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有宝宝网

新生兒黃疸危害大 新生兒黃疸該怎麼護理

孩子的到來是會讓家庭都非常喜悅的,但是與此同時也有著很多疾病在威脅著孩子嬌弱的身體。而其中新生兒黃疸,是很多的小寶寶出生以後可能發生的疾病,家長對於此病不夠重視,其實如果輕微的話,就是使用藥物進行治療,要是嚴重的話,就需要其他的治療,下面主要給大家介紹一下新生兒黃疸的危害性。

新生兒黃疸的危害有:

新生兒黃疸分為生理性和病理性兩種。生理性黃疸就是大部分新生兒在出生後第2~3天出現的皮膚、鞏膜黃染,第4~6天最明顯,足月兒在出生後10~14天消退,早產兒可持續到第3周。

在此期間,小兒一般情況良好,無其他不適表現。查血時,血清膽紅素值低於205μmol/l。病理性黃疸表現為小兒黃疸可能發生在生後24小時以內,或持久不退,或消退後又出現黃疸,或黃疸進行性加重。查血時,血清膽紅素值超過205μmol/l,小兒還有其他疾病的表現。

一般來說,生理性黃疸黃疸比較輕,血中膽紅素濃度較低,不會影響小兒智力。病理性黃疸並不是全部對小兒智力有影響。

無論何種原因引起的病理性黃疸,當血中膽紅素濃度超過340μmol/l時,血中間接膽紅素可通過血腦屏障進入腦組織,影響腦細胞的能量代謝,腦細胞因能量不足有變性壞死,其中以大腦基底節、下丘腦及第四腦室底部黃染明顯,此病變稱為核黃疸或膽紅素腦病。

核黃疸發生時,小兒黃疸明顯加重,開始表現為嗜睡,吸奶無力或嗆奶,肌張力減退。如治療不及時隨後可出現呻吟、尖叫、抽搐、呼吸衰竭等嚴重症狀。部分患兒死于呼吸衰竭,存活的患兒常有智力障礙、腦性癱瘓等後遺症。

對於新生兒黃疸的治療,家長是應注意選對治療辦法和藥物的,常見的治療新生兒黃疸的藥物有:

1、葡萄糖及鹼性溶液葡萄糖可供給患兒熱量,營養心、肝、腦等重要器官,減少代謝性酸中毒。酸中毒時,血腦屏障開放,可使膽紅素進入腦組織的量增加,尚應及時輸給鹼性溶液糾正酸中毒,預防膽紅素腦病。碳酸氫鈉劑量(meq)=鹼剩餘×體重(kg)×0.3。

2、血漿或白蛋白供給與膽紅素聯結的白蛋白,可使游離的非結合膽紅素減少,預防膽紅素腦病。血漿25ml/次靜脈注射(100ml血漿含白蛋白 3g,1g白蛋白可聯結非結合膽紅素8.5mg)或白蛋白lg/kg加25%葡萄糖10-20ml靜脈滴注,每天1-2次。

3、酶誘導劑能誘導肝細胞滑面內質網中葡萄糖醛酸轉移酶的活性,降低血清非結合膽紅素。苯巴比妥尚能增加y蛋白,促進肝細胞對膽紅素的攝取。苯巴 比妥每 日5-8mg/kg,尼可殺米每日100mg/kg,皆分3次口服。因需用藥2-3天才出現療效,故要及早用藥。兩藥同用可提高療效。

4、腎 上腺皮質激素能阻止抗原與抗體反應,減少溶血;並有促進肝細胞葡萄糖醛酸轉移酶對膽紅素的結合能力。強的松每日1-2mg/kg分三次口服,或氫化考地松 每日6-8mg/kg或地塞米松每日1-2mg加10%葡萄糖100-150ml靜脈滴注。疑有感染者在有效抗感染藥物控制下慎用。

新生兒黃疸由於會對孩子的健康造成危害,因此,在積極治療的同時,家長也應做好以下護理工作:

醫學上把未滿月(出生28天內)寶寶出現的黃疸,稱之為新生兒黃疸,主要症狀為皮膚、黏膜、鞏膜發黃,孩子食欲不振、不安躁動,體溫可能也會有所上升。初為人父母的爸媽們在新生兒護理期間遇到這種情況時 ,判斷黃疸程度:黃疸是從頭開始黃,從腳開始退,而眼睛是最早黃,最晚退的,所以可以先從眼睛觀察起。如果僅僅是面部黃染,為輕度黃疸;軀幹部皮膚黃染,為中度黃疸;如果四肢和手足心也出現黃染,為重度黃疸。注意大便的顏色:如果大便成陶土色,應考慮病理性黃疸,多由先天性膽道畸形所致。如果黃疸程度較重,出現伴隨症狀或大便顏色異常應及時去醫院就診,以免耽誤治療。

觀察寶寶日常生活:一般新生兒生理性黃疸7~10天會消退,早產兒持續時間較長。但如果覺得寶寶看起來愈來愈黃,精神及胃口都不好,或者體溫不穩、嗜睡,容易尖聲哭鬧等狀況,就要去醫院檢查。儘早使胎便儘早排出:因為胎便裡含有很多膽紅素,如果胎便不排乾淨,膽紅素就會經過新生兒特殊的肝腸迴圈重新吸收到血液裡,使黃疸增高。建議在新生兒黃疸護理中,給新生兒充足的水分,小便過少不利於膽紅素的排泄。

勤喂母乳:如果證明是因為餵食不足所產生的黃疸,媽媽必須要勤餵食物,因為乳汁分泌是正常的生理反應,勤吸才會刺激分泌乳激素,分泌的乳汁才會愈多,千萬不要以為寶寶吃不夠或因持續黃疸,就用水或糖水補充。新生兒黃疸護理居家照顧時,要注意家中光線不要太暗,儘量讓自然光灑下來,而不是讓寶寶直接曬太陽,照光或多或少會有些幫助。新手媽媽要時刻留意寶寶的日常變化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