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有宝宝网

寶寶幾個月會說話呢?這麼跟寶寶說話,寶寶大腦發育更快!

寶寶幾個月會說話?

寶寶出生時的哇哇大哭,是他人生中第一次正式的語言表達。開始,他是用舌頭、嘴唇、上顎和任何新長的牙齒來發出聲音,頭一兩個月是“哦”和“啊”,不久之後,就能咿咿呀呀了。

4-5個月:寶寶可能偶爾會蹦出第一聲“媽媽”或“爸爸”來。這可不代表寶寶會說話了,爸爸媽媽先別激動,這時寶寶還沒有真正把這些詞和你們聯繫起來。要到寶寶1歲左右才能明白“爸爸媽媽”的真正意義。

6-9個月:寶寶的會說的話更多了。當他喃喃自語或發音時,媽媽在一旁聽著覺得很有趣,其實這是寶寶在模仿類似大人的語氣和聲調,也是學習說話的一種方式。媽媽可以給寶寶讀書來鼓勵他的牙牙學語,也可以多對寶寶說話,讓寶寶多模仿,鍛煉語言能力。

12-17個月:這時寶寶已經能明白一些詞語的意思,並能準確說出詞語。寶寶甚至會練習變換聲調,在提問題時,把語調升高,提出一個正確的疑問句式。這時候寶寶漸漸地意識到說話的重要性,以及語言在表達他的需要方面具備的強大力量。

1歲半-2歲:寶寶詞彙量可能已經多達200個了,其中大多是名詞。寶寶還不能理解第一人稱的使用方法,他會喊出自己的名字,提出要求。在18-20個月之間,寶寶學習詞彙的速度為每天10個或更多。有的寶寶每一個半小時就能學會一個新詞,媽媽可以給寶寶看一些新奇的東西並告訴寶寶物品的名字,寶寶很快就可以學會。

其實孩子在嬰兒時期的時候就會說話,媽媽可以經常跟寶寶說說話、聊聊天。很多媽媽們以為嬰兒聽不懂也不會說,所以很少跟寶寶進行語言互動,這樣不利於寶寶的大腦發育。

如何跟寶寶對話?用語言跟寶寶互動吧!

嬰兒時期的寶寶是很需要媽媽用語言跟自己的寶寶互動,經常用語言跟寶寶進行互動能促進寶寶的大腦發育,那麼如何教寶寶說話促進寶寶的大腦發育呢?

在我們平時的交流當中,最重要的就是對話,但是在孩子跟媽媽的交流當中還是有很多原則和需要回避的一些問題。

3個月嬰兒:寶寶沉默不語,媽媽嘮叨不停。

寶寶再嬰兒時期,通常都是閉著嘴巴的,只會用哭聲表達自己的感情和想法,但是一般新生兒對聲音是非常敏感的,因此新生兒和媽媽之間進行交流是非常重要的。

寶寶一般再出生一個月之後才能辨別人的聲音,但是在此之前,媽媽們還是應該經常與寶寶對話交流,刺激寶寶的語言神經系統;這樣不僅有助於寶寶的發育,還能穩定寶寶哭鬧的情緒。

怎麼跟寶寶說話?

一般寶寶嬰兒時期媽媽們還不能跟寶寶進行情感上面的交流,即使媽媽們不願意自言自語,但至少再給孩子換尿布的時候要主動跟寶寶說話。

當寶寶餓了、尿床了不舒服的時候,就會用哭來表達自己的感受,對寶寶來說,這樣的行為就相當於一種交流性質的語言。

在日常照顧寶寶的過程當中,媽媽也要時不時的跟寶寶說話。比如:“寶寶尿床了啊,是不是很不舒服啊?媽媽給你換尿布哦!” 給孩子的餵奶的時候可以說:多吃點吧,快點長大吧小寶貝!

4-12個月:寶寶會發出一些咿咿呀呀的聲音,用正確的語言跟寶寶說話。

寶寶一旦會了“咿咿呀呀”的時候,就經常性的會吵鬧,發育比較快的孩子從出生2個月的時候就會開始發出“啊啊、哦哦”的聲音,而且也逐漸學會了 叫:“媽媽、爸爸、大大”等比較高難度的聲音。這個時期,寶寶喜歡發出各種各樣的聲音,而且聲音也比較的大,對於媽媽們來說,用“咿咿呀呀”的聲音跟寶寶對話也是一種樂趣。

如果寶寶發出“咿咿呀呀”的聲音,媽媽可以用“爸爸,媽媽”等詞彙回應寶寶,此時寶寶的“咿咿呀呀”聲也是一種表達的方式,不管怎麼樣,寶寶都是在等待著媽媽的反應。

1-2歲:寶寶疊字說話,媽媽用句子引導。

這個時期,寶寶的獨立精神非常的強烈,可以理解為“不行”等語言的含義。如果寶寶不肯吃飯,用手攪拌食物,即使寶寶的動作很容易讓人發笑,但是媽媽們也應該說“不”,笑也是一種對話的形式,如果寶寶做錯事,媽媽笑了,寶寶就會誤以為媽媽是在欣賞或者肯定自己的行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