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有宝宝网

產後護理有什麼方法

養生之道網導讀:

產後護理有什麼方法呢?產後的護理對於新手媽媽們來說都是很苦惱的事情,那麼產後護理有什麼方法呢?下面養生之道網為您介紹有關的知識。

一、產後護理的方法

從分娩結束到身體的各項器官機能完全恢復,一般需要6-8周的時間,這段時期叫產褥期,俗稱坐月子。這段時期,新媽媽的護理工作可不是從頭到尾都一樣的,分期護理能讓新媽媽更快恢復。

正確的餵奶姿勢--躺著喂媽媽身體側躺在床上,膝蓋稍彎曲,放幾個枕頭在你的頭部、大腿下及背部,然後用下方的那只手放在寶寶頭下,並支撐他的背部。先喂躺下那一側的乳☆禁☆房,喂另一側乳☆禁☆房時,可抱著寶寶一起翻身。

坐著喂媽媽把寶寶放在腿上,用手腕托著後背,讓寶寶頭枕著媽媽胳膊的內側。媽媽用手托起乳☆禁☆房,待寶寶張開嘴時,把乳☆禁☆頭和部分乳暈送入寶寶口中。餵奶時最好選擇低一點的椅子,如果椅子太高,可用一個小板凳墊腳,會更舒服些。

1、產後5-7天媽咪狀況

宮頸外形及內口恢復原形。

護理要點:

如果這個時候外☆禁☆陰部疼痛以及腫脹仍沒有消退的話,應向醫生提出,做詳細的檢查;這個時候已經可以帶寶寶出院了,在出院前,母子要一起接受醫生檢查;並記住出院後日常生活注意事項。

關注重點:注意惡露變化及身體恢復情況;做出院準備。

2、產後第2周媽咪狀況

宮頸內口關閉;到產後10-14天,子宮縮入盆底,從腹部已觸摸不到;乳汁分泌趨於正常;惡露由褐色變為黃色,呈奶油狀。

護理要點:

新媽媽仍要注意休息,不要久坐,但也不要每時每刻都躺著不動,不妨慢慢散步,做些簡單的產褥操;科學坐月子提倡新媽媽可以刷牙,梳頭,洗頭,洗澡,但要儘量避免盆浴,以免髒水進入外☆禁☆陰,引起感染;新媽媽也可適當看些電視、報紙、書籍,但應以眼睛不感疲勞為限。

關注重點:保證母乳充足;注意對惡露的清潔消毒。

3、產後第3周媽咪狀況

惡露變黃色呈奶油狀;陰☆禁☆道內的傷口大體痊癒;陰☆禁☆道及會陰部浮腫、鬆弛基本好轉。

護理要點:

新媽媽可以自己給寶寶洗澡、換尿布,但不要做一些長時間站立及消耗體力的事情;注意休息,每天保證至少8小時的睡眠,夜晚要起來餵奶的媽媽常常覺得疲勞,不妨抓緊時間在白天和寶寶一起睡個午覺。

4、產後第4周媽眯狀況

宮頸恢復正常大小;惡露消失,變成白帶;腹部收縮;恥骨鬆弛好轉,性☆禁☆器官大體復原。

護理要點:

可以做日常家務、照料寶寶,但不要太過勞累;惡露消失後,在得到醫生許可下可盆浴。

5、產後第5-8周媽咪狀況

子宮應恢復到正常大小,重約50g;子宮內膜恢復。

護理要點:

需要瘦身的新媽媽,在醫生同意後,可以進行一些適當的體育活動,如有氧操,快步走等。但為了保證奶水的營養充足,不要嘗試節食減肥。 關注重點:身體若恢復不好,如有發燒、疼痛、出血等變化,應及時就醫。

二、產後護理的禁忌

1、忌勞累

產婦生產後,可能造成會陰部撕裂傷,而最佳的復原方法就是兩腿併攏多多休息。現代醫師在生產時也會先幫新媽媽剪開會陰,之後再進行縫合處理,所以現在的新媽媽也應該“坐月子”,雖然不代表完全躺在床上不動,但還是應該盡可能地休息,不要爬樓梯,不可過度勞累。

2、忌多吃味精

為了嬰兒不出現缺鋅症,產婦應忌吃過量味精。一般而言,成人吃味精是有益無害的,而嬰兒,特別是12周內的嬰兒,如果哺乳期間的媽媽在攝入高蛋白飲食的同時,又食用過量味精,則不利。因為味精內的谷氨酸鈉就會通過乳汁進入嬰兒體內。過量的谷氨酸鈉對嬰兒,尤其是12周內的嬰兒發育有嚴重影響,它能與嬰兒血液中的鋅發生特異性的結合,生成不能被機體吸收的谷氨酸,而鋅卻隨尿排出,從而導致嬰兒鋅的缺乏,這樣,嬰兒不僅易出現味覺差、厭食,而且還可造成智力減退,生長發育遲緩等不良後果。

3、忌急於服用人參

急於用人參補身子是有害無益的。而剛生完孩子的新媽媽,精力和體力消耗很大,十分需要臥床休息,如果此時服用人參,反而因興奮難以安睡,影響精力的恢復。

4、忌過多吃雞蛋

醫學研究表明,分娩後數小時內,最好不要吃雞蛋。因為在分娩過程中,產婦體力消耗大,出汗多,體液不足,消化能力也隨之下降。若分娩後立即吃雞蛋,就難以消化,增加胃腸負擔,甚至容易引起胃病。

5、忌多吃紅糖

紅糖營養豐富,釋放能量快,營養吸收利用率高,具有溫補性質。但是,產婦切不可因紅糖有如此多的益處,就一味多吃,認為越多越好。因為過多飲用紅糖水,不僅會損壞新媽媽的牙齒,而且紅糖性溫,如果新媽媽在夏季過多喝了紅糖水,必定加速出汗,使身體更加虛弱,甚至中暑。此外,喝紅糖水時應煮開後飲用,不要用開水一沖即用,因為紅糖在貯藏、運輸等過程中,容易產生細菌,有可能引發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