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有宝宝网

每天給寶寶聽音樂超過2小時 口吃幾率會增加

養生之道網導讀:

大家都知道音樂啟蒙有很多益處,所以家長都希望能給寶寶提供最良好的音樂環境。如果不注意一些微妙的細節,很容易造成反效果!

大家都知道音樂啟蒙有很多益處,所以家長都希望能給寶寶提供最良好的音樂環境。可是音樂啟蒙也不能想當然哦!如果不注意一些微妙的細節,很容易造成反效果,就得不償失了!

音樂是藝術啟蒙的第一步

不少心理學家認為嬰幼兒最初對那些產生快樂的藝術物件的特質是極其敏感的,比如像色彩、亮度與明顯的節奏。

音樂,作為節奏的代名詞,無處不在,對嬰幼兒發展的影響不容小覷。

煩躁不安的嬰兒只要媽媽將其抱在左側或者聽到與媽媽心跳節律一致的聲音就會安靜下來;而對於柔美的聲音、動人的音樂,嬰兒更是會露出會心的笑容等。

不少研究證明,嬰兒的聽覺比視覺刺激大,生下來(未出生)就能聽到聲音,而且會作出反應。動人的音樂更是提前讓寶貝們適應這個多聲效的世界,提高其聽覺細胞的發育和功能的發展。

而除了個體機能的發展外,隨著音樂節拍和一位元同伴一起手舞足蹈能讓即便14個月大的小嬰兒也具合作精神。“我們通常認為音樂無關緊要,但是實際上,在發育初期形成的這些社會聯繫影響到後來發生的所有事情,包括學習能力以及如何看待他人和自己。”根據期刊《發育科學》,研究者們對48個初學走路的嬰兒進行研究,每個嬰兒由一位輔導員拉著,隨著披頭士樂隊演唱的《搖擺和呐喊》節奏輕輕跳大約兩分鐘。他們面前的實驗者以同樣的節奏或者不按節奏跳躍。然後科學家們測驗當實驗者“不小心”掉了一個物品且無法伸手就能夠到時,這些嬰兒是否會幫忙。他們發現跟著節拍跳躍的嬰兒們比不按節拍跳躍的嬰兒更願意去幫助,雖然只是稍微而已,但還是有很明顯的差異。

每個年齡段 孩子的音樂表現不同

1歲左右的嬰幼兒對節奏鮮明、旋律優美的音樂會做出積極反應,

能夠跟著音樂的節拍舞動起來。

2歲左右的嬰幼兒能在注意傾聽音樂中

初步感知音樂所表現的內容。

3歲幼兒,能與音樂發生情緒上的共鳴,能辨認音樂作品中速度的變化,且其動作能跟隨音樂速度變化而發生變化,手舞足蹈得很規律。

鼓勵新生兒聽音樂 但要有理可循

首先聽音樂一般一次大約半小時,最好每天在固定的時間聽幾次,時不時進行樂感刺激。曾有專家對200余名1~2歲的男女嬰兒進行調查,結果發現每天聽音樂兩小時以上或經常連續聽音樂兩小時以上的孩子,學話往往較遲,學習語言的能力往往較差,發生語言障礙(發音不准或口吃)的比例較高。

再者,曲目更換不要太頻繁。因為重複才可以最大效率地增強嬰兒的聽覺記憶力,對他將來學習很是有幫助。

最後,在給寶寶選擇音樂時,無須從音樂的內容多加考慮,只要注意節奏緩慢、快捷,旋律的剛柔,音量的大小等方面。小傢伙在胎兒期就習慣了母親心跳的節奏,因此播放樂曲最好相似於心跳的節奏,且比較明快、舒展。而諸如迪斯可音樂、搖滾樂等勁爆曲目最好不要選擇,因為這類音樂由於本身的特殊性很可能帶來聽力損傷,心臟驚悸,鈍化聽覺敏感等負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