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有宝宝网

科學認識子宮內膜炎症,不做炎症女人

現在的生活越來越好,但是人們的身體也一直被一些疾病危害著健康,對於女性朋友來說最大的危害莫過於婦科疾病了,很多女性患有子宮內膜炎。為此她們都想知道慢性子宮內膜炎如何治療?大家知道慢性子宮內膜炎是一種危害比較的疾病,嚴重折磨患者健康,想要避免疾病危害的發生,需正確的瞭解疾病,並找到針對性的治療方案。

子宮內膜炎的病因

子宮內膜炎引起不孕的原因主要有三方面:首先是精子進入子宮腔後,細菌毒素、白細胞吞噬等炎症因素造成精子死亡或活動力降低,使精子進入輸卵管的數量大大減少,從而影響生育。其次,受精卵不易在炎性子宮內膜著床,或因抗子宮內膜抗體致著床障礙,造成不孕。協力廠商面就是受精卵著床不穩固,極易流產,從而造成不孕。急性子宮內膜炎主要發生在分娩、流產或宮腔手術操作尤其是非正規人工流產之後,也可由性傳播疾病引起。病原菌有大腸桿菌、葡萄球菌、鏈球菌,此外還有淋球菌和支原體等。子宮內膜炎是由於細菌沿陰☆禁☆道,宮頸上行或沿輸卵管下行以及經淋巴系統到達子宮內膜所引起的。多數為從陰☆禁☆道,宮頸上行引起。另外,不注意個人衛生,經期性☆禁☆交及與患有性病的異性性☆禁☆交,也易發生此病,老年婦女由於體內雌激素下降,陰☆禁☆道內酸度下降及宮頸黏液栓減少,易出現老年性陰☆禁☆道炎,並進—步發展為子宮內膜炎。病情嚴重者,子宮內膜黏連可造成不孕。

相關閱讀:產後惡露不斷 子宮內膜炎作怪

子宮內膜炎的症狀

(一)慢性子宮內膜炎

1.症狀

(1)盆腔區域疼痛 在月經間歇期間出現下腹部墜脹痛及腰骶部酸痛。部分患者可無任何自覺症狀。

(2)白帶增多 因內膜腺體分泌增加所致。一般為稀薄水樣,淡黃色,有時為血性白帶。老年性子宮內膜炎呈膿性白帶,並常含少量血液。當子宮積膿時分泌物呈膿性伴臭味。

(3)月經過多 經期規則而經血量倍增,流血期顯著延長。不規則出血較少見。

(4)痛經 多見於未產婦女,但嚴重痛經者少見,可能由於內膜過度增厚,阻礙組織正常蛻變壞死,刺激子宮過度痙攣性收縮所致。

2.體征

子宮可增大,有觸痛;子宮旁組織增厚並有觸痛。輕度炎症時,雙合診可無異常發現。當子宮積膿時,查子宮呈球形增大,柔軟並壓痛,窺器檢查可見宮頸排出血性膿液,奇臭。

(二)急性子宮內膜炎

1.症狀

輕度發熱,下腹痛,白帶增多,有時為血性,如為厭氧菌感染可有惡臭。分娩或流產後發生的急性子宮內膜炎症狀較重,其他原因引起的子宮內膜炎多屬輕型。

2.體征

檢查時子宮可有輕度壓痛。病情如未能及時控制,進一步引起子宮肌炎、急性輸卵管炎、盆腔炎等,患者體溫明顯升高,可達39℃以上,下腹部有明顯壓痛。

子宮內膜炎的治療

1.一般處理

(1)飲食以流質或半流質易消化並含有高熱量、高蛋白、多種維生素的食物為宜,不能進食者,應靜脈補充營養及水分,並注意糾正電解質紊亂及酸中毒;

(2)急性子宮內膜炎應臥床休息,宜半臥位,以利於炎症的局限及宮腔分泌物的引流;

(3)做下腹部熱敷以促進炎症的吸收並止痛;

(4)保持大便通暢以減輕盆腔充血,並有利於毒素排泄;

(5)高熱時可物理降溫;

(6)應避免過多的婦科檢查以防止炎症擴散。

2.藥物治療

(1)抗生素治療 以抗生素治療為主,抗生素治療原則:經驗性、廣譜、及時和個體化,選擇抗生素應覆蓋所有可能的病原體,或根據病原培養及藥敏的結果選擇抗生素治療。

(2)宮腔內給藥 對已婚患者可採用宮腔內給藥的方式,操作前先以雙合診查清子宮大小及位置,外☆禁☆陰陰☆禁☆道消毒、探測宮腔深度後,將滅菌導尿管自宮口送入宮腔,以小於宮腔深度0.5cm即可,將選定的藥物經導尿管緩慢注入宮腔,待藥液全部進入宮腔後,拔出導尿管,平臥或臀高位臥床1~2小時,每日1次,經期停用,由於本方法能使藥物直接作用於病灶處,往往療效顯著。

(3)清理宮腔 發生於分娩或流產後的子宮內膜炎,如疑有胎盤組織殘留,應在使用抗生素的同時,立即予以清除,待抗生素達到一定劑量、炎症得以控制時,方可行刮宮術,以防炎症擴散。如果子宮有活動性出血時,可在應用大量抗生素的情況下清理宮腔。

相關閱讀:產後子宮內膜炎怎麼治療呢

子宮內膜炎的預防

1、衛生方面。注意經期衛生,嚴禁經期性☆禁☆生☆禁☆活以防致病菌乘機侵入;

2、生殖教育。注意避孕,避免不必要的流產術分娩及宮腔手術,應到消毒嚴格的正規醫院去做,防止手術操作時的直接污染;

3、預防感染。有感染可能性的婦女應進行預防性的抗炎治療

4、產後注意。產後過早同房,很容易將細菌帶進妻子的生☆禁☆殖☆禁☆器官,引起子宮內膜炎或盆腔炎,輕者或治療及時,尚可完全恢復,但不少人卻因此招致子宮內膜破壞或輸卵管閉塞而造成終生不孕症,甚至因急性期,細菌從創面侵入,隨血流擴散成敗血症而危及生命。

5、患有急性子宮內膜炎的患者應及時、徹底治療,以免遷延不愈轉為慢性。

6、平時應保持心情舒暢,注意營養,勞逸結合,增強自身的抵抗能力,提高身體素質。

相關閱讀:產後如何預防子宮內膜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