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有宝宝网

寶寶的情緒週期,大人都應該懂的

美國兒童神經系統科學家認為,嬰兒情緒變化如此之快,是因為他大腦中控制自動反應的皮層還沒有發育成熟。隨著大腦皮層的不斷發育,在接下來的幾年裡,你的寶寶將能夠更好地控制自己的行為和情緒。

寶寶也有情緒週期

“情緒週期”是指一個人的情緒高☆禁☆潮和低潮的交替過程所經歷的時間。當我們情緒出現不明波動時,在我們的心情低落的時候常會找出生理週期做為藉口;而寶寶時好時壞的心情,是不是也有“情緒週期”在作祟呢?其實很多細心的媽媽都已經發現了,寶寶會在一個時期內表現出強烈的生命活力,情緒高漲,和人親近,如成人處於情緒週期的高☆禁☆潮;有時則會莫名其妙的不安和憤怒,並且常常會持續一段時間,就像處於情緒週期的低潮。下面一起來瞭解一下寶寶的情緒變化!

1.喜悅

剛出生幾天的寶寶就會笑了,爸爸媽媽好開心呀!但其實,新生兒的笑容是生理性的反應,這種微笑是腦幹部位元的腦電波活動的信號,而並不是爸爸媽媽們所認為的那樣是孩子高興的反應。從4~6周開始,寶寶的笑開始與他們的感受聯繫在一起了。這時候的笑是生理情緒的體驗,寶寶感到身體內部舒服了,他就會用笑來表達。奶奶碰碰寶寶的臉,爸爸輕輕地觸摸寶寶的皮膚,或者是他聽到了媽媽熟悉的聲音等,都會引起寶寶愉快情緒的反應。

從2~7個月開始,寶寶的喜悅情緒出現了分化,開始對不同的人有了不同的反應。4個月時,寶寶對熟悉的人臉比不熟悉的人臉笑得更多,甚至只對親近的人微笑。這時媽媽會發現,媽媽笑,寶寶也會有意識地笑,這是寶寶應答,性的微笑。慢慢地,生活環境中的事件開始能引起寶寶的微笑和大笑,媽媽用玩具來逗弄寶寶,或是爸爸輕輕地給寶寶呵癢,他會因為覺得好玩又有人陪伴而高興地咯咯笑起來。

2.憤怒

憤怒,也是寶寶常見的情緒。寶寶憤怒的反應,往往是由劇烈到緩和,由直接到間接,隨著年齡增長而變化。嬰兒時期的憤怒不發則已,一發總是來勢洶洶,不能抑制:兩手搖動,兩腳亂踢,滿面漲紅,大聲哭叫。尤其是一些“聰明”的寶寶們,他們會因需要(饑餓、口渴、倦等)沒有得到滿足而將憤怒情緒轉變為哭聲,在他們不會說話的這段時間內,寶寶基本上就是靠哭聲來向爸爸媽媽傾訴自己的煩惱和不滿。

3.嫉妒

通常認為2歲後的寶寶才會有嫉妒、害羞、驕傲等較為複雜的心理。但其實從嬰兒3個月大開始,他們就已經會因為母親將注意力轉向其他人,如和別人聊天或逗弄其他嬰兒師生氣,他們會以蹬腿和發出不滿的叫聲來表示抗議。“吃醋”表現出一個人對失去所愛之人的害怕,而寶寶的“吃醋”心理與人際溝通有關,是感覺到某人的出現威脅到自己與親人關係後所做出的反應。

4.恐懼

懼怕大約在出生後的第6個月發生。這是由於突然遇到強的刺激,心理失去平衡所發生的情緒反應。父母要注意,孩子有的懼怕是習得的,如聽到了放鞭炮的聲音,孩子會有似乎是驚怕的反應,父母無需緊張地用誇張的言語和動作去保護孩子,只需要輕輕地抱住孩子,用言語給他解釋那是什麼聲音,就可以了。另外,害怕陌生人正是這時期懼怕情緒的突出表現,隨著成長,慢慢會有所改變。

5.依戀

從7個月開始,寶寶開始出現了依戀親近的人的依戀情緒。寶寶最喜歡和親近的人接近,這樣的接近會給寶寶帶來舒服、愉快和安全的情緒。當親人一旦要離開,就會產生不愉快的情緒。1歲之前的寶寶處於前依戀期(出生~2個月)和依戀建立期(2個月~1 2個月)。處於前依戀期的寶寶會用微笑、注視和咿呀言語同成人進行交流,依戀建立期的寶寶開始對熟悉的人有特殊的友好關係,能從周圍的人中區分出最親近的人,並特別願意和他接近。如媽媽用身體同寶寶進行接觸,如撫摸、摟抱、搖晃等,寶寶感受到這些觸覺和運動覺的刺激,就會產生愉快的情緒。如果親近的照看者需要暫時離開,那寶寶也能忍受,但是會帶有一點傷感的情緒。

誘發寶寶良好情緒

有這樣一個實驗,講的是西歐的普魯士有一個君主,他很想知道人類最初的語言是什麼。於是他想:如果找到一批嬰兒來養著,規定任何人不得跟他們說話,也許能知道“人類最初的語言”是什麼。他對那些撫育嬰兒的媽媽和護士下令,只許給嬰兒餵奶、洗澡,絕對不准和嬰兒說話。他認為這樣一來,等嬰兒說話的時候,一定會從嘴裡說出希伯來語、拉丁語或希臘語來。這樣,就能知道人類最初的語言是什麼了。但是這個君王沒有得到他想得到的結果,卻得到了一個很悲慘的結局——這些嬰兒都死了。

這個事例告訴我們:嬰兒需要的不只是生理上的照料,如果沒有精心的情緒照料和親子交流,也無法生存下去。寶寶一降生,就應該給他快樂的生活體驗。

多抱抱寶寶

父母親要多抱一抱寶寶,讓寶寶通過與母親肌膚的接觸知道自己是被疼愛的,這對嬰兒來說非常重要。因為嬰兒除了營養上的需要之外,還有精神上的需要。寶寶在媽媽那溫暖的懷抱中,會感到媽媽的愛護和關懷,他會凝視著媽媽的臉,看著媽媽的口形,聽著媽媽那親切的聲音。肌膚親情能夠滿足寶寶的精神需要,也是説明寶寶發展情緒與人際的重點,爸爸、媽媽的懷抱越溫暖、親密,寶寶的情緒就越穩定、有自信,所以父母們千萬別忽視。

多關心寶寶的哭

寶寶生下來就會哭。哭是嬰兒與外界溝通的第一種方式。通過嬰兒的哭泣,媽媽可以知道:寶寶是饑餓,疼痛,不舒服,大小便了,還是感到寂寞了。半歲的寶寶只有用哭來表達他的需要和請求,如果您不關心寶寶的哭,他會感到很無助。時間一長就會變得悲觀消極,並且不再為達到某一目的而想方設法去表達自己的想法。這勢必會影響到寶寶語言的發展。所以父母要多關心寶寶的哭,努力去理解寶寶哭的含義。當寶寶哭了,爸爸媽媽可以以關心的口吻對寶寶說:“是不是尿褲子了?”“寶寶是不是想說話?”並及時解決他的困難。如果是寶寶感到寂寞了,就要哄哄他,念兒歌或唱歌給他聽,或者和他做遊戲,讓他體驗到快樂。

讓寶寶有安全感

有的父母為了培養寶寶的獨立性,寶寶一出生就讓他離開父母單獨睡。一些研究人員認為:要想培養寶寶的獨立性,最重要的是要讓寶寶的情緒穩定,情緒一旦穩定了,自然而然就會產生獨立性。如果讓寶寶從小離開母親,在他需要聽到母親的聲音、嗅到母親身上的氣味、得到母親的精心照料時,卻得不到應該得到的滿足,寶寶就會產生不安全感。同時還會影響他們的情緒,自然就不會增強他的獨立性。所以,在寶寶6個月之前,媽媽最好能在寶寶身邊睡,適時地拍拍、哄哄、抱抱他,或者唱一首搖籃曲,讓寶寶心滿意足地安然入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