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有宝宝网

沒有不會睡的寶寶,只有不會哄的大人

小土叨叨:這篇文章寫於兩年前,那時候還是初出茅廬,不知道天高地厚起了這麼個標題,後來隨著認識的變化,這篇的內容幾經刪改,再次發佈,也希望這個標題不要給大家造成太大壓力。


你有沒有這樣懷疑過:我家寶寶就是不願意睡,就是睡不長,就是覺淺,就是只能抱著睡,就是要磨覺…千萬不要輕易下這種結論,不要輕易給寶寶貼上這樣的標籤。

本文很囉唆,如看不完,請至少看下面幾行,一分鐘很可能會改變你和寶寶的生活。

寶寶越困越疲勞顯得越興奮,磨覺多半是醒太久,哄睡太晚,太疲勞鬧的。

減少白天小睡及拖延晚間入睡時間一般不會讓睡眠變長變容易,越缺覺越睡得困難,睡眠才能促進睡眠(一定範圍內)。不管多晚睡多半都是6點左右起,為了保證睡眠時長,早點哄孩子入睡非常必要. 7,8點睡晚覺不算早,早睡又可能減少夜醒.(針對1歲內的孩子)

靜止的睡眠才是最好的, 不抱睡也能睡長。 3個多月,因為寶寶睡眠模式的變化,抱睡著之後放床睡一般不會落地醒。一放就醒不可怕,醒著被放下,睡眠中段醒來的可能反而可能更低。

白天小睡不長不單是睡眠能力問題,還可能是睡眠習慣問題。白天睡不實,晚上夜驚夜哭可能是太疲勞、過度刺激、睡眠不足、睡多了會好轉,一般6個月後單次小睡會有所延長。

維護生物鐘非常重要,睡前、睡醒都不要過度的逗孩子,哄睡要有所堅持,當然長時間哄不睡也無需硬抗。玩、出門遛彎、逛街等活動要多考慮睡眠的安排。家長不安排並照顧孩子的小睡,孩子就容易缺乏小睡。

入睡是一種需要學習的能力,和學習坐站一樣自然發生,4月-6個月是比較好的時間窗口。

白天和晚上的睡眠由大腦不同部分負責,寶寶白天小睡和夜晚睡眠模式不太一樣。

睡醒餵奶而非睡前能夠減少對奶睡的過渡以來,增加進食效率。

夜醒不等於餓,屎尿、濕疹、冷熱、白天受刺激、換床、家裡來人、媽媽上班、學翻身、長牙,乃至蚊子咬都可能夜醒, 留幾秒時間判斷,不要一醒就塞乳☆禁☆頭,無原則夜奶是導致習慣性夜醒的主因。

下表列舉了一下常見的睡眠困擾及改善的必要性和難度,根據實際情況來,畢竟隨著長大,很多問題會消失。

所以解決問題也可以分步來,先作好功課,練好抱孩子安撫等基本功,觀察寶寶的起居,挑覺得嚴重的、難度低的先。

何時睡?

為何會鬧覺

鬧覺多是疲勞過度導致,孩子累崩潰很難入睡。雖然累到極致最終一定會睡著,但入眠突然發生,是不健康的崩潰式入眠。哭鬧了說明哄晚了,哄睡難度也同時飆升。

《嬰幼兒睡眠聖經》中提到:“幾乎所有的研究都表示:過於疲倦的兒童之所以表現得興奮、易怒、急躁、難以入睡,是因為體內的化學物質在對抗疲勞。缺乏睡眠會導致中樞神經系統高度清醒,積年的疲倦會讓孩子總處於興奮狀態從而無法放鬆。”

不是一定玩了什麼,醒久了就會疲勞,對嬰兒來說越缺覺越是敏感度高,睡不實。可能看起來很精神很興奮,但要記住很可能是假像,興奮由於過度疲勞引起,不要認為是不想睡,家長要堅定一點及時哄睡

新生兒醒後1小時左右,3-6月 2小時左右,6月-9個月以上2-3小時左右,一般需要再次入睡。新手哄睡在20分鐘左右,這個時間量也要考慮。

長覺卻半小時就醒來,要知道興奮可能是假像,可以嘗試通過接覺幫助寶寶繼續睡。

很多孩子被認為是脾氣暴躁,但其實是睡眠不足,睡多了脾氣自然就變好了。如果對睡眠隨意,不維護作息,那麼就可能會造成鬧覺、缺覺的疲憊痛苦。

睡眠信號&入睡時機

留意孩子的睡眠信號,注意什麼時候何時犯困該睡覺,何時容易入睡。哈欠,揉眼睛,眼睛沒神,拼命啃手,用力咬,晃頭,抓頭髮,手亂舞,尖叫都有可能是犯困信號。觀察對比睡醒、睡前半個小時之內的狀態表現,很快就能發現你家寶寶特有的犯困信號。

輕微犯困信號(如哈欠等)出現後,一般也不會立即能夠哄睡,要有一段過度時間,所以如果寶寶不是長期缺乏睡眠,打哈欠之後不要太緊張,安心去做睡眠準備工作。

晚間睡前興奮程度(疲勞程度)和入睡難度成正比,和睡醒不久又哭的可能成正比。而且睡得早一般容易睡,而且不會降低睡眠時長。不要白天故意讓孩子少睡藉以提高晚上的睡覺時長,會起反作用。晚間入睡不久,不一會大哭,給了奶就安靜繼續睡了,不一定是沒吃飽,還可能是疲勞導致神經太興奮,沒有平復。

另外一個磨覺的可能是,在生物鐘清醒時段哄睡,這時候寶寶不困,大人誤讀了信號,導致看起來好像是難以入睡的磨覺。

維護好穩定的生物鐘

3個月後應該注意形成規律的生物鐘,此外要盡最大力量維護生物鐘,不可太隨意,否則是對寶寶的不負責任。由多個人帶孩子或者白天晚上不同人帶更是要如此,不是要被時間表束縛但參考時間表確實能夠讓大家都清楚什麼時候該做什麼,從而更好的相應寶寶的需求。

各個年齡段醒睡間隔的大致範圍如下表[1]。


[1]此表是我基於:諸多睡眠專著、babysleep site、睡眠基金會睡眠量參考標準,以及諸多媽媽們的實踐匯總的。

在這個時間之後一般需要再次入睡。當寶寶需要睡眠卻想玩,而你陪他玩,會剝奪他睡眠時間,家長要區分寶寶的需要和意願。

維護生物鐘還有一個重要的但容易被忽視的點:作息應儘量和內在生物鐘保持一致,不在應該清醒的時候昏睡和在需要睡眠的時候清醒。比如晚上沒睡好,白天狂補覺,或者在平時不是睡覺的點硬去睡,這些都會產生問題。

從實際操作上說就是:孩子生物鐘比較規律,不太缺覺之後,不可提前太多哄睡,否則浪費體力不說還會招致反抗,難度增加。如果某種原因錯過了某次小睡,應儘量不要睡,保持低強度活動,到下一次睡眠時間再哄睡。身體在睡眠時段卻清醒,生物鐘在興奮而身體卻在睡眠,都會導致生物鐘混亂和身體的痛苦,影響入睡和睡眠時長。

4-9個月參考的睡眠時間安排:早上6-7點醒來,8-9點睡第一覺,時長1.5-2小時, 中午12-1 點第二覺也就是最重要修復力最強的午覺 時長2小時左右。 傍晚4-5點鐘小睡半小時,晚間7點入睡。(6-9個月期間傍晚覺會逐漸消失)這是一種比較理想化的作息,不過確實也有因小睡短很難做到的情況,小睡短的情況可以增加小睡數量補足。

下圖是基於比較經典的4小時E.A.S.Y.作息畫的 (5 個月左右)

長覺對讓身體從疲勞狀態中恢復很重要。需要父母耐心的學習和安排。睡眠時機和環境把握好,加上寶寶的生物鐘,一定能越來越好的,寶寶的哭鬧會少,大人的心理和身體壓力也會小的。

如何睡?

基本功之安撫方式

身體接觸、吮吸、有節奏溫和的晃動都能幫寶寶平靜和放鬆。可以嘗試先吸引寶寶的注意力和某一種感覺:按摩撫摸、擁抱、親吻、搖晃、輕拍背部、上升下降、改換抱著的姿勢、耳語輕唱、輕哼、音樂、白噪、頰貼臉頰、說寶寶最喜歡的詞、叫名字和寶寶不斷重複一句話….反正都可以試試,只要注意力被吸引又不是引起興奮就好辦了。吮吸是強有力的安撫,所以奶睡、寶寶吃手、安撫奶嘴等也是可以嘗試的。放在床上之後可以給寶寶枕頭之類的安撫物。

基本功之抱放孩子的姿勢(抱孩子的視頻)

http://t.cn/R7qYJZd?u=3213060995&m=3802853854073133&cu=3213060995

情緒平靜方法之4S

4S是《實用程式育兒法》一書中提到的概念包括睡眠環境佈置,裹繈褓,靜坐,xu拍。

睡眠環境佈置

包括相對固定的睡覺場所,從吵鬧的地方轉到安靜的地方,拉窗簾遮擋光線,也可以播放音樂。

裹繈褓

據說小寶寶還不知道手也是身體的一部分,所以臨睡興奮,手腳不受控亂舞,而看到眼前都是晃動的手,就會更受干擾,繈褓能緩解這個。其實按住手,摟緊之類應該也是一個原理。月子裡寶寶可以試試,不過寶寶在媽媽肚裡是蜷曲的,不一定習慣腿變成筆直的,要是不習慣也別勉強,繈褓有可能還會影響血液迴圈,不裹繈褓也一樣可以哄睡。

靜坐

安靜抱著減少晃動,但其實無法安靜的話輕輕晃動是可以的。經過一段時間的改善,如果入睡容易了,應該有意識的過渡到靜止,並減少抱哄的時間。

每次重複同一程式,這是建立睡眠聯想條件反射的關鍵。

情緒平靜方法之4S Xu-拍法

4S中最重要的是Xu-拍法。

哭鬧時,在耳邊發出xu/xi/si/enen/ooo之類持續或有規律節奏的聲音,同時在背部中間有節奏感的輕拍。其出發點是嬰兒無法同時關注三件事,當想哭,卻同時聽見聲和被有節奏輕拍時會注意力轉移,不集中在哭上,從而有機會平靜下來。

注意聲音要輕柔,離耳朵可以近一點,但不要對準耳膜。哭得厲害可以大聲一點蓋過哭聲,否則無法引起注意,大聲時要遠離耳朵。拍要有力但不能過重,屁股等其他部位拍也有效果,越是專心注意哭之外的事情,越是有可能平靜。

6個月以上大寶寶能多執行緒處理問題,可能反而分心失效。一般大月齡如果xu拍不起作用或更激動,可能是寶寶嫌煩,應該注意採用單一說話或者把手放在肩頭或者背部或胸口靜止不動更好。

對大孩子說話(非對話)也是安撫的一種,要相信雖然他還不能夠說但是已經可以理解感受到你的意思了。輕鬆一點的語氣告訴孩子,你的身體上的不適只是因為困,這種情況是要睡覺了,沒有關係,爸爸媽媽在陪著你,你能夠做到。

xu拍最好是側身位操作,另外要控制身體不過度亂動,可以借用毛巾枕頭等工具。

如果睡眠環境吵鬧可以放白噪音或催眠曲抵抗一下環境噪音,但注意長期處在噪音環境對寶寶有害,所以音量不可持續過大睡著後也不可常開。

改變入睡習慣的方式之抱起放下

哭的時候,用言語及身體接觸安撫,如哭泣沒有停止就抱起來安撫至哭泣停止。不要等睡著,只要情緒平靜了,就嘗試放下(書上意思是立即),如果再次哭泣原地安撫失敗就再次抱起。(實踐中發現,如果頻繁的抱起放下,可能反而會導致寶寶情緒崩盤,所以最好避免頻繁抱放)

抱著的時候,結合安撫基本功&4S,輕輕和寶寶說說話,拍拍他後背,但是一切的宗旨是平靜,如果有燈光或者物品刺激他,讓他興奮的,儘量避免刺激,比如把窗簾拉起,讓環境儘量安靜。

睡前程式到寶寶身體柔軟,抱起時間也需要結合寶寶實際情況慢慢總結,新手的話久一點也問題不大,總是要給寶寶適應時間的。但抱是為了安撫情緒,而非要打算抱著使他睡著,開始的時候也不用強求每一次都是醒著放下的,但要努力去嘗試。

放下是為了教會孩子如何睡覺,讓其醒著自我入眠。抱起的目的則在出現哭泣時讓孩子安心,維護信任感。新手平均抱起放下哄睡大概20分鐘,次數在6-8次左右,最開始可能次數時間翻倍,但幾次之後可能會減少到1-2次。

過程中需要相當的耐心和對自己為什麼要這麼做非常清楚,不要把焦躁、內疚、不確定的情緒傳遞給孩子。如沒有練過如何抱孩子,安撫基本功不扎實,沒有想好準備好,請不要嘗試。

不同年齡段有不同的特點,方法上也有所不同。《程式育兒法》中提3個月以下頻繁抱起放下會刺激到孩子,不適用。到4個月大可以抱4,5分鐘,六個月2,3分鐘,9個月馬上放下(一些案例中,嚴格按照書上的時間,反而因頻繁抱放刺激到孩子)。如果孩子反應比較大,抱更久再放下也有效果。注意犯困之後開始抱著平靜,這次可以比上面提到的久一些,一旦放下之後再抱起就應該縮短時間,平靜後勇敢放下。

“孩子會感覺到你的平靜和堅定態度,並且很快學會睡覺過程中不期望你的陪伴,而你並沒有在他需要的時候拋棄他,孩子醒來一樣全心全意滿足他的需要。”

在抱起放下的過程中一定要始終安撫好寶寶,不要太激進,不要讓孩子有被拋棄的感覺但不要流露出可憐寶寶的情緒,否則孩子也會覺得睡覺是件痛苦的事情。如果頻繁抱放反而很激怒孩子,那不妨不要頻繁抱放,抱久一點或者放下少抱起。

雖然抱起放下強調用抱起來確保孩子不感覺被拋棄,但實際執行時由於不到位,可能會影響孩子情緒會導致幾天之後出現嚴重反彈,以及入睡後大哭。這種大哭區別於過度疲倦導致的大哭,特點上表現為哭泣頻繁激烈得多,有可能常規有效的安撫方式統統失效。持續一周無任何好轉,這種情況下可以適當倒退,用餵奶等強力安撫方式,讓孩子感覺到安全和熟悉,先把穩定情緒穩定下來。一般安撫得當1-2天即可恢復,過一段時間再慢慢重新來過。但也要注意倒退讓步都是暫時的,其實是為了更好的前進,方向不能輕易放棄。執行抱起放下時,白天醒的時候要多抱多陪伴增強孩子安全感,幫助孩子慢慢適應。

改變入睡習慣的方式之小土陪伴法

抱睡

這個現象非常普遍,幾乎家家都有經歷。但其實按照睡眠聖經的說法:"睡眠中的振動或者移動會導致大腦處於一種淺睡眠狀態並削弱睡眠的恢復力"所以抱睡看起來睡得踏實,能睡長一點,但其實一放就醒,不屬於深睡眠,睡眠品質差,修復力弱。抱睡和搖籃裡搖睡會推遲孩子深度睡眠的時間,造成睡眠缺乏。”

睡著之後還是儘量應該放床睡,並且注意接覺,3個月內如果常放下醒的話,多做功課,學習如何放寶寶一定能有改善的,也可以試著20分鐘深睡眠了再放。哄了很久放下就醒,不要怕,過幾分鐘再試,反彈會像,皮球越來越小,不要放不下一次就想著得了,抱著睡得了。

超過三個月,睡眠模式逐步轉變,不那麼容易放下醒,要意識到身體上的變化,給寶寶機會嘗試自己入眠。放床上醒了的話,嘗試在床上安撫,拍和唱歌耳語之類,一切你覺得寶寶能平靜方法,如果安撫不了才抱起來,拍寶寶背,抱他走之類,情緒平復再嘗試放下。如果寶寶長期缺覺,還是應該優先保證睡眠時長,尤其對於小月齡的寶寶,抱睡有時確有必要。

《睡眠聖經》中提及白天和晚上的睡眠由大腦不同部分負責,所以撫慰寶寶白天小睡和夜晚入睡的方式不同並無太大關係,但要保證每天的方式是連貫的。可能這就是白天必須抱著睡,晚上卻可以床睡的原因。

睡著之後放下的方式

躺下去的時候,媽媽和孩子面對面,兩人均大腿和上身呈90度,孩子腳落在媽媽大腿面上,也有幫助。原因可能是蜷曲幫助舒緩腹部,增加安全感,面對面時胸部擋住眼睛減少了視覺刺激。

奶睡

奶睡是一種很自然的方式,在0-3個月沒有必要刻意避免。但不應該過度依賴,如果形成單一的睡眠聯想,常常在不餓的時候依賴灌奶哄睡,易導致入睡困難,超頻繁夜醒,厭奶等系列問題。

白天儘量在孩子醒來的時候餵奶從而避免吃吃就睡著,一吃只吃一點的惡性循環。但晚間吃奶入睡影響不大。

寶寶煩躁的時候,想一想上一次是什麼時候喂的?上一次是什麼時候醒的?

按需餵養但還是要知道寶寶的生理特點從而幫助更好的區分寶寶的需求,3個月之內2-3小時會餓,3個月以上3-4小時才會餓,加了輔食就更久了。夜間6個月以上連續睡眠至少6-8小時不餓是可以做到的,7個月以上10小時應該也是問題不大的。

關於夜奶的爭論很多,如果小於3次的其實應該不太是個大負擔,也無謂太多干預。但如果寶寶已經超過6周,夜間頻率小於2小時的,總數在4,5次而且吃完還鬧那種,對孩子對媽媽都是有很大影響,則需注意。

睡眠聖經提到:“超過4個月的孩子如果2次以上的夜奶就很可能照成習慣性夜醒。問題不在於是否是吃著奶入睡的,而在於太過頻繁的餵奶可能是夜間醒來問題的一部分。”

之前夜裡11點按《實用程式育兒法》書上說的喂迷糊奶,沒幾天就主動這個點醒,以前幾乎從來不會11點醒,其他寶寶也有這個現象。說明父母的行為是能夠影響到孩子。這種類型的夜醒某種程度是在不餓的時候喂了導致的,只要短短幾次可能就埋下習慣性夜醒的種子。

被打斷的深度睡眠屬於睡眠斷裂相當於減少了睡眠,保護性覺醒防止嬰兒猝死,但隨著孩子長大,猝死幾乎不會再發生,此時仍然頻繁覺醒就會破壞睡眠連續性。

我的猜測也許靠吃奶安撫的夜醒有點像開party,不用上鬧鐘,到了午夜吃奶大par時就自動醒來,要是發現沒有par就鬱悶了。索性有一天醒來的時候,明白的被告知,這個par今天沒有了,以後也不會有了,就能安心睡了。好比我們平時8點醒,有天早上6點要起來開會,一般沒有鬧鐘也能自己醒,有心事的人睡不久。

睡前夜間可以試一次擠出來用瓶喂,親眼看寶寶吃了一瓶下去,他要是再隔一個小時醒,你一定不會再給他餵奶。如果是親喂的話一定會糾結是不是要喂,而且糾結之後幾乎一定是喂的,因為非常難安撫。如果寶寶不吃奶瓶,那麼說明要解決的不止是一個問題。用瓶喂爸爸也可以參與,這樣媽媽可以暫時減輕一些負擔。

一般頭一覺最長,包含了午夜時段。如果有動靜,觀察幾秒,看是否是指深淺睡眠的轉換,不要一有動靜立即拍啊拍或者沖過去餵奶,否則也容易導致習慣性夜醒。這個時段即使醒了也容易再次哄睡,有別于淩晨,處理方式上應該有所區別,午夜少干預,但淩晨要果斷一些,該喂的要及時。

哄睡的其他一些注意點

每次哄睡最好由一個人完成全程,中間也儘量不要換人。房間內只有一個人,有助於減少刺激。(有時候,換人可以在寶寶陷入情緒性大哭時,作為分散注意力的一種方式)

哄睡方式風格應儘量一致,這樣更能幫助孩子學習和建立睡眠條件反射聯想。方法無效時窮舉嘗試,但方法有效後要保持穩定少創新。

要注意哄睡時的抱孩子姿勢,保護孩子的脊椎頸椎。

每次哄睡之前,特別是新手,要提前想一下注意點都有哪些,遇到情況的預案是什麼。不要到時候孩子哭起來或者放下去醒了,就開始發慌、手足無措、亂了陣腳、濫用昏招。

睡多久

各年齡段睡眠的特點

睡眠總量逐漸降低:

0-3個月睡眠總量14-17小時左右,4-11個月12-15小時左右,1-2歲則下降到11-14小時之間。

醒睡間隔逐漸延長:

3個月內醒後1-2小時左右,3-6個月1.5-2.5小時左右,6月-9個月2-3小時左右,一般需要再次入睡。

睡眠規律漸漸形成:

3個月之內,孩子出門容易入睡,3個月之後,外界環境對嬰兒睡眠的影響增強了,比如寶寶對風樹雲等等興趣增加,於是在外面就反而不容易入睡了。受體內的褪黑激素等激素的影響,晝夜混亂等現象也逐漸消失。

4-6個月期間是睡眠規律形成的關鍵時期。

6個月之後白天的小睡能自己睡長的可能性增加,逐漸擺脫不規律打盹而形成3次左右的規律小睡。

白天小睡次數的減少:

月子裡,一天可能有5-6個小睡,3-4個月期間減少到3-4個、,6-9月期間第3次小睡(黃昏覺)消失,12-18個月上午覺消失。

隨著睡眠的不斷成熟,小睡的時間也由原先的半小時需要接覺,逐漸延長至1小時甚至更長,無需接覺。

夜間睡眠的變化:

夜間睡眠從新生兒期的9小時左右逐漸延長至1歲的11小時。夜間進食的次數大致是新生兒期的3-4次,4個月時的2次左右,6-9個月1-2次左右。9個月以上不需要夜間進食,僅有一部分會保留一頓晨奶。

自主入睡能力的發展:

入睡是一種需要通過不斷學習獲得的能力,嬰兒擺脫家長的幫助,依靠自己的力量順利入睡,是自身能力發展的重大里程碑。一般認為夜間自主入睡的能力,需要4個月以後才逐漸成熟,小睡則要到6個月後,才逐漸成熟。此外這個能力發展的時間和睡眠習慣直接相關,具有很強的個體差異。

入睡時間的差異:

很多0-9個月期間的寶寶再晚睡都多半都是5,6點就起了,所以為了保證睡眠時長,應該早點入睡。比較理想的情況7-9點之間入睡6-8點之間醒來。如果小嬰兒入睡時間晚於9點,可能會有其他相關的睡眠問題。也有研究認為“白天睡太多、晚上睡太早,會導致早上醒太早或夜間不困了起來玩。”這類觀點針對更大的孩子,比如9個月-1歲以上。

也就是說,在1歲之內,較早的入睡時間更能適應嬰兒的睡眠需求。

以上基本是《睡眠聖經》《程式育兒法》等睡眠書籍以及我自己的實踐總結而成的。

接覺

寶寶容易45分鐘必醒。多個小打盹的修復效果遠遠弱於三兩個長覺,為了保證全天的睡眠品質和時長,應該接覺幫助寶寶延長每次的睡眠時間,建立睡得長的習慣。

提前行動:如半小時醒,試試睡25分鐘還沒有醒的跡象的時候就拍拍或者把手放在肩頭,輕輕嗯嗯,6個月以上孩子不要拍,手放在身上固定位置。過了常規要醒的點如沒醒就安全了,很可能渡過了淺睡眠週期,實在要醒及時抱起來哄。缺覺嚴重的孩子會秒醒,可能靠拍不行,需要直接提前抱起。

開始得守著寶寶小睡,把醒的跡象撲滅在搖籃,這麼幾次基本他就習慣睡得就長了。一般午覺可以試一下。寶寶進入比較踏實睡眠之後應該減少拍動不拍動。能夠出現多次長覺之後可以不用接覺,順其自然。

不用每覺必接:5個月寶寶起床一個到兩個小時會開始睡早覺,早覺一般1.5小時,如果1小時左右精神好,也沒必要硬接,傍晚覺一般半個小時,不用硬接,而且也怕影響晚上入睡。午覺最有潛力,可以沖到兩個多小時,所以是最值得爭取的,一般午覺如果只有45分鐘應該作為接覺重點來。其他月齡的體會一下大意吧。另外如果睡覺哭醒,一般需要嘗試説明接覺,而非直接從哭泣中喚醒。

時候辛苦一通只睡半個小時的,別氣餒也別著急,這個短期需要運氣,長期靠耐心。小睡接覺成功之後不能高興太早,一定要鞏固幾分鐘,否則一旦再反彈,想再哄就是幾乎是非常難了,得瑟太早,容易一夜回到解放前。

喚醒去睡

《實用程式育兒法》一書中有提到這個概念。它是對付習慣性醒的一個利器也是一個簡單易行的辦法,稍有風險,但估計一半的成功率還是有的。

具體操作,早醒定點在5點的,可以在固定要醒的點之前1小時比如4點半(時間卡的准的話半小時也行),趁娃在熟睡狀態時,輕輕碰碰,可以整理一下娃的衣物,擺擺頭或腳之類,動靜比換尿布稍輕,輕輕說一兩句話也行。時間幾秒十幾秒就可以。大概喚到8,9分睡的樣子,也就是娃可能頭左右擺動一下,翻個身,哼一聲,不可弄太醒,連續兩天,第三天可以按兵不動繼續觀察是否已經能夠推後醒來的時間。

一般如果成功的話可以推後半小時到1小時,也就是擺脫早醒了。如果在這個點餓的孩子喂迷糊奶也可以的。總之要在尚處於深睡眠的時候操作。點卡得不好的話就只能改天了。

只剩一次的夜醒也可以採用類似的操作進行。

夢中餵食

下面一段來自網路:

“美國伊利諾斯州大學做過這樣一個實驗,邀請13位媽媽參加,請她們每天晚上10點到12點之間給寶寶進行一次哺乳(叫做“夢中哺乳”)。這次“夢中哺乳”不管寶寶是否有吃奶的需求,都儘量嘗試喂一喂。這樣,在半夜寶寶醒來時,媽媽可先儘量不急於哺乳,但要馬上對寶寶的哭鬧做出回應,給他溫柔的擁抱、第一時間換尿布或是抱著寶寶邊走邊輕輕拍著安撫。如果寶寶重新入睡,就可以不必哺乳。如果寶寶實在無法入睡,再進行哺乳。但要逐漸減少夜間哺乳的次數,延長兩次哺乳的間隔。

實驗結果很讓人振奮,參與實驗的小寶寶晚上吃奶次數明顯減少,白天吃奶次數明顯增多。而且晚上睡眠時間明顯延長了,醒來的次數也減少了。實驗持續8周以後,參與實驗的13位元寶寶全部做到從晚上12點一覺睡到早上5點了。相較而言,如果媽媽沒有採取這種方法,只有23%的母乳餵養的寶寶,可以做到睡整夜覺”

程式育兒法,韋氏嬰幼兒睡眠聖經中都提到“夢中餵食”。 是說主動餵食屬於被動醒區別於主動夜醒,反正一次夜奶不可避免,就乾脆選在能控制的時間,且避免干擾後半夜。之前夜裡11點按書上說的喂迷糊奶,執行起來,我家寶寶很敏感,幾天就變被動為主動醒,夢中餵食後來就變成習慣性夜醒了,以前幾乎從來不會11點醒,權衡之下,覺得第一覺的長度還是很重要的,所以放棄夢中餵食。

對於不那麼敏感的孩子,這也是值得嘗試的一個辦法。

其它

醒後不要立即逗玩

早上醒或者小睡醒了,如果寶寶很安靜,不要立刻去抱他和他說話什麼的,最好做隱身人,安靜陪伴即可,避免立即的眼神接觸。一個是避免打擾寶寶有可能再自動繼續的睡眠,另一個也是避免他期待醒來之後的活動,從而潛意識裡面提前醒來,以便和爸爸媽媽玩。和睡前活動不要太精彩類似,如果睡前好玩得不行,那誰還樂意乖乖去睡呢。

“媽媽預料到了孩子的每一次啼哭並照顧寶寶不讓哭出來,這其實會妨礙孩子找尋替代媽媽安撫自己的管道。”夜間也不要對孩子過度關注,一方面動靜可能影響孩子睡眠,另外這種溺愛事實上會剝奪孩子學習自我入睡自我撫慰的機會,這項技能其實是終生需要的。過度的關注使得孩子支離破碎的睡眠模式延續更久。

醒來之後很安靜,用好奇的眼光到處看,可以自己玩,此謂“自然覺醒”表示睡得很好。 特雷西提到:“6-12周可以自己玩15分鐘,3-6個月20分鐘,6-9個月寶寶應該能夠自己玩1小時或者更長時間,尤其是睡足的情況下。一步不離的陪玩守護,實際上妨礙了寶寶的獨立性和學習自我安慰。玩對孩子也是一件很嚴肅的事情,獨立玩幫助培養情緒適應能力,是情感成熟的重要標誌。”獨處和平靜對孩子很重要,所以乘寶寶睡醒的時候適當放手吧。

翻身影響睡眠

在3個月左右,寶寶會開始學翻身,有夜裡練功的現象。也是在這個時期,很多人出現了睡眠倒退。嘗試抱以下幫助平靜,抱一陣就要放一下試試是不是已經沒力氣翻或可以扶肩按住。躺下時,如果容易翻走,可以在注意安全的前提下,嘗試輕輕側身,前胸後背各放枕頭稍稍幫助定位。翻身頻繁的時期,要注意不要濫用奶睡,否則翻身期過去,習慣性夜醒的種子卻已埋下。

邊角料的事情-睡不好是缺鈣麼?

睡不好的寶寶常被懷疑缺鈣。奶量充足的情況下母乳或奶粉餵養,攝入量應該都能滿足要求(厭奶期/長得特別快則未必),一般不會缺鈣。但要注意 需保證足夠的VD攝入量,幫助鈣的吸收。

繞不開的敏感話題--哭

親密育兒裡面一個很重要的理念就是積極回應孩子的需求, 對於新生兒,哭就是有需求的唯一信號:餓了,尿了,需要安慰…都用哭表達, 所以回應孩子的需求落到實際操作上就是對哭聲作出積極回應。

隨著孩子長大,實際執行上,很多時候演變成了一聲都聽不得孩子哭,這其實大可不必,算是對親密育兒的誤讀。尤其是百天這個分水嶺一過,孩子表達的方式多樣化,哭聲的意味也越來越多,更是要注意觀察究竟哭的原因是什麼。

如果是在表達需求,而需求又沒有得到相應(注意回應不等價於滿足) ,會壓抑孩子的表達,應該積極回應。但如果孩子在宣洩自己的情緒,比如心愛的玩具丟了, 比如摔疼了,比如睡不著,這些情況裡哭是或多或少能夠幫助宣洩情緒的,家長沒有必要強求自己能幫孩子立即破涕為笑,陪伴和情緒的認同 也許更重要。當然分散注意力也是辦法之一。

成長的路上傷痛再所難免,你不是萬能,不要把消滅眼淚也作為自己的目標,更不要讓這種內疚和可憐的情緒壓倒你, 試著用更理性的眼光看待眼淚,上天給了我們這個本能,一定有他的苦心在的,幾乎所有的睡眠問題書籍上都指出,哭是其中一種辦法, 應該也不是偶然。幫助或者陪伴孩子疏導自己的情緒,而不是用成人的眼光去要求孩子壓抑情緒。

最後的一些嘮叨

這篇帖子寫於兩年前,內容源自於理解和實踐,也參考了《嬰幼兒睡眠聖經》《實用程式育兒法》《每個孩子都能好好睡覺》等書的觀點。

在接觸嬰兒睡眠的道路上,首先感謝佑佑媽,從她的帖子裡我第一次知道《實用程式育兒法》這本書。感謝愛蓮莘媽媽,從她那裡我第一次知道睡眠訓練這個詞,也因她而對睡眠訓練的利弊有更深的思考。感謝@彤畫的童話 @陳忻-兒童心理 讓我對哭有了更深的理解。微博@林小暖bella @秋千的安心日誌 @嬰兒睡眠分享站 也有較多嬰兒睡眠方面的資訊。

孩子的睡眠看起來像個謎,但其實只是這方面的知識不普及,研究也太少導致的。孩子的睡眠特點只是和大人和常識不一樣,但孩子之間有相當高的相似度。重要的不是答案,而是尋求答案的思考過程。我們需要知其然,但更要知其所以然才能以不變應萬變,跟上孩子的不斷成長。

如果你已經耐心看到最後,說明孩子的睡眠真的困擾著你。下面一段話作為結語送給你---睡眠聖經:“所有來自兒科專家的證據表明,睡眠時間孩子抗議性哭泣並不會對孩子造成永久的情感或器質上的傷害。”

貼這段出來,非鼓勵寶寶哭,是想給媽媽們減減壓。上帝給我們眼淚,教給我們哭的本能,不是為了傷害我們,而是給了我們一個抒發宣洩情緒的視窗。不是所有眼淚都代表痛苦,好比成年人有不開心的事情睡不著,大哭一場反而整晚安睡,第二天恢復到平靜心情。完全哄不住的時候試著這樣想吧。

我們的目標是和孩子的需求一直,餓了喂,尿了換尿布,清醒陪玩,累了哄睡。孩子需要親密和安全,但沒有滿足孩子真正的需要,再多的擁抱和哺乳都沒辦法讓他感到安全。

第一次為人父母的我們有時確實讀不懂孩子,但好在我們願意不斷觀察學習總結,一起耐心陪孩子長大吧。