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有宝宝网

寶寶氣虛體質有如何表現? 要怎麼辦?

氣虛質,是中醫的虛證之一,當患兒出現精神不振、疲倦無力、容易出汗、懶言懶動、頭暈嗜睡等症狀,則可視為氣虛。 氣虛可因個別臟腑的特有症狀,再細分為肺氣虛、脾胃氣虛、腎氣虛及心氣虛等證型,如咳嗽牽延日久、容易感冒、呼吸氣短、遇冷則鼻塞、流鼻水、氣喘、聲音低微為肺氣虛;而食欲不振、噯氣腹脹、容易噁心嘔吐、腹痛腸鳴、肌肉消瘦、大便較軟,或易腹瀉、排便不暢等症則為脾胃氣虛;而肌肉筋骨酸痛、身材矮小、小便頻數、色清量多、夜尿多則為腎氣虛;若見胸悶胸痛、動則易喘等症則為心氣虛。小兒氣虛體質的表現有哪些

小兒脾氣虛:如果孩子出現了脾氣虛的情況,那麼主要的症狀表現為臉色蠟黃、食量下降、大便也變得更加的溏稀,平時則是表現出非常的倦怠和乏力。

小兒肺氣虛:孩子患有肺氣虛,那麼症狀則是表現為臉色蒼白。身體感覺到乏力,但是很容易出汗,稍微一運動就出現氣喘的情況。身體抵抗力比較差,特別是在變天的時候容易患有疾病。

小兒腎氣虛:這種類型的孩子主要表現為稍微一運動就出現氣喘以及氣短的情況,臉色蒼白同時怕冷。

小兒氣虛如何調理

第一,要讓孩子經常到戶外活動,接受自然風光的沐浴。如果孩子經常被關在家裡,稍微一出門受點涼就會生病。要讓孩子適應自然環境,這是預防疾病的重要措施。因為人生活在大自然中,如果與自然環境不相適應,那就無法很好地生存。

第二,孩子平時的衣著要適中,不要過厚過暖。因為多數孩子體內的熱量都很充足,而且孩子活動量普遍很大。如果衣著過暖,稍一活動就會出汗,而活動一停下來,著一點風就容易生病。中醫所說的“汗出當風”是小兒感冒發熱的主要原因。

第三,平時要經常給孩子喝水。因為孩子活動量大,出汗多,多喝水才能及時補充出汗所喪失的液體。多喝水還能促進人體代謝,使代謝產物及時排出,這樣也能防止生病。

第四,注意飲食調攝,使孩子的大便保持通暢。經常感冒發熱的孩子多半內熱較盛,即人們平時所說的“火”大。對這種類型的孩子飲食要注意合理搭配,多吃蔬菜和水果,少吃肉類、巧克力和油炸食品。除了合理的飲食結構外,還要訓練孩子的排便習慣,每天大便一次。只有大便通暢,體內的各種代謝產物才能及時排出。

小兒氣虛就如文中提到的一樣,分為三種類型,家長們在想為小孩補氣的時候一定要對症下藥,這樣才能達到最好的改善氣虛體質的效果。

相關閱讀: 產後氣虛體質如何食療補氣

寶寶氣虛體質怎麼辦?

氣虛質,是中醫的虛證之一,當患兒出現精神不振、疲倦無力、容易出汗、懶言懶動、頭暈嗜睡等症狀,則可視為氣虛。

氣虛可因個別臟腑的特有症狀,再細分為肺氣虛、脾胃氣虛、腎氣虛及心氣虛等證型,如咳嗽牽延日久、容易感冒、呼吸氣短、遇冷則鼻塞、流鼻水、氣喘、聲音低微為肺氣虛;而食欲不振、噯氣腹脹、容易噁心嘔吐、腹痛腸鳴、肌肉消瘦、大便較軟,或易腹瀉、排便不暢等症則為脾胃氣虛;而肌肉筋骨酸痛、身材矮小、小便頻數、色清量多、夜尿多則為腎氣虛;若見胸悶胸痛、動則易喘等症則為心氣虛。

不宜常吃寒涼飲食

氣虛體質是小兒常見體質之一,常出現於鼻過敏、氣喘、消化障礙、身材矮小、尿床、容易感冒、肥胖及心臟病等疾患,當您的寶貝,出現氣虛質的症狀越多,則表示氣虛的嚴重度也越高,父母宜培養正常飲食習慣,如定食定量、避免吃零食,飯前儘量勿吃過甜、高脂肪或高糖之食物、飲料,以免過早產生飽脹感而降低食欲。而正常的作息及適度戶外運動,都可避免氣虛加重。對氣虛患兒,平時應注意飲食如:

1.甘平

為主食,如葡萄、檸檬、木瓜、草莓、鳳梨、枇杷、李子、菠菜、紅蘿蔔、茼蒿、花椰菜、包心菜、豌豆、四季豆、花生、黑木耳、玉米、栗子、橄欖、豆漿、白米、糙米、黃豆、黑豆、赤小豆、冰糖、魚肉、豬肉、雞蛋……等。

2.甘溫

油菜、大頭芥菜、番瓜、龍眼、荔枝、櫻桃、芭樂、金桔、楊梅、桃子、杏子、李子、糯米、紅糖、麥芽糖、大蒜、香菜、生薑、蔥、茴香、醋、沙茶醬、牛肉、雞肉、蝦、黃鱔、淡菜、羊奶。

3.甘涼

菱角、蓮藕、香菇、冬菇、蘑菇、白木耳、瓢瓜、綠豆、豆腐、茶、麻油、生薑皮、蘋果、蓮霧、番茄、甘蔗、香瓜、柳丁、無花果、蜂蜜、烏骨雞、鴨、蟹、鱉、蛋白、牛奶。

以上食物輪流食用。儘量不要常吃冰冷寒涼或未熟食品,如西瓜、香瓜、水梨、柚子、葡萄柚、椰子、橘子、楊桃、柿子、香蕉、芒果、桑椹、奇異果、黃瓜、苦瓜、空心菜、?白筍、豆芽、紫菜、海帶、西洋菜、豆豉、荸薺、白砂糖、蛤蠣、蚌類,以免影響血液迴圈。當不可避免時,儘量在白天食用,因當外界陽氣旺盛時,身體也較有抵抗寒氣入侵的能力。

選用適合藥膳及避免情緒波動

現代社會,存在著不同層面的壓力,嬰幼兒極易因外界的各種刺激,引起情緒波動,輕者自愈,嚴重者影響身心健康及生長發育,造成消化系統障礙,而氣喘、發熱等呼吸系統疾病的誘發,也認為與情緒激動關係密切,所以為使幼兒健康的發育,避免驚嚇、勿嬌生慣養、減少惱怒是身心保健的要點。

由陰虛引起的小兒多汗,以盜汗為主,出汗部位常在胸背及手足心,並伴有精神煩躁、睡眠不寧、大便幹結、口渴、面唇色紅、手足心熱,或有低燒等,宜用養陰清熱的療法。

現介紹以下家庭調理中藥方:

1、用烏梅10克,浮小麥15克,大棗6枚,煎湯代茶飲。

2、選用生地黃、白芍、何首烏、麥冬、知母、黃柏、地骨皮各10克煎水,分3次服。

3、用百合10克,蓮子15克,入鍋內加適量水,用小火慢慢燉至爛熟,入冰糖15克熔化後食用,每天1次,連服數天。

在此提醒孩子家長:平時少吃辛熱上火的東西,以防寶寶出汗更多。

相關閱讀: 產後氣虛體質如何食療補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