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有宝宝网

【如何與寶寶早期交流】早期交流的重要性

養生之道網導讀:

瞭解如何與寶寶早期交流對寶媽極為重要,那麼如何與寶寶早期交流?瞭解如何與寶寶早期交流並不困難。

早期交流概述

1~2歲的孩子以語言和動作協調的培養為主。 1歲後的孩子,語言的理解能力有較大發展,開始用簡單詞句表達自己的意願或要求,這時應採用實物和詞彙相結合的方法,使之認識事物;鼓勵孩子多講話,要求吐字清楚,用詞準確;鼓勵孩子用筷子吃飯,多做手工活動,以培養動作協調和動手能力。

2~3歲是孩子心理發展的關鍵時期。這時應培養寶寶日常生活中的良好習慣,如自己進食、洗手洗臉、大小便等,鼓勵他多做一些簡單的勞動,並注意品德教育。

與3歲以後的孩子交流,可以有意識地從一些自然知識和社會知識開始,但是一定要在孩子理解的前提下,以啟發、引導的方式進行,鼓勵孩子的求知欲,並耐心回答孩子提出的問題。

早期交流要遵循一定的規律,在孩子具備某種能力之前的適當時期,給他們提供恰如其分的感官刺激,以加速他們的這些先天性的潛能變成現實。

當然,過分提早刺激,也無益于孩子的發展和提高。如4個月左右的孩子喜歡用手玩弄胸前的玩具,可以在3個月時,在孩子的小床上懸掛一些玩具,讓孩子能用雙手抓到,這樣能幫助鍛煉孩子的手眼協調能力。 1歲半左右是孩子在語言方面快速發展的起步階段,可以提前1~2個月,與孩子做簡單發音的遊戲,在玩耍時注意與孩子進行語言交流,説明他們形成發音、理解和表達能力。

再者,早期交流應當是輕鬆愉快、豐富多彩的;方法應該是啟發式的,而不是強迫式的,主要是通過讓孩子多看、多聽、多玩以及做一些簡單的自我服務能力的訓練,從孩子的興趣愛好出發,而不是強求知識的系統性。

如何與寶寶早期交流

對視

平時,寶寶的眼睛會東張西望,或昏昏欲睡,但是一旦他看到了母親充滿親切的面容時,他會變的很興奮,會張大著眼睛一刻不停的看著媽媽,因為寶寶知道媽媽是他們最可親的人。所以媽媽應該經常面對面注視一下小寶寶,同時伴著溫柔親切的言語和寶寶們交流,寶寶們也會深情的凝視著你,聽你的講話,有時還會張開小嘴,露出可愛的微笑。

與寶寶對眼注視的最佳距離在20~30cm左右,媽媽可以一邊和寶寶說話,一邊慢慢移動自己的面部,讓寶寶的頭和眼跟隨著你面部地移動而轉動。這個動作能夠鍛煉寶寶的敏感性,經常訓練將會對寶寶智力的開發和感覺的發展極其有益。

哭是寶寶主動與父母交流的一個重要形式,是他表達需求、同外界勾通的主要手段之一。寶寶哭鬧的原因有許多,饑餓、生病等都會啼哭,而且不同的哭聲也代表著寶寶不同的需要,父母們應該細心得加以辨別,及時瞭解寶寶的需求。

有一種錯誤的做法認為寶寶不應該多抱,不然會養成他要抱的習慣。其實有時寶寶哭是主動和父母親近的表現,是為了讓爸爸媽媽抱一下,所以這時父母千萬不要拒絕孩子。正確的做法應當把寶寶抱起來,給寶寶以安慰,並與之交流。

說話

寶寶雖然不會說話,但他們天生具有聽覺能力,能感知到媽媽的語言,所以每次給寶寶餵奶、換尿布、洗澡時,媽媽都要抓緊時機與寶寶談話、多發兒聲,哄哄他,唱唱兒歌等,以此來傳遞母親的聲音,增進母子間的交流。儘量給他們創造一個豐富的投入感情的語言環境。

有時當你用充滿愛意的語氣同他說話時,他會報之以“啊啊”的傻樂;如果你笑,他也會咯咯地沖著你笑,有時甚至會樂得手舞足蹈,小手亂抓,憨態可掬。當他專注地看著某個東西時,你可以告訴他那叫做什麼。把他周圍能看見的東西的名稱都告訴他,讓他摸一摸,感覺一下。給他聽各種音樂和聲音,讓他知道這個世界的廣闊、美妙和豐富多彩,有待於他去探索。可以讀書、唱歌給他聽,不僅唱兒歌,其它輕柔悅耳的歌曲都可以。告訴你正在做什麼,他正在做什麼。這對寶寶的語言學習和智力開發都大有裨益。

對寶寶自己發出的每一個聲音和微笑,都要予以熱情、及時的回應。當他咿咿呀呀地發出每個聲音時,你都予以重複,這會引起他的共鳴,讓他更加高興,鼓勵他更加活躍。更重要的是,這樣可以培養孩子的“對話”能力,讓他熟悉和掌握與別人談話的語音語調、時間間隔和節奏等。

細心呵護健康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