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有宝宝网

孩子摔傷怎麼辦

養生之道網導讀

:孩子摔傷怎麼辦?大多數的孩子,從小到大,總避免不了從沙發、玩具等地方摔下來,家長都要徹底地檢查孩子的受傷情況。孩子摔傷怎麼辦?家長應提早掌握一些急救處理方法,暫時可以減輕孩子的痛苦。

做父母的再小心,也難保孩子不摔跤,這是大實話。有些父母抱著“沒摔過的孩子長不大”的想法,任由孩子跑跳攀附,甚至為了培養“勇敢的男子雙”,看見孩子摔跤,也不論輕重。不做任何處理。也有的父母交過於謹慎,幾乎到了草木皆兵的程度,為了防止摔跤,禁止孩子跑跳玩耍,偶爾孩子摔跤,就忙不迭送醫院。

其實,這兩種做法都失之偏頗。對孩子的摔跤,父母要學會對傷情作具體分析。一般而言,孩子只是小跑時摔倒,由於前衝力不強,再加上小兒身體矮,重心低,所以基本上無損傷,頂多蹭破點皮,孩子有時哭兩聲,家長可以不加理會。但是有些情況下的摔跤就可能出問題,父母必須做出冷靜的判斷。

下述情況下,可能發生意外創傷

1、跑的速度過快,就摔得狠,易導致摔傷。

2、摔倒在堅硬的地面上,如大理石、水泥地面等。

3、摔在地面的石塊、磚頭或其他異物上,常會加重傷情。例如腹部被地上石塊硌傷。可能發生腹腔臟器損傷,甚至出現致命的肝破裂、脾破裂等。

4、身體要害部位著地,如頭部直接著地,危險性大大增加,除了頭皮創傷外,還可能出現腦震盪、腦損傷等。

5、其他因素,如兩個孩子跑動中相撞摔倒,或者被車輛撞倒等,使傷情複雜化。

孩子摔傷怎麼辦?孩子各種摔傷的處理辦法。

1、孩子摔倒後擦傷:

表現:出血和破損。

處理:

初步包紮對於很淺、面積較小的傷口,可用碘油、酒精(紅藥水)塗傷口周圍的皮膚,用乾淨消毒紗布包紮好。

二次消毒如傷口無腫痛感染,2天后可用酒精棉球(紅藥水)再消毒傷口一次。如果家裡沒有碘酒、酒精,可用乾淨的水清洗傷口,然後塗上抗菌軟膏,再貼上創可貼。

專家提醒:

如果擦傷面積太大,傷口上沾有無法自行清洗掉的沙粒、髒物,或受傷位置重要(如臉部),建議還是帶寶寶就醫。

對於大而深的傷口,父母應及時帶孩子去外科做局部清創處理,並注射破傷風針劑。

2、孩子摔倒後扭傷:

表現:

疼痛與觸痛,隨著患部的活動而增強。

受損的關節腫脹,限制活動。

肌肉痙攣(肌肉發緊,由非主觀性收縮引起)。

如果波及到腿,就會出現跛行。

幾天後傷處還會出現青腫。

處理:

冷敷

早期將扭傷處墊高,採用冷敷、施壓,避免患處活動。在傷後48小時內,不可對患部做熱敷。冷敷可減輕腫脹,同時用繃帶包紮壓迫扭傷部位,不僅保護和固定受傷關節,也可幫助減輕腫脹。

按摩

一般在1~2天后父母可在患處進行按摩,促使血液迴圈加速,腫脹消退,有條件的還可進行理療。

活動

一般12天后,腫脹與疼痛開始減輕,患肢也可以做些輕微活動。經過以上治療以及相應的肢體鍛煉,一般扭傷的肌肉和韌帶都能痊癒,恢復到原來的狀態。

專家提醒:

由於扭傷常常伴有骨折和關節脫位,尤其幼兒容易發生橈骨頭半脫位,所以當患兒疼痛日漸加重,應去醫院就診。

3、孩子摔倒後骨折:

表現:

劇烈疼痛,孩子患肢運動受限。

患區壓痛極為明顯。

患部出現腫脹,皮膚變色。

在關節脫位和嚴重骨折時,發生肢體變形。

處理:

開放性骨折

斷骨刺穿了皮膚,傷口血流不止時。首先用乾淨的布壓迫傷口止血,可以用消毒紗布固定患處。注意不要試圖把變形或彎曲的肢體弄直,也不要將突出傷口外的斷骨塞回傷口內以免感染。

閉合性骨折

折骨沒有伸出皮膚,可在受損部的兩側固定肢體,以防進一步損傷,然後急往醫院骨科就診。

休養注意

一旦打上石膏回家休息,要注意應將寶寶患肢抬高,減少或避免患肢發生腫脹。幫助寶寶定時翻身。飲食應多攝入一些含鈣高的食物。一般只要骨頭復位並固定良好,寶寶能很快恢復。

專家提醒:

針對骨折處出血,可以採用壓迫止血或橡皮筋管、橡皮帶環紮肢體止血。每隔30分鐘左右放鬆一次,以免影響血液迴圈導致肢體缺血壞死。

切不可自作聰明,搬弄或挪動肢體,把變形的骨頭拉直,或將斷骨塞回傷口內。

骨折一年內,應不忘去醫院複查,以確保斷骨復位正確,癒合良好。

父母的應對措施

傷情判斷分兩種情況

摔倒:小兒神志清楚,身無傷口,傷後活動自如。

摔傷:受傷可能性較大,神志異常,身有傷口,活動受限。

判斷為摔倒時:幫助或者由孩子自己立起。鼓勵孩子,說“不要怕!”“小意思!”“好勇敢!”等,絕不能摔倒一兩次後,就剝奪孩子自己玩樂的權利。

判斷為摔傷時:先查看傷惰,首要任務是止血,特別是出血較多的傷口,要儘快壓迫止血。懷疑孩子有骨折時,要妥善固定,安慰孩子,並送往醫院。

特別提醒如果經常摔跤或者近期易摔跤,應及時看醫生。

何時可不必送醫院

輕度擦傷:經生理鹽水或其他消毒液清洗創面後,傷口暴露。每日用1%甲紫(紫藥水)等塗1-2次,傷口結幹痂後可停止治療。

輕度挫傷:腫痛較輕,患處早期(傷後24小時內)可冷敷和限制活動。通常不用傳統的跌打損傷藥外敷。

手腕或足踝處疼痛。但不腫,活動基本不受限:適當限制患處活動和休息即可。

頭部摔傷後頭痛可忍,食欲略減,有時思睡,但精神好,無嘔吐。無發熱,頭部無傷口或無明顯的血腫,可以在家休息靜養。

傷口裂開,血流不止。

腹部被石塊等硌傷。腹痛明顯,面色蒼白。

頭部損傷伴嘔吐、頭痛、昏迷、抽筋、肢體癱瘓等。

肢體腫痛明顯,活動受限。

合併異物傷,如木刺、玻璃等紮入體內。

如何減少寶寶摔傷的次數?

1、避免運動過度

戶外玩,寶寶可以選擇單腳跳、雙腳跳、慢跑、藏貓貓、過家家、拍球、踢球、騎三輪車或四輪車等運動或遊戲。你要不時提醒寶寶不要從高處往下跳或快跑。

此外,運動項目要符合寶寶的年齡,媽媽一定別讓寶寶超前試驗,那無異於揠苗助長。比如,兩歲的寶寶走得還不太穩,最好不要從臺階上往下跳,或學著大寶寶的樣子爬攀爬杠。

2、給寶寶選好鞋

寶寶平時穿的鞋要正好合適。太小的鞋夾腳,限制了活動;太大的鞋鬆鬆垮垮,走路容易摔跤。此外,鞋底一定要軟,走起來感覺很舒服,透氣性也要好。千萬不能買那些看著好看、穿起來感覺硬邦邦的鞋,那樣很容易使嬌嫩的小腳磨出泡。

3、家庭環境要安全

門:寶寶容易在開關門中發生夾傷,使用門防夾軟墊可以避免此類危險。

窗:窗戶旁邊不能安放寶寶可以攀爬的桌子、凳子和沙發等傢俱。窗戶上要裝一定高度的欄杆。窗戶保持關閉,或開小縫隙,保證寶寶不能爬出去。此外,還要避免寶寶走到窗邊玩窗簾繩,這容易發生被繩子纏繞造成窒息的危險。

浴室:最好在浴室的地磚或浴缸的底部鋪上防滑墊或防滑毯,養成一有水漬就馬上擦乾的習慣,讓地板保持乾燥,減少寶寶滑倒的危險。

陽臺:寶寶一旦學會行走,“到處亂走”是必然的情形,你要特別留意他走到陽臺上。所以,陽臺的欄杆要足夠高,使他不易攀爬。陽臺欄杆間的寬度也要不易寶寶鑽出去。

臺階:臺階處白天和夜晚都應有足夠的亮度,臺階上不要放任何東西,並且至少有一邊有扶手。

傢俱:傢俱的擺設應儘量避免妨礙寶寶學習行走,將所有危險性物品放在高處或移走,同時留意所有傢俱中尖銳的角,以防撞傷寶寶。

防止孩子摔傷的方法

兩類孩子需加強呵護

1、剛學會跑的幼兒,腳下不穩,容易摔倒,家長應在旁適當保護或者陪跑。

2、下肢有畸形或者肌肉發育不良兒童容易摔倒,應採取措施,防止無謂的跌摔。

避免孩子在不平和石塊較多的道路上奔跑。

經常提醒孩子學會跑步技巧和自我保護:不要低頭猛跑,不要在人多車多的地方奔跑,不要邊嬉鬧邊猛跑。不要口內含著東西(如冰棒、糖葫蘆、玩具等)奔跑等。

特別提醒摔跤後如果孩子面頰或額部出現青包(即血腫),儘管皮膚未破。家長也應及時送孩子到醫院治療。因為面頰部和眉上額部的皮下脂肪很特殊,在解剖上稱“頰脂體”,此處血管供應是垂直狀的,非一般的網狀,一旦受傷,很容易局部壞死,進一步發展,將導致面部異常凹陷,從而影響美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