以隱性☆禁☆感染為主,所以沒有很明顯的症狀。所以我們必須要高度警惕,注意預防手足口病,那麼該如何預防手足口病呢?下面就跟小編一起來瞭解一下。

發病初期,主要症狀是低燒,伴有嘴角痛、咽喉痛、流口水、不愛吃東西等症狀,與上呼吸道感染很像。1—2天后,孩子的手上、腳上、臀部和口腔內頰部、舌、口唇內側等處可出現紅色斑點,斑點逐漸發展成為皰疹,數目在4到10幾個不等,故而得此病名,是小兒常見的皰疹性疾病之一。

皰疹破潰後形成潰瘍,疼痛異常,因此,患手足口病的孩子常因嘴痛而影響吃奶、吃飯、哭鬧不安。多數患兒的皰疹在3—4天后可自行消退,不留痂,也不脫屑,無併發症者一周左右即可治癒,預後良好,只有極少數患兒可併發心肌炎或無菌性腦膜炎等疾病。

本病的傳染源是病人或健康的帶病毒者。病兒說話時的口水飛沫中帶有此病毒,可傳染其他小孩。預防措施主要是隔離病兒、加強嬰幼兒衛生保健,以減少感染機會,這一點對幼托機構來講非常重要。預防上要注意居室內空氣流通、溫度適宜,避免到人群擁擠的地方,多吃水果和蔬菜。同時,可適當服用一些抗病毒的藥物,如板藍根等。

目前對手足口病尚無特異的治療方法,臨床主要是服用抗病毒的藥物,如利巴韋林、病毒唑等。若小兒有發熱時,可用溫水擦浴等物理降溫,也可口服退熱藥或一些清熱解毒的中藥。保持局部清潔,避免細菌的繼發感染;對破潰處,可用金黴素魚肝油以減輕疼痛及促使糜爛面早日癒合。要多喝溫開水,定時讓患兒用溫水沖漱口腔。

手足口病的預防

流行季節教室和宿舍等要保持良好通風;

每日對玩具、個人衛生用具、餐具等物品要清洗消毒;進行清掃或消毒工作時,工作人員應戴手套,清掃後應立即洗手;每日對門把手、樓梯扶手、桌面等物體表面進行擦拭消毒;教育指導兒童養成正確洗手的習慣;

每日進行晨檢,發現可疑患兒時,要及時送診、居家休息;對患兒所用的物品進行消毒處理;患兒增多時,及時向衛生和教育部門報告。根據疫情控制需要,當地教育和衛生部門可決定採取托幼機構或小學放假措施。

幫孩子築手足口防火牆

飯前便後、外出後要用肥皂或洗手液等給兒童洗手,不要讓兒童喝生水、吃生冷食物,避免接觸患病兒童;看護人接觸兒童前、替幼童更換尿布、處理糞便後均要洗手,並妥善處理汙物;嬰幼兒使用的奶瓶、奶嘴使用前後應充分清洗;

本病流行期間不宜帶兒童到人群聚集、空氣流通差的公共場所,注意保持家庭環境衛生,居室要經常通風,勤曬衣被;兒童出現相關症狀要及時到醫療機構就診。居家治療的兒童,不要接觸其他兒童,父母要及時對患兒的衣物進行晾曬或消毒,對患兒糞便及時進行消毒處理;輕症患兒不必住院,宜居家治療、休息,以減少交叉感染。

中醫治療手足口病的兩個方法

手足口病怎麼辦?得了手足口病應該怎麼治療呢?中醫通過辯證施治來確診和治療手足口病具有獨到之處,下面一起來看看吧。

中藥小方,起到大作用

中醫則講究辨證施治,按病情的輕重和證型來給藥,早期辨證服用中藥對改善症狀、減少變證的發生具有一定的優勢。在發病的早期,病邪剛影響到肺脾,一般可採用清熱宣肺,解毒化濕的療法:對肺脾積熱的孩子,可用銀翹散合涼膈散加減;對濕熱明顯的孩子,則可用甘露消毒丹加減。而在發病中期,治法以清熱涼血、解毒祛濕為主,常用清瘟敗毒飲加減。進入疾病恢復期,病孩常出現氣陰兩傷證,可用沙參麥冬湯或七味白術散加減。

1、外用方

對付皮膚皰疹:苦參、野菊花、紫草、地膚子各30g,加水3000ml,煎至2000ml,涼至35℃~38℃,泡洗手足臀部10~15分鐘。

對付口咽部皰疹:西瓜霜吹敷口腔患處,或口腔炎噴劑噴患處,每日2次。

對付口疼牙齦腫:可用板藍根10克,黃芩、白蘚皮各6克,雙花3克,竹葉、薄荷各2克,煎水含漱。

2、食療方

紅蘿蔔1條,白茅根15g,竹蔗1節,生苡仁15g,每日1劑,煎水代茶。

燈芯草5紮,蟬蛻3g,木棉花1朵,雞骨草10g,瘦豬肉50g,煲湯飲用。

荷葉粥:鮮荷葉2張,白米50克,將荷葉切碎,煮粥吃。

以上均為3~6歲兒童1人份劑量,可根據年齡大小酌情增減劑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