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有宝宝网

【如何提高寶寶學習能力?】怎樣幫助孩子學業有成

如何提高寶寶學習能力?在此之前,爸爸媽媽們必須要學會如何多和寶寶交談,與寶寶交談也是需要技巧的,爸爸媽媽們知道這些嗎?那麼,如何提高寶寶學習能力?下面,小編給大家介紹。

父母對待孩子無外乎三種情況,一是事事管、時時管,做了很多事,效果卻不好;二是什麼都不管,什麼都不做,放任自流,不聞不問,結果更不好;三是也管但不全管,做得不多,但都切中要害,孩子成長一帆風順。

如何更好地和寶寶交談

1、不妨與寶寶聊聊天

在寶寶睡醒的時候,父母可以用緩慢、柔和的語調對他說話。如“乖寶寶,爸爸媽媽好喜歡你呀!”、“寶寶餓了吧?媽媽去做好吃的!”等等。這個時候父母還要溫柔地看著孩子的眼睛,輕輕地呼喚著孩子的名字。值得一提的是,餵奶是媽媽與寶寶親近的最佳時機。聊天活動可以每天進行2-3次,每次2-3分鐘。

2、多多模仿寶寶的聲音和動作

對於寶寶伊呀學語發出的呢喃聲,父母要盡可能去模仿。這樣的回應會使寶寶很興奮,就像拿到了一個新玩具。為了得到應答,寶寶會更積極地學發聲。父母還可以發出別的聲音等寶寶的回應,以便讓他認識聲音與人的溝通作用。

同時父母也可以去刻意模仿孩子的動作與表情,他同樣會因此而興奮不已。反過來,假如父母做了一些誇張的動作,寶寶也能學得惟妙惟肖。

3、用笑聲和音樂去感染寶寶

快一歲的寶寶已經具有了一點幽默感。他喜歡看著別人對他笑,也喜歡對著別人不停地笑。這時候的父母要毫不吝惜地對孩子展露笑顏,並且用笑聲來表示贊許。另外,寶寶開始懂禮貌,會揮手跟別人告別。

年輕父母千萬不能忽視的是:與寶寶分別的時候,記住一定要親吻他,和他愉快地道別;回來時,也要向他問好。

平時,父母可以隨著輕鬆活潑的節奏,拉著懷中小寶寶的手翩翩起舞。當寶寶入睡的時候,父母可以輕拍他的小身體,對他哼唱動聽的搖籃曲或播放輕柔的催眠曲。

4、拒絕性溝通

寶寶到了兩歲,已經能夠說很多話了。同時,他們變得越來越不講道理,喜歡跟大人搗蛋,還時不時提出一些無理的要求。別急,自有溝通妙計,請您運用下面的策略:

5、巧用“冷處理”

兩歲左右的寶寶會故意做一些惡作劇,以觀察父母的“緊張”反應。比如父母對他說:“別打開電視機,我們幹點別的事。”話音未落,寶寶故意跑過去把電視打開了,然後在一旁幸災樂禍地等著父母發作,他好看:“熱鬧”。這時,父母應當故意裝作看不見,自己去幹別的事。當他討個沒趣後,就會漸漸停止這種惡作劇。

6、轉移寶寶的注意力

對待孩子不合理的要求或有危險的活動,可以採取轉移注意力的辦法進行軟處理。如寶寶已經吃了很多冷飲,還想再吃。父母先不要正面回答他,可以讓孩子打開電視機看一些有趣的節目,也可以給他最喜歡的一件玩具,或者乾脆帶孩子到外面去玩等等。當然,對於一些無關緊要的小事,可以故意讓他贏上一二個回合,也可以滿足他“當家作主”的願望。

除了委婉地給寶寶吃“閉門羹”之外,父母也應當向他提供學習服從的機會,即堅定地對他說“不”。這也就是所謂的“最佳挫折訓練”。當然在此之前,父母要充分衡量寶寶的心理承受能力,切忌對他的心靈造成傷害。

7、平等性溝通

三歲的寶寶喜歡獨立做一些事情。他們的感情很豐富,對待父母比以前體貼和乖巧多了。父母在備感欣慰的同時,開始考慮是否該用更尊重的態度、更平等的方式與寶寶交流。不妨學學下麵這幾招:

8、耐心當好寶寶的聽眾

無論寶寶講什麼,父母都要表現出認真聆聽的樣子,讓他感覺到爸爸媽媽很喜歡聽他說話,以此激發他的表達欲望。在寶寶漫無邊際的講述中,父母可以瞭解他的真實想法,發現事情的真正原因,便於說服教育。所以,和寶寶交談時,父母不要只注重自己怎樣說,更重要的是學會聆聽。

9、和寶寶分享自己的想法

有時候寶寶的心理能量也不可小覷的,他們有時也可以幫助父母解開心結。父母遇到煩惱的時候,不妨向寶寶坦露自己的想法,當然要用比較形象的方法證明,否則孩子會聽不明白。比如有一位元母親在工作單位挨了批評,回家問自己的寶寶:“假如你做一件事情做了很多次就是做不好,媽媽罵了你,你會怎麼想?”寶寶可能會說:“那我就再做,做好了媽媽就會表揚我的。”這個回答使這位母親一下子感到海闊天空。

10、邀請寶寶一起參與家務勞動

這個時候的寶寶特別想為大人做點事,但往往成事不足,敗事有餘。父母應該給他們提供一些機會好好表現。比如可以讓寶寶自己穿脫衣服、上廁所、自己吃飯、收拾玩具等等。此外,父母還可以主動提出要孩子幫忙做事。比如打掃衛生的時候,父母在拖地板的時候,可以建議寶寶拿一塊小抹布擦擦自己的小凳子。

11、和寶寶共商一些家庭事務

如果家裡想買一台新的大彩電,父母不妨參考一下寶寶的意見。寶寶可能會拍手說:“好啊!”也可能指著舊電視說:“我喜歡這台。”如果家裡正重新裝修,父母忙著討論每個房間的塗料顏色,這時候寶寶同樣具有發言權。

他可能會興奮地說:“我的房間要粉紅色,爸爸媽媽的房間要淡淡的黃色……”

多和寶寶交談對孩子日後學業有利

寶寶雖然還不會說話,但卻極喜歡聽人說話。雖然他還沒有真正地融人生活,但是他已經準備好了和身邊的人開始交流。他對爸爸的愛☆禁☆撫會做出回應;依偎在媽媽的懷裡,爸爸媽媽對他說話的時候,他也會盯著他們的臉凝神注視。

小寶貝們尤其喜好聽人發出的聲音。所以,如果我們能與寶貝面對面地說話、閒聊,或者敘述我們正在做的事情,對其語言的發展是非常有説明的。

在一個擁有大量語言交流的家庭裡,寶貝2個月時就能接觸到1300萬個詞彙。

而在一個不經常進行語言交流的家庭裡,寶貝到1周歲時只能接觸到大約800萬甚至更少的詞彙。

看來“沉默是金”這句話萬萬不能用在寶貝身上,否則,他將來極有可能發生詞彙饑荒,那時再想補救,將會費很大的心力且效果有可能難如人意。

只要讓嬰兒處在一個良性的語言環境中,他們不需要任何附加的特殊刺激就能學會說話,但我們自身的行為習慣還是會刻印在孩子的身上。比如,有人說,“德國人的穩重和法國人的靈活在不同程度上影響著這兩個國家嬰兒的成長。德國人總是讓嬰兒處在一種平靜的休息狀態中,而法國人卻總是在沒完沒了地、翻來覆去地在嬰兒面前變換花樣”。這兩種方式的結果恐怕也是世人皆知的,即德國人給人的印象多是刻板,而法國人卻是浪漫且多情。家庭的語言影響也是同理,父母話語言庫存必定充實。

其實和寶貝說話很容易做到,只要隨時隨地告訴他我們正在做的事情就可以了。比如,當你喂寶貝吃飯,給他換尿布,幫他穿衣服,給他洗澡或抱著他時,都要和他說說話,告訴寶貝你在做什麼,發生了什麼事情。“羅羅,你是不是尿濕了?讓我看看你的尿布。你真的尿濕了,那我們得換尿布了。”“西西,媽媽正在給姥姥打電話昵,問問姥姥最近身體好不好。”

科學真相

20世紀60年代早期,美國堪薩斯大學的貝蒂·哈特和陶德·R·裡斯利對一些1~2歲的孩子進行跟蹤觀察,他們每月花一個鐘頭的時間在42個家庭裡,盡可能詳細地記錄下孩子所處的每個家庭的環境情況。他們記錄的內容包括:和孩子進行直接交談的時間和次數,交談的方式,以及父母對孩子說話時採用的語調。他們發現每個家庭的差別非常大。研究結果表明,父母與孩子的交流方式極大地影響著孩子將來的學業成就。

哈特與裡斯利對孩子的跟蹤調查一直持續到他們上五年級,並把早期的觀察和日後他們的學業成就作了參照比較。結果令人十分驚訝,撇開四個家庭因素,學業成就最高的是那些父母經常與之直接交談的孩子。與嬰兒大量直接交談可以使他獲得更高的智力。因此,和孩子交談得越多,談話品質越高,孩子就越有可能取得比別的孩子更大的學業成就。

以上是小編給大家介紹了更好地和寶寶交談的方法的相關知識,多和寶寶交談對孩子日後學業有利,因此,怎樣幫助孩子學業有成才能更好地和寶寶交談,所以,學會溝通也是為人父母的一門必修課,你順利地通過了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